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照相馆拍摄都是满满的回忆:广州这家不修图的照相馆
30年前照相馆拍摄都是满满的回忆:广州这家不修图的照相馆艳芳照相馆,老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一起去探个究竟。在广州,有一家110岁的照相馆,仍在十年如一日地经营“不能看底片、不可立取、没有后期修图”的黑白照业务。这家照相馆什么来头?拍一张这样的黑白照是种什么体验?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i广州(id:i_guang_zhou)
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本压箱底的相册。
打开那本相册,你会看到风华正茂的外公、笑靥如花的外婆、学生时代的妈妈,还有……胖成一个球的100天的你。
当美颜相机描绘出一个精修后的七彩世界,这些纸质相片真实还原回不去的黑白人生。
在广州,有一家110岁的照相馆,仍在十年如一日地经营“不能看底片、不可立取、没有后期修图”的黑白照业务。
这家照相馆什么来头?
拍一张这样的黑白照是种什么体验?
今天,一起去探个究竟。
艳芳照相馆,老广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说起广州的照相馆,110岁的艳芳当之无愧是资历最老的,清朝末年成立,历经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代,影响着祖祖辈辈几代广州人。
艳芳照相馆中山五路旧址
在出发前,我早已耳闻艳芳的威水史:
曾为毛泽东、邓小平拍过照片
曾为鲁迅和他的爱妻许广平拍过合影
拥有全省独一无二的古董“摇头机”,可实现千人合影
艳芳照相馆朝天路现址
110年来,艳芳几经迁址,从熙熙攘攘的中山五路到静僻小巷,宛若一个看尽世间沉浮的老人。
照相馆坐落在一个不起眼的5层骑楼里。门牌是经典的玫红色,给骑楼增添些许色泽,门口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镇店之宝”——鲁迅和许广平的世纪CP照。
我沿着民国风味的旋转楼梯拾级而上,摸清了内部结构:
一楼是客户接待区,有一面集体照的照片墙
二楼分区多样,既能拍证件照,又有化妆台、更衣室、裁裱间、员工办公室
三楼是经典的黑白照拍摄区,灯光、幕布、道具一应俱全
四楼是幕后工作区,用于冲片、修片和晒片
一楼的集体照照片墙
相片最长超1米,容纳1000多号人
三楼的拍照室
四楼的晒片室,黑白的底片和彩色的夹子相得益彰
参观完毕,我开始询价。一张黑白人像,标价65元,不算便宜。照片不能修、不能改、甚至看不了底片,怎么看都是一场风险巨大的交易。
本着“来都来了”的传统美德,我亮出了支付码。
在黑白照片的时代,相片不是可以一键delete的JPEG,而是一张张沉甸甸的相纸。
一张黑白照片,从拍好到取相要等上10天,期间要经过摄影、冲片、修底片、晒片、修相、裁裱等六道工序。
正是因为照片得来不易,曾经的人们对于去照相馆拍照这件事格外珍视。看不了底片,就把悬念留到取照片的那一天,那种“揭晓”照片的惊喜感,是现在实现拍照自由的我们难以体会的。
迫不及待体验爷爷奶奶一辈人的快乐,我迅速去更衣室挑了一件旗袍,又在化妆台简单补了个妆,整装待发。
给我拍照的是一位青年摄影师,摆放在他面前的正是那台超过100岁的大画幅柯达古董相机!
相机神秘地隐身在木箱子里,上面盖了一张巨大的黑色遮光布,脚下有三个齿轮,便于摄影师走位,调整拍摄角度。
拍照需要先打光,再调整姿势,最后再对焦。摄影师会根据模特的自身情况调整灯光位置,和模特沟通拍照的姿势,等到一切就绪,方才站回相机前,把头埋在黑色的幕布下,举起一只手,倒数三二一。
按下快门的那刻起,漫长的等待就开始了。
拍照间隙,正巧撞见一对夫妻带着自己的女儿来拍儿童照。摄影师告诉我,如今来拍照的顾客大多是地道老广,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过艳芳。
艳芳照相馆至今有一些忠实顾客,每年都会来拍一张黑白照,记录他们人生的每一圈年轮。
上世纪20、30年代,艳芳名声大噪,许多名人墨客都前来光顾,只要来广州,必去艳芳拍张相留作纪念。
不仅善于拍人像,艳芳还曾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广州民国日报》拍摄重要新闻照片,为广州记录了一幕幕真实鲜活的历史图景。
1927年,鲁迅先生南下中山大学任教
期间,他和许广平、蒋径在艳芳照相馆合影
少有人知的是,广州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摄影的起源地。
世界上第一张中国影像、中国第一家照相馆,都出自广州。中国第一台相机,甚至“摄影”一词的出现,也出自一个叫邹伯奇的广东仔之手。
1844年,法国海关官员埃及尔在广州摄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国影像
艳芳作为广州资历最老的照相馆,在中国的照相馆历史上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率先引进当时全球先进的“摇头机”,还是全国第一个引进柯达公司全套彩色自动冲印设备的照相馆,是实现国人拍照从黑白迈向彩色的先驱者。
于人生,艳芳记录了一代代人的成长瞬间;
于城市,艳芳定格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它是一家照相馆,更是南粤百年历史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