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一家子讲述什么?莫泊桑图瓦人孵小鸡
莫泊桑一家子讲述什么?莫泊桑图瓦人孵小鸡王小波是这么阐述的:人的一切痛苦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看不惯,本质上是以自己的世界观为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想让对方认同自己的世界观,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按照自己的世界观生活。这当然不可能。看不惯,就各种痛苦,而关于痛苦, 这个世界上的恨很多种,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强烈的理由。和武侠小说中或商战片中的意义指向明确的恨不同,生活中的不少恨很多时候是莫名其妙的,常常为不能称之为事的一件事。有时候只是因为看不惯一个人,看不惯他走路的姿势,看不惯他每天和同事那么友好,看不惯……特别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连当事者自己都完全不知道有人会因为这些小事恨他。 看不惯有钱人,认为有钱人一定是为富不仁;看不惯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打扮这么漂亮,一定是要去勾引谁……
莫泊桑的这篇小说和他以往的小说有点不同,轻松、幽默,在这篇小说中,莫泊桑展现了一个快活的场景,各种人物纷纷登场,但读者却从这些快活的、热闹的场景中读到了背后的一丝悲凉。
图瓦,一个整天乐哈哈的胖子,中风后被老婆逼着去孵小鸡,将人的尊严完全踩在脚下。这篇小说主要展示了三种人,我分别从图瓦老婆、图瓦本人、吃瓜群众来阐述这三种人的生活态度、世界观。
莫泊桑
1.图瓦老婆:怀着“恨意“生活的人”两个被婚姻捆绑在一起的人,共同生活了三十年,可是妻子对丈夫恨了三十年。她的恨只是因为她想恨:她恨他老是欢天喜地,恨他名声大,恨他身体好,恨他肥胖。
这个世界上的恨很多种,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强烈的理由。和武侠小说中或商战片中的意义指向明确的恨不同,生活中的不少恨很多时候是莫名其妙的,常常为不能称之为事的一件事。
有时候只是因为看不惯一个人,看不惯他走路的姿势,看不惯他每天和同事那么友好,看不惯……特别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连当事者自己都完全不知道有人会因为这些小事恨他。
看不惯有钱人,认为有钱人一定是为富不仁;看不惯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打扮这么漂亮,一定是要去勾引谁……
看不惯,本质上是以自己的世界观为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想让对方认同自己的世界观,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按照自己的世界观生活。这当然不可能。看不惯,就各种痛苦,而关于痛苦,
王小波是这么阐述的:人的一切痛苦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池莉的《云破处》写了一个细思极恐的仇恨故事。男主人公金祥和曾善美是一对在外人眼中令人羡慕的夫妻。妻子曾善美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由姨妈收养,在她十四岁开始陆续被她的姨夫、表弟侵犯。后来她靠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学,嫁给了金祥。在一次同学聚会时,她才得知丈夫金祥正是造成自己所有不幸生活的罪魁祸首。
当年,金祥在十一岁的时候,潜进曾善美父母所在的工厂,把河豚有剧毒的内脏放进工厂食堂里的鱼头豆腐汤里,共造成包括曾善美父母在内的9个人死亡。而金祥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不知道河豚有剧毒,并不是因为年纪小不懂事,只是因为他看不惯。
当时他是农民,而曾善美父母是城里人,是“军工厂”的职工。军工厂戒备森严,是不允许孩子们到厂子里玩的。有一次,金祥到军工厂院子里摘葡萄,被发现后赶了出来,他有一种类似阶级仇恨的感觉。逮着机会,他就干了这么一件伤天理的事。这种隐蔽的、细微的仇恨相较目的明确的“恨”更令人害怕,爆发力一点也不比目的明确的“恨”小。
很明显图瓦老婆是一个负能量爆棚的人,她看什么都看不惯,不知道她是为了什么嫁给了图瓦,但她瞧不起这个胖子的心一直没变过,她甚至诅咒胖子,早晚会发生事。后来图瓦果然中风。图瓦如果早一点离开这个负能量爆棚的女人,以后自己中风时,至少不会去孵小鸡。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道:“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会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对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
图瓦和老婆结婚三十年,每天都要斗嘴。二人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相互捆绑,生活中就有很多这种相互捆绑的婚姻。莫泊桑不过是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表达出来。
2.图瓦:一个乐观的胖子,最终被生活降服因为开酒馆的需要,图瓦始终以笑呵呵的态度面对来酒馆消费的客人。“这个胖子能够把一块墓碑也逗得大笑。”“能够拍着大腿狂笑,招得你不想笑也得笑。”这也许是因为职业需要,但时间久了,这份生活态度其实已经深嵌在他性格里。
所以图瓦即便中风后,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诅咒生活。不过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依靠负能量爆棚的妻子,所以他的高高兴兴打了折扣,显得有点低声下气的样子。
婚姻的本质,终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和爱情本身没有关系。
如果你一粥一饭都要依靠别人,怎么可能放声说话?当图瓦丧失了赚钱的能力,当“受人一饭,听命于人”时,个体已经丧失了生命的尊严。
在婚姻关系中,他成了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废物,直到老婆有一天让他孵小鸡。再乐观的胖子,一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本能的拒绝。但拒绝就没有饭吃。图瓦最终从拒绝到接受,到最后变成了期待。他不能输给母鸡,在老婆的威逼下,图瓦完成了自我同化。
图瓦的态度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美国学者凯尔曼在1961年提出了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模式。他认为态度的形成和转变需要经历三个模式:顺从、同化和内化。
顺从又叫服从,是指受到外部压迫或权威下被迫接受的观点;
同化又叫认同:是指个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
内化:自己思想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人的内心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
当老婆提出让图瓦孵小鸡时,他一开始大笑,觉得荒唐,后来他反抗, 接着惶恐,因为他意识到老婆是来真的。他苦苦哀求,最后只好让老婆把5个鸡蛋放进他的被窝,他才喝上汤。
之后图瓦不再玩骨牌,放弃了一切活动,因为每压碎一个鸡蛋,老婆就要断绝他的饮食。图瓦开始专心孵小鸡,生活中只有这件事。到孵出小鸡时,他竟然激动地大叫。
图瓦从最开始抗拒到不得已顺从——同化——内化,他的心理历程正好符合凯尔曼提出的三个模式。也让人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所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在巨大的权威下,人很容易产生对权威者的心理依赖。在特殊情况下,被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赖犯罪者,因而人从最初的恐惧慢慢转变为依赖。事实上对权威的服从,是普遍的人类行为中的一部分。
在图瓦丧失自主能力后,图瓦的老婆相对于图瓦来说,就是权威的存在。他不得不依靠老婆提供生活必需品,在抗拒不得后,他只能转变心理,最终认同老婆观点并内化成自主的观点。
图瓦最终的“异化”而不自知,是可悲可怜的。这一生要历经许多挫折,到最后能够始终抱有最初的梦想和始终有所坚持,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小说给我们的提醒。
3.冷漠的围观者:他们的痛苦与我何干故事中的人都热热闹闹的,莫泊桑采用自然主义写法,没有加入自己的任何评论,只是把一个欢快的场面呈现出来,读者静静的站在一旁观看。
最热闹的要属旁观者,酒店的来客。在图瓦和老婆吵架时,这些人笑得前仰后翻,又是拍桌子,又是跺脚,乐得发了疯,直往地下吐唾沫。在图瓦开始生病后,有三个人来找图瓦玩牌,其中一个人给图瓦老婆出主意,说让图瓦孵鸡蛋。
在图瓦压坏了一个鸡蛋,老婆气的在他的大肚子上使劲捶打时,他的三个好朋友在旁边看着,笑得喘不过气来,又是咳嗽,又是喊叫。
人人都把图瓦孵鸡蛋这件事当成笑谈,大家都在等待着图瓦孵出小鸡。酒店里挤满了人,大家像看戏法一样,看图瓦孵出的小鸡。
没有人觉得人变成“动物”有什么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好玩,却没顾及图瓦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一个丈夫的尊严。人毕竟和动物不同啊。
没有人关心图瓦的身体:中风的人身体更要常活动,而图瓦为了孵小鸡,只能一动不动的躺在床上。
没有人劝图瓦的老婆能否对图瓦好些,这个女人自从丈夫生病后,就变本加厉的不仅从精神上虐待图瓦,还从生活上断他的饮食。
大家挤到一起看图瓦孵小鸡,最后“观众都快活非常谈论着这件大事走散了。”这段描写令人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在儿子被狼叼走后,内心非常痛苦,逢人诉说,一些老女人特意跑来听她的故事,听完之后,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图瓦一生以逗人开心为乐事,结果自己活成了悲剧。
看客文化在中外作家的笔下都是一个重要讨论的话题,鲁迅的《药》中在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时,这样描写,“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在《示众》中,群众前呼后拥的去看杀人场面,如同过节。
这些闲人看客们,对于自己无关的事,都高高挂起,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与共情力,从欣赏别人的痛苦中得到心理满足。
莫泊桑经历过普法战争和第三共和国统治的时期。当时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对人民加紧盘剥压榨,社会上道德沦丧,人民被利益所左右,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温情。
在这篇小说中,莫泊桑以欢快的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其时的社会背景: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朋友和图瓦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店主和客人的关系,一切都是那么冷漠。
写在最后:人孵小鸡看似荒诞,却又很真实,就在荒诞与现实之间,莫泊桑以自然现实主义笔法通过店主图瓦的遭遇再现了当时法国大资产阶级统治下,人与人之间冷漠、凉薄的一种人性关系。图瓦的被同化虽然有其值得同情的一面,但也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