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施字甲骨文字形(《实用甲骨文字典》)  人们在创造文字时,就把这种捕猎水蛇的情况用手、棍(或杵)、水(三个点)这三种字符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甲骨文的施字。换言之,施字本义是手持木棍(杵)击打水蛇。  从现在的地形看,吕家庄遗址南靠蒙山,西临拦驾河,东靠汶河支流,居于两河交汇之处的封闭区域。有施国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发展而来的,远古时期河水比现在要大的多,这样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部落的安全及生存发展。  有施国边界的河水中,一定有蛇生长。人们便持棍击蛇,捕猎水蛇为食。同时,纵观全国很多地方,凡是带施字的地名,附近都有河流。也就是说,这样的地方,都存在持棍击打水蛇,捕而食之的情况。蛇在水中游动(网络图片)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由于许慎没有看到甲骨文,对一些字的解析出现阙误在所难免,施字就是其中之一。

  据《蒙阴县志》等文献记载,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在位期间,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联城乡吕家庄遗址,有一个古国叫有施国,桀攻打有施国,有施国国君为了国家的安宁,就把女儿妺喜嫁给桀为妃子。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1)

夏桀与妺喜(网络图片)

  从现在的地形看,吕家庄遗址南靠蒙山,西临拦驾河,东靠汶河支流,居于两河交汇之处的封闭区域。有施国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发展而来的,远古时期河水比现在要大的多,这样的地形非常有利于部落的安全及生存发展。

  有施国边界的河水中,一定有蛇生长。人们便持棍击蛇,捕猎水蛇为食。同时,纵观全国很多地方,凡是带施字的地名,附近都有河流。也就是说,这样的地方,都存在持棍击打水蛇,捕而食之的情况。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2)

蛇在水中游动(网络图片)

  人们在创造文字时,就把这种捕猎水蛇的情况用手、棍(或杵)、水(三个点)这三种字符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甲骨文的施字。换言之,施字本义是手持木棍(杵)击打水蛇。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3)

施字甲骨文字形(《实用甲骨文字典》)

  按照一般字形演变规律,手和木棍(或杵)一般演变为攴或者殳。施字甲骨文应该演变为{也攴},或者{也殳},但事情总有例外。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4)

施字秦简

  战国时期,秦简字形是演变为今施字楷书字形的转折点。施字秦简字形,在保留甲骨文字形特点的同时,省略表示河水的三点,有的省略了木棍,而有的把手和木棍笔画连在一起,形成了似“方”的样子,并且在也(蛇)字上增加了一撇一捺,实为蛇头演变而来。至秦朝统一文字时,小篆字形就规范为施。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5)

施字秦小篆

  由于秦小篆字形的误导,致使许慎《说文解字》对施字发生错误解析,认为“施,旗皃(貌),从㫃也聲。”这是从秦小篆字形解析出来的,不是从甲骨文字形解析出来的,当然是错误的。假设施字是“旗皃(貌)”,施字的很多引申义就无法理解。这不能怪许慎,毕竟他没有看到甲骨文的施字。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6)

施字演变(《字源》)

  施字甲骨文字形收录在《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但未被《字源》(李学勤主编)收录,《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虽收录,但受《说文解字》影响,未正确解析。

  施字引申义飘动,源自蛇在水中游动,而非旗子在空中飘动,但二者有相似之处。

汉字学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阙误之施字(7)

旗子在风中飘动

  蛇在水中游动,捕蛇时,人沿着曲折起伏的水岸行走。施字便有了逶迤而行的意思。《孟子·离娄下》写了一个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早早起来,拐来拐去,暗中跟着丈夫来到他去的地方)。”

  捕蛇人沿着水岸留下的脚印,就跟铺陈和敷布一般。如,把肥料均匀地撒在农田,称为施肥。

  又引申为给予。《国语·吴语》:“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给予民众想要的,去民众讨厌的)。”如,施舍。

  从敷布引申为附着。宋·陆游《雪中寻梅二首》:“楚人原未知真色,施粉何曾太白来。”如,略施粉黛。

  从敷布引申为散布。《周易·乾》:“云行雨施(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

  捕蛇要有行动,施字就有了实行的意思。如《论语·为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无计可施。

  顺便说一句施姓的由来。远古,会捕蛇是一门高超的技能。如果遇到毒蛇,捕蛇人还会有生命危险。捕蛇,不是人人可为,而成为一种职业。因此,远古人们把会捕蛇的人称作“施”,以捕蛇为业的人就以施为姓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