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辈子都不思考哲学的人:一旦你开始思考

一辈子都不思考哲学的人:一旦你开始思考这个世界上难道只有他一个人受委屈吗?譬如一个人说他觉得自己很委屈,那么我们就可以请他说明什么叫做委屈。事实上,人活在世界上,你只要开始思考,情绪的干扰就自动降低;就好像你心里有很多问题,你说出来之后就好过多了。所以我们做哲学咨商的时候,除了倾听之外,还要能够找对问题,在适当的概念上,请别人加以定义。因为通常我们都会在一些模糊的观念里面,产生不必要的困扰。

II放开“自我”

我们都知道学哲学不可能忽略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最大的特色就是造成了在教育上的一种反诘法。

就是听到别人谈到什么样的概念,你就要问他,请他清楚地定义他所谓的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譬如说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恐惧,你就跟他商量、跟他讨论,请他说明所谓的“恐惧”是什么,他现在面临的恐惧是由外而来,还是由内而发,还是两者配合之后造成的一种状况?

事实上,人活在世界上,你只要开始思考,情绪的干扰就自动降低;就好像你心里有很多问题,你说出来之后就好过多了。

所以我们做哲学咨商的时候,除了倾听之外,还要能够找对问题,在适当的概念上,请别人加以定义。

因为通常我们都会在一些模糊的观念里面,产生不必要的困扰。

譬如一个人说他觉得自己很委屈,那么我们就可以请他说明什么叫做委屈。

这个世界上难道只有他一个人受委屈吗?

很多人都受委屈了。

那最大的委屈,譬如说你看到孔子55岁以后周游列国,被人家嘲笑说是丧家狗,但是孔子自己认为自己在顺从天命,那么他不委屈吗?

苏格拉底活到70岁,被冤枉,还被判了死刑。

耶稣活了33岁,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

换句话说,你所知道的这些人,他们各方面都显得比较特殊,照样受委屈。

所以受委屈、被别人误会、让你觉得恐惧这些,是人生的正常的现象。

所以重要的是你要设法分析:给你委屈的是谁?

这个人跟你什么关系?

他为什么要给你委屈?

有时候是言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说话的人不知道会伤害人,但是听到的人觉得自己好像是受委屈了。

或是说他在发泄情绪,他的情绪激动的时候,把我当发泄的对象;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真的错了。

所以重要的是,我设法要把“自我”这个焦点放开。

所谓“把焦点从自我身上放开”是说什么呢?

譬如,很多人都跟我一样,这不是针对我一个人,才有这样特殊的感受。

而另一方面,你再把时间拉长。

譬如说,你想到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等将来老的时候或是生命到终点的时候,你对于今天所遭受的委屈,还会有一样的感受吗?

或是说这一切是一些考验,它的目的是要让你更进一步地谨言慎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为我到最后只能改变我自己,我没有办法改变其他任何人,我要对自己负责,而让别人为他自己去负他的责任。

所以对于别人所造成的我的情绪困扰,我实在不用太在意。

所以,这是反诘法;

但里面也用到了归纳法。

譬如说,别人都这样,举很多例子来说明天下没有公平的事。

也用到了演绎法,譬如说你先定义一下什么叫做委屈,定义之后你就可以加以应用。

同时也用到辩证法,譬如说强调人是会变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今天我们是什么样的年纪、什么样的处境,受到委屈,那将来呢?

哪一天我们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更好的位置上,我们会让别人也受这样的委屈吗?

所以在这种正反合不断辩证的过程里面,你从正面看,你从另一面看。

譬如说,我们从小是父母的子女,我们现在是子女的父母,这不是每一个方位、每一个角度都经验到了吗?

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来看?

对于你现在的处境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了。

II哲学咨商

但是,既然讲到哲学咨商,当然不是那么单纯的,用反诘法跟别人对话,好像聊天一样就把问题解决了。

一般人都比较容易去接受一些大人物的观念,甚至伟大经典里面的观念。

我想到一件事,在1986年的时候,我到美国参加一个有关宗教方面的会议。

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这一组里面有一位年纪约40岁左右的女士,我当时年纪比她轻一点。

她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提到,她是一个教主。

我听了非常惊讶,一位40岁的女性变成教主,我问她怎么回事。

她说她住在美国南方的德州,在她们村里面,只有她一个人念过大学,所以她毕业之后回到家乡。

一到礼拜天,村里面的人就说,礼拜天到了,我们这里也没有什么教堂或牧师、神父,能不能请你给我们开导开导?

这位女士说,好吧,反正礼拜天嘛。

她就开始找一间教室,很多人就来听了。

她说她桌上放三本书:第一本《圣经》,第二本《易经》,第三本《道德经》。

我简直不敢相信,她用了三本经典,两本是中国的,《易经》和《道德经》。

因为她念大学的时候修过这方面的课程,稍有认识。

后来就把这个拿来作为她介绍人生道理的时候重要的参考。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有它的道理: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你桌上摆本《易经》或是《道德经》,当然它都有英文的翻译。

你念两句的话,这些老百姓就会觉得这个话是东方的古代的圣人所说的,他马上就觉得很有道理。

他以这个作为普遍的标准,再把个人特别的遭遇拉上去,从那边来看的话,很容易就消解掉他当下的困扰。

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他这个困扰是普遍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早就有这样的情况了,而别人所给的教训是有针对性的。

所以我们把哲学咨商用在具体的操作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对许多哲学家的言行表现,尤其是他们在理论上一些重要的关键都要先了解。

这样跟别人在进行探讨的时候,更容易让别人想得通。

另一方面,除了澄清概念之外,还有设定判准。

譬如说,一个人有这样的一种情绪的反应,你就要问他,你来自于什么样的概念?

澄清了之后你再进一步讨论,你对这个事情的判断的标准是怎么来的?

你为什么觉得怎么样叫公平?

怎么样叫做委屈?

怎么样叫做被人家背叛、辜负?

或是怎么样叫做孝顺或是不孝?

标准是谁定的?为什么这样定?

你了解了之后就知道,原来这个时候我应该慢慢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人在做判断的时候,他需要一个价值的标准,这个时候就透过设定判准来作为一个说明。当然,说到判准有很多的考虑。

譬如最简单的,你快乐吗?幸福吗?

像快乐、幸福这样的词,你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的标准,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要有自己的价值观。

否则你如果用别人的标准的话,你恐怕永远达不到,达到之后恐怕是一场误会。

那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在澄清概念之后,你要设定判准。

而最难的、到哲学咨商的最高层次就是要建构系统,建构系统等于是我有一套完整的人生观。

哲学叫做爱智慧,智慧一定是完整而根本的,包括一个人整个的生命,从生到结束都在内,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这样才能够给自己的人生以意义。

所以在进行哲学咨商的时候,我们不要着急。

通常来说的话,它在沉思冥想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材料。

我们从前面举例所说的那位美国女士就知道,她善于使用东方的古代的经典。

对我们来说的话,我们学西方哲学我们也发现,很多同学跟我一样,对于西方人所提出来的某些观念,他觉得值得进一步去思考,好像他们有他们的不同的时空背景,但说出来的话也能切中我们内心里面的某些深层的愿望。

就是我们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许多事情的判断,确实换了一副眼镜,看得更为清楚而明确,至少跟我们自己的可以互相对照。

所以我们在课程里面常常提到中国、西方的对照,儒家、道家如何跟西方可以互相来相比。

II开始思考

基本上,一个人只要愿意开始思考,问题就解决一半了。

因为思考是让一个人退一步,不但是不要再被动地受情绪干扰,反而要采取主动,认真地、主动地去想:我面对这个情况,应该如何?

事实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你今天所遇到的不管多么样的复杂纠结,甚至你觉得可怕的、恐惧的,基本上都有人遭遇过,甚至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在困扰里面才能让你产生觉悟的力量,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离开烦恼,没有菩提”。

菩提就是智慧。

所以不要害怕这些烦恼、这些困扰,但是我们在里面要记得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

而建构系统的时候是特别不容易的,因为它会要求你找到一个完整而根本的理解,最后可能就牵涉到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的问题,人生的根本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介绍西方哲学的时候,最后一周会就西方人所谓的“永恒哲学”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其实永恒哲学对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人都有需要,只不过能不能建构起来,那就要看每一个人自己的心得了。

最后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所谓的哲学咨商并不是说只是跟别人对话,好像是我反应比较快一点,我说话比较能够引经据典,不是如此而已。

基本上是我要对西方某几位哲学名家的思想有完整的认识,然后让这个哲学家来代替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解。否则如果只靠个人一种随性似的、即席似的反应的话,其实效果是很有限的。

所以如果说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对于像从苏格拉底到斯宾诺莎这些哲学家,每一个人的思想有一些关键点,我们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些格言来说明,同学们大概都可以掌握住的。

把这个作为焦点的话,等于是把这个人带入到这个哲学家的整个思想系统里面,他的了解、体验一定更为深刻。

一辈子都不思考哲学的人:一旦你开始思考(1)

访谈录系列文章:

傅佩荣访谈录No.1:穿越迷雾的省思

傅佩荣访谈录No.2:寻找心灵的归处

傅佩荣访谈录No.3: 活在当下的意义

傅佩荣访谈录No.4:用真诚安顿生命

傅佩荣访谈录No.5:国学需要返本开新

一辈子都不思考哲学的人:一旦你开始思考(2)

点击文末右下角的 “好看” 加速文章更新频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