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媳妇的相处之道:婆婆和媳妇的故事
婆婆和媳妇的相处之道:婆婆和媳妇的故事二儿子吃惊地说:“妈,您怎么来了?” 星期天是个好日子,儿子媳妇都不上班。婆婆用她瘦弱的肩膀,挑着一大担,出奇不意地先来到二儿子家。 婆婆牵挂着儿子孙子,急着去瞧。一连地忙了几天,尽把好吃的找出来,带给儿子媳妇吃。 婆婆把晒干的盐菜拿出来,把盐鸭蛋拿出来,把鸡蛋拿出来,把黄豆拿出来,把菜油拿出来……凡是自家产的,自己舍不得吃的,都拿出来带给他们。大包小包,满满一担。去是一担,来也是一担。来的一担,全是儿子媳妇用不着的什物。旧衣、旧鞋、旧盆、旧罐……倘若她不拿回来,媳妇就当破烂扔了,她觉得丢掉太可惜。如今的年轻人真不知爱惜,还是暂新的衣服就扔掉,说是过时了,穿着丑。婆婆问媳妇要回家,还当宝贝使。她实在看不惯他们那种浪费的生活。一顿饭,剩的菜就倒掉,有的甚至没动筷子,连鱼肉都不爱惜。那么贵的菜,好象不是钱买来的。到儿子媳妇家,她尽吃剩饭剩菜。自己的儿子,知道母亲怕浪费。媳妇就不同,以为她爱吃,
婆婆原是好婆婆,媳妇原也是好媳妇。
三儿子和三媳妇,今年没回家过年,说工作忙,一直不晓得音讯。电话方便,车也方便,写信更方便。儿子媳妇都是城里人,文化都很高,什么都方便,为什么不来一点儿音讯呢?
婆婆望眼欲穿,望儿、望孙子、望媳妇,就是望不到一个回家。她也知道,他们工作忙,没时间,但是儿子是教书的,寒假放了那么久,难道就没时间回来?吃苦受累,把他们送出去,就是这样的结果?忘记了家,忘记了爹,忘记了娘。哎!婆婆伤感不已。她思子心切,不知儿子怎么样?她一定要去看看,她放心不下,一辈子为他们操劳,老了还操心,还牵挂他们。
婆婆本也不急着去看孙子,但是有人捎信来,儿子媳妇不太和睦,还要闹离婚。她听说这个信,吃饭不香,睡觉不安,他们怎么啦?都是三十好几的人,吃的有,穿的有,还要吵架?想想她年轻时候拉扯孩子,缝缝补补,揭不开锅,那样的日子都熬过来了!现在的年轻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吵架,使她不得安宁。
婆婆牵挂着儿子孙子,急着去瞧。一连地忙了几天,尽把好吃的找出来,带给儿子媳妇吃。
婆婆把晒干的盐菜拿出来,把盐鸭蛋拿出来,把鸡蛋拿出来,把黄豆拿出来,把菜油拿出来……凡是自家产的,自己舍不得吃的,都拿出来带给他们。大包小包,满满一担。去是一担,来也是一担。来的一担,全是儿子媳妇用不着的什物。旧衣、旧鞋、旧盆、旧罐……倘若她不拿回来,媳妇就当破烂扔了,她觉得丢掉太可惜。如今的年轻人真不知爱惜,还是暂新的衣服就扔掉,说是过时了,穿着丑。婆婆问媳妇要回家,还当宝贝使。她实在看不惯他们那种浪费的生活。一顿饭,剩的菜就倒掉,有的甚至没动筷子,连鱼肉都不爱惜。那么贵的菜,好象不是钱买来的。到儿子媳妇家,她尽吃剩饭剩菜。自己的儿子,知道母亲怕浪费。媳妇就不同,以为她爱吃,每顿饭菜都多煮一些。婆婆牙口不好,嚼不烂,剩菜容易嚼,婆婆难得来,多煮一些给她吃。媳妇是好心的,但是婆婆受不得媳妇那一供。想说出来又怕媳妇生气,住不了几天就要回乡下。
婆婆还不老,自己还能动,动得的时候就不要拖累他们,动不得的时候再让他们去尽孝。
星期天是个好日子,儿子媳妇都不上班。婆婆用她瘦弱的肩膀,挑着一大担,出奇不意地先来到二儿子家。
二儿子吃惊地说:“妈,您怎么来了?”
二媳妇也说:“妈,您怎么晓得来的?”
”你们先让我喘口气”,婆婆卸下肩上的重担,儿子立即接住,媳妇马上倒茶。
”这么早,才九点钟,吃早饭么?”二儿子问。
哪里吃饭?我赶早车来的”。婆婆满头大汗,她脱下帽子,棉衣,毛衣,夹袄,背心,挑这么多东西,走这么远的路,哪里有不热的?
”谁要你挑这么多东西?我们又不是没有,拿来了又吃不完”,二儿子说着直摇头。
”你这孩子,你怎么这样说话?我自己舍不得吃留给你们,还讲便宜话。吃不完,慢慢吃,又不臭,又不烂”。
”来又不通知一声”二儿子说。
”怎么,来得不应该么?”婆婆有些生气。
”妈,他不是这个意思”,二媳妇忙打圆场,”他是说您年纪大了,又挑这么多,一个人怎么得来?再说您又不认得字,现在的车路都变了,怕您找不着。如果通知一声,好到车站去接您”。
”这不来了吗?”
”是——是——是,您吃的亏太大了”,
”我只要看见你们好,我就好”,
“您放心,还让您掂着”。
……
婆婆把她的大包小包,一个个从蛇皮袋里提出来:“这是你们的,那是老三的,不多不少,两家一样多”。她把袋子都翻转来了,摆在媳妇面前,一样多的,让媳妇看明白。婆婆的心是一样的,二儿子三儿子,她都不分彼此。媳妇晓得婆婆的意思,婆婆这样做,她问心无愧。二媳妇其实根本就没往这上面想,这些值得多少钱?不过,万一婆婆不做得亮膛,二媳妇心里又想,三媳妇兴许多一个鸡蛋……都是一样的媳妇,老三家的为什么要多一个蛋呢?婆婆做得很细致,很公平,婆媳之间,又省了好多口舌。
“我听说三儿两口子不和睦,来看看”婆婆说,
“那么大的人了,您不用挂念的”二儿子接过话头。
……
媳妇在旁边听他们母子讲话,她是插不上嘴的,三儿三媳妇,是他们的家事,她不发表意见。婆婆背地里说过,媳妇是衣服,兄弟是手足。
“我听说三儿年都没过好,好可怜!我的儿子都这么可怜!”,
”我待您儿子是不薄的”,二媳妇插话道。
”是,我是讲你弟媳,两口子过日子,,哪有不拌嘴吵架的,听说过年都不在一起,把三儿甩到一边,孤孤单单,我儿好苦,她的心真狠”,婆婆叹口气,自言自语。
知崽莫过娘,她的儿子是好儿子,怎么遭遇了这般的媳妇?二媳妇第一次听见婆婆这样讲三媳妇的不是。从前,三媳妇是她三个儿媳中最好的一个,又会待人又会接物,口碑更好,两个大的都不如她一根小指头,都是婆婆夸的。背地里,三媳妇不知得过婆婆多少好处,今朝又讲三媳妇的不是,虐待了她的儿子,是好是坏全是婆婆一个人说。三媳妇是怎么的不好,二媳妇很快就会知道答案。
婆婆想起她的三儿来,眼泪汪汪,二媳妇可是从来没看见做娘的对二儿子这样动情过,倒是二儿子顶撞她一句,她气得逢人告遍,连二媳妇都扯进去做故事讲。
二媳妇原是婆婆的亲弟弄进城的乡里妹子,这个情,二媳妇应当重生父母来报答,不是她弟,二媳妇能有今天的好工作?婆婆自视为二媳妇的恩人,老舅还不是看婆婆的薄面才买的人情。二媳妇送二千元钱给老舅,以示报答,老舅只要了一千,另一千送与婆婆。二千元能办那么多事么?又是解决户口,又是解决工作,还不是婆婆的薄面?二媳妇理应对她好,二媳妇实际对她也很好,左邻右舍,还以为是亲母女。
婆婆的嘴巴闲不住,逢人就表功,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把二媳妇从乡下弄进城。楼上楼下,前后左右,哪一个不晓得二媳妇原来是农村来的。闲话传到二儿子耳朵里,听着好不恼火,二儿子极爱面子的人,一个大学生,找个乡下女人做老婆,多没面子,这原本是密秘的事,经婆婆一宣杨,二儿子觉得脸面不知往哪儿搁?同事之间,都知道二儿子娶了一个又年轻又漂亮,工作又好的老婆,都说他有福气,如今,这谎言被婆婆传出去,多尴尬,婆婆不传,哪个来打听二媳妇是乡里的?就是查户口的,也不会追根溯源,二儿子气得吹胡子瞪眼。哎,自己的娘,无可奈何!
二媳妇没挑明身份之前,活的好累,婆婆跟前,低眉顺眼,外人面前,强装笑脸。如今乡里妹子解放了,不藏着不掖着,说话高声大气。也不想一想,二媳妇那么年轻漂亮,为什么去找你老气横秋的儿子?女人找丈夫,讲究的是靠谱,男人有个好工作,女人嫁过去,不愁吃,不愁穿,不看中这一点,二媳妇会嫁么?原本就没指望老舅帮忙,一个女人,又年轻又有力气,还怕找不到一碗饭吃?只是辛苦点。既然有现成的人能通江达海,何苦又去东奔西跑。沾了老舅的光,二媳妇心里是明白的,待婆婆好一点,老舅心里舒服,婆婆是他的亲妹子,媳妇好,比送金送银还靠得住,如今的媳妇,一个个如狼似虎,自己的妹子不呕气,老舅就放心了。
婆婆从不把二媳妇放在眼里,要吃要喝,,要穿要用,吱一声,都得按她的意思办,不顺,就跟儿子唠叨,把儿子拉扯大,送他读书,不知吃了多少苦。儿子烦,干脆不理睬,她生气了,立马跑到老舅那儿告一状,老舅一个电话打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太太就靠老舅撑腰,呕了气,去到老舅那儿,过几天又心平气和地回来了。婆婆,儿子,孙子,又是一家人,唯独媳妇,心里有个结。媳妇是衣服,婆婆说的。
三媳妇不同,婆婆另眼相待。三媳妇争气生了儿子,婆婆重男轻女。大媳妇生了四个丫头,二媳妇又生的丫头,要不是三媳妇会生,差一点儿断子绝孙。孙子落下地,婆婆高兴得三天三夜未合眼。大媳妇二媳妇,谁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三媳妇在她心中,本就比前两个重,因为是舅母保的媒,再生个儿子,简直把三媳妇奉为太上皇,什么都是三媳妇好……嫁妆好……娘家好……亲家公还是教书先生,自然教出的女儿比别人强。三儿子七挑八选,三十多岁还是挑到了中意的姑娘,这是他们家的福气!
三媳妇原是舅母保的媒,不会错的,这样好的姑娘,舅母还会让别人捷足先登的,舅母退休在家,侄儿侄女的婚事她都挂在心头,特别是老三,跟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起居饮食,婚姻大事,样样操心,婆婆感激不尽。
迎娶三媳妇,都是老舅张罗。迎亲车辆,披红挂绿,处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送亲上宾足有五六十人,一路吹吹打打,好生热闹!
……恭喜……贺喜……同喜……
推杯换盏, 羹杯交错!
婆婆脸上笑得象一朵菊花,她最后的一场心愿总算完成,只盼着抱孙子。
三媳妇迎进门,婆婆不敢怠慢三媳妇,甚至她娘家的人。逢年过节,当备一份的,婆婆得备两份给三媳妇,另一份是备给她娘家的。还当大媳妇二媳妇不知道,都是她自己露的馅。有一次,婆婆送一只土鸡给三儿子,不料三媳妇把鸡直接提到她姐姐家去了,自己的儿子连根鸡毛都没看见,婆婆岔气地骂道:“没良心的东西,还待她不好么?,我什么都顾着她,她却顾着娘家人,枉费了我的一片心”!
大媳妇二媳妇,婆婆历来是盯得紧的,两个媳妇娘家不富贵,只要娘家来了人,她紧紧地跟着,生恐偷去了她一点什么?你又有什么好东西?把人家看得那么贱,要顾娘家,是你婆婆看得住的?做得这般露骨。看见娘家人进门,就望着手里提的什么礼物;出门,又看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被她看出半点不对,就指桑骂槐。婆婆得过三媳妇的什么好?还特意为她娘家背一份礼,看时下,闹得不能安生,是你婆婆安抚得了的?做婆婆好难!
婆婆风尘仆仆地赶来,就是特意去看三儿子。她放心不下,平日先到二儿子家,总得住上三五日,再去三儿子家,如今很焦急,怕是事情蛮不对头,看婆婆的神色就知道,她下午就要走。
婆婆觉得,二媳妇还是不错的,虽然不是自己的亲闺女,因为儿子才连成了一家人,她这时有个倾诉的二媳妇,心里舒畅多了。婆婆把她所知道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倾泻出来。
”那个没良心的,我不晓得她是有预谋的,老三存的钱,全借给她兄弟做房子,连个商量都没有,把老三当傻子,为这事两口子打得稀烂,还吹她娘家有钱,亏她父亲是教书的,教出这等没教养的猪,叫人来看笑话”
” 她又是怎么样的?”,二媳妇关切地询问。她正要听一听新闻,平日把三媳妇不是捧得高高的么?
”她娘家恐怕会穷死,连锅碗瓢盆都偷了去,有什么对不住她的?我的儿子哪一点不比她强?有文化,有工作,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这样的男人还要怎样?她还不满意,把家里的东西都拿去娘家,值几个钱?”
二媳妇才知道事情确实严重,安慰婆婆道:”您不要伤心,让她去,过几天就会回来的,两口子吵架,床头吵床尾和,难道在娘家住一辈子不成?”
“住,就让她住!两个老东西教出的好女儿,我们是不去接的”。婆婆恨恨地说。
三儿子本来是不同意这门婚事的,他曾想,三十多岁的姑娘还没找着婆家,可见这人的刁钻古怪,当时家里人都催,说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打着灯笼到哪里去找?做母亲的还指责儿子,硬逼着去相亲,说是舅母保媒不会错,这下倒好,人去楼空。成天夸三媳妇能干,三媳妇好,现在呢?跑得无影无踪,还要待她怎样?,酒宴办得热热闹闹,进得门来,全当一个宝,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着,原来是个骗子,难怪三十大几没人要,让三儿子撞上了,真倒霉!
” 我儿命苦,原指望娶门好亲,能过上好日子,可如今孤苦伶仃的”,
“看不出,弟媳颇有心计,城府那么深,谁人晓得?”二媳妇说,
”我还嘱咐老三,挣的钱一分不留交给她,原想她会持家,谁知道进去了就出不来,柴米油盐,人情往来,不愿陶出一分,做丈夫的能挣得了多少?我们做老的,还动得,又不指望他们的钱,存起来当个急用,真是好,但她背地里却给娘家,她娘家缺金缺银么?要到婆家来挖。不要脸的,不值钱的碗筷都偷了去”,
“老三就不晓得?让她拿了去”,
”三儿一门心思只想到工作,一个男人,哪有那么细致,家里能拿得动的都拿走了,还用车来装,比强盗还厉害。若不是学校的老师拦住,冰箱彩电全搬走了。她娘家有什么嫁妆?我们家的东西,一分也拿不走,以为是偷得出去的,将来我叫她乖乖地送回来,看她怎么样做人?”
“她这样绝决,自然是没安心做好人”,
“她不好好过,那也得讲清楚,要离婚,自然有公断,还不允许老三看儿子。孙子是我们家的,她别想要,我那么多孙女都没嫌弃过,一个孙子,我就养不活了?她无非是想霸着孙子,想占房产。我拼了老命,也要把孙子夺过来,我们家就这根独苗,谁敢要?”
”妈,孙子自然是您的,她跟您养着还不好?即使将来分离,孙子归她,自己的儿子,她不会虐待,孙子还不是您的血脉,将来老三再娶一房,又能生养一个,那多好!”
婆婆从没想过自己的儿子要离婚,她想,破碎的家庭,儿女都受累,再不好的媳妇,只要得过就过,做大人的还有多少日子?老了,随他们去,可是三媳妇,好好的日子不过,硬要闹,婆婆好不烦恼。
“悔不该把金手镯给她,只怪我看错了人,相信舅母保媒,说我将来是要靠三媳妇的,哎,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在还没离婚,就用孙子来要挟,不拿钱就不准看孙子。她这样无情,莫怪我无义,要让我撞到,撕了她的皮”。
婆婆口口声声说三个媳妇是一样的, 是一样的么?背着大媳妇二媳妇给一个金手镯老三家的,嘴上说的一套,背后做的又是一套。自古山中无直树,婆婆的心是偏的,这回偏错了对象。
“一切的事情都有个结局,妈,您看开些,有朝一日,弟媳醒悟了,自然会回家的”,
”这么容易回家么?这样的媳妇,我们受不起”,
”老三再娶,又不知遇到怎样的人?一离一结,哪里来的精力折腾?”
“哎!只怨你舅母”,
”这怨不得舅母,她也是一片好心,一个人的品质,哪里晓得那样清楚?又不是看着长大的,命中注定的,怨不得谁”。
” 我要去一趟你老舅家,拿个主意”。
“清官难断家务事,都是芝麻豆子的事,过一阵子就好了,您不要去掺和,随他们去”,二媳妇劝婆婆。
她知道婆婆爱管闲事,瞎操心,儿子媳妇闹矛盾,她总是火上加油,只有自己的儿子好,弄得每个媳妇心里都有怨气。 本来很平静的一家人,婆婆在中间穿来穿去,才翻起了波浪 。
婆婆在大媳妇三媳妇跟前同样说过二媳妇的不足,二媳妇全当耳边风,日子照样过,婆婆的碎嘴,管不住的。
……
二媳妇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婆婆为难时刻,总想到老舅。这样重大的事情,只有老舅能替她分忧。这桩婚事,本就与老舅关联着。解铃还须系铃人。
吃过午饭,婆婆掂着她的小脚,不得不去一趟老舅家。但愿婆婆高兴地回来,二媳妇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