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爷爷为贫困学生捐款,靠蹬三轮捐款助学的老人走了
白方礼爷爷为贫困学生捐款,靠蹬三轮捐款助学的老人走了这是老人蹬不动三轮车后,窝在天津火车站的一个自行车棚,给人看车挣来的。饭盒里码得整整齐齐,一角、两角,一元、两元,足足有500元正。他的履历表职业一栏,填写的是:运输工、油漆厂员工、三轮车夫。90岁那年冬天,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老人拿着一个饭盒,赶到了天津耀华中学,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也已被雪打湿。他对学校的老师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从74岁到90岁高龄,靠着一辆破旧三轮,16年,365天无休,捐款35万,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30多个受捐单位。
串起这一串数字的,是一个叫白方礼的老人。
老人极其普通,普通到丢到人堆里,你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一年四季,总是一顶草帽,从上到下,穿着从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不配套的衣服、鞋子。
他的履历表职业一栏,填写的是:运输工、油漆厂员工、三轮车夫。
90岁那年冬天,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老人拿着一个饭盒,赶到了天津耀华中学,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也已被雪打湿。
他对学校的老师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饭盒里码得整整齐齐,一角、两角,一元、两元,足足有500元正。
这是老人蹬不动三轮车后,窝在天津火车站的一个自行车棚,给人看车挣来的。
在场的人们全都哭了。
16年前的2005年9月23日,93岁的老人平静地走了。
白方礼
出殡那天,天津市第三人民医院,挤满了自发前来给老人送行的市民,当老人的遗体,抬上灵车的瞬间,无数的市民拥向灵车,只为再看老人一眼,场面一度失控。
街道两旁,包括树上、屋顶,人们痛哭流涕,从医院到门口的街道,只有几十米的路程,灵车竟走了半个小时。
灵车的后面,跟着一支长长的,由5路公交车、出租车组成的,免费送市民参加告别仪式的车队,这些人大多与老人素昧平生。
车队绕行了大半个天津,为的是让老人最后再看一眼,他曾经蹬着三轮,走过的大街小巷。
白方礼,1913年6月17日,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自幼家贫,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没读过书。1944年逃难到了天津,几年后当了三轮车夫。
解放后,白方礼靠着两条腿,成了劳动模范,养大了4个孩子,其中3个考上了大学。还供养着年轻时就守寡的姐姐,并供侄子上了大学。
他的子女说: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喜欢知识,喜欢有文化的人。打小就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白方礼
1974年,老人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身板硬朗又闲不住,1982年,老人干起了个体三轮运输。起早贪黑,辛苦奔波,攒下了一些钱。
1987年,已经74岁的老人,准备告别蹬了一辈子的三轮,正式颐养天年。回了趟老家,让老人做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决定。
老家的孩子都在地里干活,没有人去上学,种田人拿不出一年10几块钱的学费,家乡太穷,工资太低,也留不住老师。
老人觉得,家乡贫穷是因为庄稼人没有文化,怎么也得让孩子们上学啊。
他将蹬三轮挣的5000块钱,捐给了白贾村,建立了一个教育奖励基金。
老人知道,5000元办不了多少事,从那以后,老人重新蹬起了三轮,要靠蹬三轮的收入,帮更多的孩子上学。
为了多拉一趟活,多挣一块钱,他对自己苛刻到几乎365天,舍不得休息一天。无论雨雪寒暑,一天10几个小时,在外拉活。
曾因中暑,昏倒在路上,冬天路滑摔到沟里,发烧39度,吞着药片继续蹬着三轮。由于过度疲劳,蹬着车睡了过去。
白方礼
没人知道,年事已高的他,憋不住小便,大冬天,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垫上几块布照样拉活。
他对自己、家人抠到了极致,在外的午饭,总是两个凉馒头,一碗白开水,加点酱菜,就叫改善生活了。
家里做饭的米,要拿秤称,一顿饭多一两都不行。偶尔包顿饺子,总让儿媳妇擀皮,自己亲自包馅,怕的是儿媳妇馅放多了。
一身捡来的打扮,看着像叫花子,他却开心地说:从上到下,不用花一分钱,今儿捡一件,明儿捡一件,多了就可以配套了。
这样的日子,老人一过就过了10几年。
这10几年,他共捐款35万,资助了300多个贫困学生,捐助的大学、中学、小学、教育基金等单位30多家。
老人捐钱,不图名利,他总是将善款交给单位的主管部门,受他资助的学生,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有人问:这样抠着自己,为了什么?
老人说:我没文化,又年岁大了,嘛事干不了了,可蹬三轮车还成,孩子们有了钱就可以安心上课了,一想到这我就越蹬越有劲。
白方礼
有人算过一笔账,老人蹬一公里三轮收5角钱,这些年的捐款,相当于绕赤道18周的所得。
一次,一个受捐助的学校,搞捐献仪式,老人受邀出席。捐献者大都是老板、白领,个个衣着光鲜,衣衫不整的老人格外显眼。
人们想像不出,这样的一个人,也会是一个捐献者。
当介绍到他的时候,人们的表情从诧异、惊愕,到不由自主地感动、流泪,甚至有些难过。
这无关捐款的数额,人们看到的是,这个将自己压榨到极致的老人,是将拼命劳作的所得,一分一厘,都用在了兴教助学上。
常年的体力透支,极其清贫的生活,让这个不服老,也不知养老生活为何物的老人,不得不停下了脚步,病痛缠身,住进了医院。
孩子们到医院看望他,他说:“等我病好了,我还要蹬三轮挣钱资助你们读书”。
可是,老人的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这个捐款从不眨眼的老人,一辈子只给过自己孙子,100元的压岁钱。
直到去世前,一家5口挤在总共30平米的两间旧屋里。
白方礼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和刚去世后,曾两度入围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却两次落选。
2008年,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络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
2012年,在老人去世7年后,央视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白方礼以草根助学的代表成为了特别奖的得奖者之一。
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以“白方礼们”的形式,对老人表示了敬意。
老人最让人感动,最让人不解,最让人难过的是,别人做慈善,是将个人生活剩余的一部分,拿来捐献。老人却是从牙缝里,挤出每一分钱,圆贫困孩子的上学梦!
三轮车、半导体、小黄莺,是老人走后,留下的所有遗产。还留下了一个称呼,叫“白方礼们”。
老人生前大部分时间默默无闻,身后“白方礼们”却“红”遍了中华大地。
李佳伦,一个出手大方的生意人,与白方礼有一面之缘。闻听老人去世,心生惭愧:有时一顿饭几千元,如果不那么挥霍,都拿来支教,老人得少蹬多少回三轮啊。
有感于白方礼两次落选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决定拍摄一部白方礼的电影,让更多的人知道白芳礼的事迹,以自己的方式为他立传。
白方礼
朋友劝阻说:拍一部老头戏,没有激情,没有打斗,谁会投资?谁会看?不赔钱算我白说。
李佳伦顶住了所有压力,坚持去做这件事情,剧组所有演职员全部免费参演,老演员黄少泉饰演白方礼。
种种原因,剧组预算一再超支,等到封镜时,李佳伦成了“中国最寒酸的电影制片人”。
果然如朋友所言,《白方礼》这部讲好人故事的电影,很少有人问津,好不容易争取到在央视电影频道上映,李佳伦却亏了几十万。
但李佳伦认为,这部90分钟的电影,无法完全刻画白方礼,已是债务缠身的他,又筹资拍了《白方礼》的续集《麦积山的呼唤》,讲述受白方礼资助的南开大学学生,回乡支教的故事。
一心宣传白方礼的李佳伦,女儿查出了糖尿病,他已无钱为女儿购买一台胰岛素仪。
好在拍摄《白方礼》,让很多人认识了他,好心的人们发来问候短信,捐款、捐物,帮他度过了难关。
李佳伦说:我们素不相识,他们帮我都是冲着白大爷,我是沾了白大爷的光。
2004年,白西骞出任白贾村小学的校长,当年白方礼捐给学校的捐款,至今仍在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孩子。
2008年,李佳伦的电影《白方礼》,在村子中放映。乡亲们为了纪念白方礼,将白贾村小学更名为白方礼小学。
随着对老人助学事迹的深入了解,白西骞和退休村干部白方志等,提议在村子里为白方礼建一座纪念馆。
白西骞在网上发帖寻求帮助,东奔西走,到处游说。
然而,纪念馆的建设并不顺利,直到白西骞调离时,计划中的纪念馆,只是白方礼小学里,一间两个教室大小的平房,被命名为《白方礼纪念室》。
这所极其简陋的纪念室,是沧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虽然已经调离,白西骞仍充满希望地说:有朝一日,纪念馆一定会建设起来的。
2008年,湖南大学的贫困学生,有了一项新的助学金可以申请。
这是一位神秘校友设立的《白方礼励志助学金》,每年捐款10万,资助20名身有残疾或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
白方礼
湖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透露,以往设立助学金,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是实名实姓,唯独《白方礼励志助学金》,校方也不知道这位神秘校友是谁。
经多方联系,捐助方始终不愿透露自己是谁,只希望大家记住白方礼的名字。
2012年,湖南益阳市安化县,8位贫困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一个红色助学存折。资助者是天津各行各业的市民,他们将一直资助这8位学生到大学毕业。资助者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但给孩子的慰问信中,都是同一个名字白方礼。
2005年,南开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生刘振,本已决定报考公务员,白方礼老人的去世及其事迹,对刘振触动很深。就决定报名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经过选拔,成为了南开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被派往新疆阿勒泰地区2中,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2012年,画家杨林川,以白方礼的形象,创作了油画《中国首善》,他说:一个90岁的老人,辛苦地蹬三轮,赚取微薄的收入,捐给贫困学生,他是真正的“中国首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白方礼以及白方礼们,代表的是普通中国人的良心,坚守的是中国人的道德底线。
善于忘却的人们,不要忘了,曾经有这样一个老人,如同蜡烛,燃烧着生命中的每一天,以绵薄之力,给予需要的人温暖。
他是“中国首善”,是天堂里最善良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