江苏直管县最新规划:省内全域一体化
江苏直管县最新规划:省内全域一体化江苏南京,燕子矶公园。说来奇怪!家住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的谢兵,30多年前第一次过长江到江南的南京市中心,坐的是“扬州班轮”。船由扬州驶出,停靠位于长江与滁河交汇处的大河口码头,码头离谢兵家不远,之后到长江南岸的南京燕子矶、下关等码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大背景下,很多人关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浙江,最近杭州都市圈动作频频,杭州党政代表团7月连续考察嘉兴、湖州、绍兴,上周末杭绍甬的“科创大走廊”签约合作。在江苏,南京都市圈最新的动作是“宁淮特别合作区”在淮安盱眙揭牌。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专门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江苏省主要领导首次提到“省内全域一体化”,并指出,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实质性推动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推进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宁镇扬一体化这个老话题,能否再生新意?宁镇扬本就挨在一起
“镇江你好,我们走过来了!”1000多名扬州市民齐声高喊。这不是近年热门的马拉松比赛,也不是跨越长江游泳比赛。这一场景发生在2004年11月,润扬大桥正式通车前。这些人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提前走上了这座让扬州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的大桥。
润扬大桥(资料图)
至今,不少扬州人还记得那时的激动,毕竟这座桥除了“历史意义”,还为扬州人带来了很多可触摸的切实变化。它让扬州与镇江之间不再只能“摆渡”,让扬州前往南京多了一个选择,也让宁镇扬城际公交能于次年开通。
“宁镇扬一体化”的最早提出时间,说法不一。有专家告诉记者,大约在2000年便有此说法。将“宁镇扬”作为一个“经济区”概念提出则更早。上世纪90年代建设江阴长江大桥时,“宁镇扬”便与“苏锡常”“通泰盐”等概念一同出现,至今“喊了很多年”。多年来,宁镇扬一体化也有一些探索。前些年,三地倡议共用“025”区号,呼声颇高,但被搁置,统一的三地通信资费后来倒是实现了;2014年8月,宁镇扬都市圈率先实现公交“一卡通”,随后实现刷卡互惠;早在2010年,镇江与南京就实现了医保卡互刷,宁镇扬联合游园年卡也推出……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大背景下,很多人关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浙江,最近杭州都市圈动作频频,杭州党政代表团7月连续考察嘉兴、湖州、绍兴,上周末杭绍甬的“科创大走廊”签约合作。在江苏,南京都市圈最新的动作是“宁淮特别合作区”在淮安盱眙揭牌。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专门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江苏省主要领导首次提到“省内全域一体化”,并指出,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实质性推动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推进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
宁镇扬一体化这个老话题,能否再生新意?
宁镇扬本就挨在一起
说来奇怪!家住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的谢兵,30多年前第一次过长江到江南的南京市中心,坐的是“扬州班轮”。船由扬州驶出,停靠位于长江与滁河交汇处的大河口码头,码头离谢兵家不远,之后到长江南岸的南京燕子矶、下关等码头。
江苏南京,燕子矶公园。
如今,谢兵已在扬州仪征的青山镇开饭店近10年。这是南京六合区与扬州仪征市的交界乡镇之一,在这里“混”久了,他的口音既不是仪征调,也不是六合调。
对谢兵而言,宁扬的融合,绝非只是近10年。小时候,村里人赶集、看病、办年货、存款都是到仪征的青山镇。青山镇曾让南京六合人羡慕,这里设立过国营青山矿区开发砂石资源,这个工业重镇先后建成电机厂、荧光灯厂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也来设厂。在开饭店前,谢兵曾经在这一带贩鱼,他的鱼不是卖到南京,而是卖往仪征化工区的宿舍,“那里的员工有钱”。
在扬州仪征的青山镇附近,不仅有像谢兵这样的南京人,还有很多“南京牌”。青山镇东面的仪征化工园区,散布着南京港仪征港区、南京长江油运公司紫金山船厂。青山镇路边,能看到“甬沪宁管道南京输油处”的界碑,无声地诉说着与南京的联系。
扬州与南京主城区毕竟隔着长江。相比之下,镇江与南京主城区东部地区直接接壤。有人打比方,镇江句容市的宝华镇之于南京,就像是苏州昆山的花桥镇之于上海;还有人觉得不止于此,句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划归镇江管辖,历史上句容长期为南京所辖。
老一代的宝华人对南京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宝华人石青说,她91岁的父亲年轻时会驱着驴子、驮着上百斤柴火,到南京城售卖,南京的地图就装在脑子里。56岁的石青记得,上世纪80年代,她要在距离宝华镇不远的南京龙潭火车站坐火车进南京城,再转公交车到新街口等地。至今,她还记得看到金陵饭店高楼时的惊讶,像很多宝华人一样,对于“大城市”的想象,便是以南京新街口为蓝本。如今,高校云集的南京仙林地区,“几乎与宝华已经连起来了”。
打破隔阂已是众望所归
扬州与镇江人常去南京,相比之下,扬镇之间沟通却少很多。镇江宝华人石青从未去过扬州,身在扬州的南京人谢兵也从未去过镇江。随着润扬大桥等跨江大桥的开通,宁镇扬三地间的联系正日益密切,但一些隔阂仍然清晰。
比如南京的出租车司机,一听去宝华镇,虽然不算很远,但常要求“加10元”才肯走。原因是“跨界”了,去外地了。
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研究宁镇扬一体化课题多年,他曾在2000年前后,分别前往在南京化工区和仪征的化工区调研。在天气好的时候,两地就可以彼此相望,并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度,但两地若要合作,却需要高层协调。张颢瀚还发现,扬州仪征与南京六合紧挨着,当时仪征水厂的水富余有20万吨之多,另一边则因发展快而缺水,但是并未就近供水,因为这属于“跨市调用”。
对于产业协同,老百姓未必感觉得到,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是众望所归。扬州大学苏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怀玉告诉记者,有些扬州人在扬州看病后,总觉得不放心,非要到上海或者南京的大医院排队挂号,只有从大医院的专家口中说出来才行。刘怀玉就曾陪着家人前往上海的中山医院看病,得到“用这个药是对的”的答复,才算放下心来。他多么期待,南京大医院可以与扬州、镇江的本地医院多合作……在旅游一体化上,宁镇扬倒已跨出了一步,2011年,三地开始探索“旅游联动”,游客持有一张游园年卡,可畅游宁镇扬三市包括夫子庙、瘦西湖、北固山等在内的著名景区。
今年初,济南合并莱芜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南京与镇江两地是否要调整行政区划的传闻又多了起来,但目前看来还不会成为现实。南京市主要领导曾表示,不能简单地、单纯地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通过扩大城市的面积和城市的版图,来提高南京的首位度……显然,一体化不能走“捷径”,“捷径”也许只会形成新的隔阂。
上月底,与南京隔着安徽天长的淮安盱眙县,抢先一步成立了“宁淮特别合作区”。对此,仪征人与句容人可能会有些失落。不过,有专家认为,这也为宁镇扬一体化提了个醒——区域合作一定要有跨前一步的勇气。
把创新要素送到家门口
“长三角一体化先导区、宁镇扬同城化核心区”,今年以来,南京东部的紫东地区被寄予厚望。今年4月,南京正式成立实体化运作的紫东地区建设指挥部。
在张颢瀚看来,紫东地区则强化了宁镇扬一体化的“动力”,实现城市功能区东扩,包括产业、经济和科教等各方面,将南京的创新要素通过紫东地区送到了镇江、扬州的“家门口”。
确实如此。去年4月,中科院南京分院麒麟科技城项目正式开工。2020年建成后,中科院南京分院及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一院四所”将整体搬迁至此。此外,国科大南京学院也已确定落户,成为国科大全国第3家签约落地的地方学院。怪不得,镇江句容有了“雄心壮志”,提出用好科创资源“富矿”,在南京这座创新“高峰”旁打造“江苏硅谷”……
这正符合张颢瀚的建议,南京的“首位功能”并非简单地以城市面积和规模为考量,而是要侧重其功能效益和辐射能力。
创新要素也包括人,如何将人送到家门口?目前,南京前往镇江和扬州,若不乘城际巴士,也有几种公共交通方式供选择。比如,从南京前往镇江,可以选择乘宁镇线公交车,可惜班次较少,记者久等不到;还可以乘坐地铁4号线到仙林湖,乘坐159路车前往宝华镇,之后换宝华线前往句容市,或者换606路前往镇江市。目前,从南京前往仪征,相对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是在南京轨交2号线羊山公园站附近乘坐K2路公交车。该车经南京长江四桥,40分钟到南京东沟汽车站,之后换车便可到仪征青山镇等地,时间约在一个半小时。
南京与扬州、镇江之间,随着新的跨江通道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往来总会越来越方便。不仅是宁镇扬,在江苏、安徽省内的一体化发展中,跨江融合几乎都是“必答题”。今年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根据规划,江苏省将投资2180亿元,增建城际铁路里程约980公里。沿江地区将形成区域城际铁路主骨架,构建沿江地区内1小时、沿江地区中心城市与毗邻城市0.5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
一体化新故事正在发生
宁镇扬之间的联系,不仅在重大项目,也体现在日常生活。
以前,石青的儿子在杭州工作,她与老伴两人专程前往杭州照顾,前后有一年之久。而现在,儿子在南京仙林的创业孵化器工作,每月工资1万多元,而他从宝华家中出发,开车半小时就能到单位。现在,他拿着南京的工资,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也让父母放心许多。
多数时间在南京拉客的出租车司机小周盘算着:在他家附近,也就是延伸至镇江宝华镇的仙林大道附近,开一个大型洗车店。他连如何运转都考虑清楚了:很多车主是南京人或者在南京工作的人,消费能力较高,要提供高档服务,“擦车可以用珊瑚绒,里里外外都要洗,还可以为每辆车提供免费喷香水等服务。”他坚信生意会很好:“宝华是以后宁镇扬一体化的中心区域之一。”
在扬州,一体化的新故事也在不断发生。记者在青山镇采访时,发现不少人收音机听的是南京广播,关注的是“今天南京的天气”。在扬州,前不久刘怀玉接待过5位来自南京的朋友,“他们特地过来吃扬州早茶”。记者乘坐的K2路公交车从南京前往扬州仪征,工作日上午,车上有30余名乘客,座无虚席。同车乘客中,有参加完南京理工大学咨询会的高中毕业生和家长,有老人拿着从南京医院刚开出的药,有人则拿着行李箱回家……
谢兵有了新盼头。横跨滁河上的大桥修通后,谢兵往返南京六合老家与扬州仪征青山镇之间,开车不必再绕行,“想回家随时可以回”,半小时左右就能到家。去年,谢兵还在仪征市区买了房,明年就可以交房。
中午时分的青山镇,显得有些懒洋洋,走过沿街商店、饭店、民房,大家多在午休。而随着未来过江通道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以及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推进,这里蕴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否会被唤醒?相信会的。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图片编辑:雍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