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7月19日,蔡甸区消泗渔樵村,高计才承包的其中一个虾塘。虽然虾子损失了一部分,但所有虾子销售完还在有些收益的。记者 胡冬冬 摄长江日报记者得知,老高现在吃的抗癌药有国产药替代了,每个月药费2000多元,但市里的政策有慢性重症、大病救助,报销后自费不到一半了。临别时老高笑着对记者说,“现在不谈脱贫了,下次你来看我时希望我能奔小康哈!”7月19日,蔡甸区消泗渔樵村,高计才站在承包的虾塘前盘算着半年的支出和收益。虽然虾子损失了一部分,但所有虾子销售完还在有些收益的。记者 胡冬冬 摄“今年多亏区政府和村里帮忙在银行贷了4万元,解决了买饲料费用的燃眉之急。”老高向记者展示着他的记账本,每天每一笔支出和收益老高都记得十分清楚,“今年小龙虾价格高,从4月19日开始小龙虾卖30元一斤。到这个月,每天平均虾价也有20多元。除了中间投放虾苗死亡了2000斤左右的损失,幸好买了保险也赔付了”。说起养虾方法,老高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3日讯 长江日报记者近日第十次去探访了10位贫困者,自2015年10月开始 长江日报10路记者全程跟踪他们。这10位贫困者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全市的扶贫攻坚战中,他们告别贫困的途径也将各不相同。两年多来,这10位贫困者有的已脱贫,有的正在脱贫路在大步向前,有的因病期盼扶助。

高计才:水产养殖保险挽救回养虾损失

7月19日,长江日报记者第10次来到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村民高计才的家里。一进门,老高就带着记者去房间里看已经半岁的小孙女,小姑娘见到来人也不怕生,可爱的笑容让整个家都洋溢着温馨的气氛。

“我还想为小孙女多赚点奶粉钱呢!”“今年虾子价格还不错,这几个月虾子还能再赚个几万元,鱼也能卖十几万块钱”。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1)

7月19日,蔡甸区消泗渔樵村,高计才站在承包的虾塘前盘算着半年的支出和收益。虽然虾子损失了一部分,但所有虾子销售完还在有些收益的。记者 胡冬冬 摄

“今年多亏区政府和村里帮忙在银行贷了4万元,解决了买饲料费用的燃眉之急。”老高向记者展示着他的记账本,每天每一笔支出和收益老高都记得十分清楚,“今年小龙虾价格高,从4月19日开始小龙虾卖30元一斤。到这个月,每天平均虾价也有20多元。除了中间投放虾苗死亡了2000斤左右的损失,幸好买了保险也赔付了”。说起养虾方法,老高也是一脸得意,“十年养虾经验,现在四里八乡小龙虾养殖户有什么不懂都来问我”。

“你们最近看《我不是药神》了吗?”老高还兴致勃勃地和记者聊起电影,“我因病致贫就是吃的那个格列卫药,当时瑞士正版药两盒要两万四,吃了几年,把家底都吃没了,负债二三十万元。”

长江日报记者得知,老高现在吃的抗癌药有国产药替代了,每个月药费2000多元,但市里的政策有慢性重症、大病救助,报销后自费不到一半了。临别时老高笑着对记者说,“现在不谈脱贫了,下次你来看我时希望我能奔小康哈!”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2)

7月19日,蔡甸区消泗渔樵村,高计才承包的其中一个虾塘。虽然虾子损失了一部分,但所有虾子销售完还在有些收益的。记者 胡冬冬 摄

王雄:电商平台打开茶叶销路 二宝取名寄托愿望

19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见到王雄时,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1个月零3天前,妻子唐慧敏生了个7斤多的胖小子。夫妻俩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叫壮壮,寄托着茁壮成长的朴素愿望。6岁的姐姐围着壮壮打转,嘴角翘得老高。

与王雄的交谈,就在这样温馨欢快的氛围中展开。说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王雄用一句话作结语:“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勤劳奋斗,一定能有好的生活。”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3)

6月16日,王雄夫人生下一个男宝宝,给家庭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员。记者 许魏巍 摄

今年2月份,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小寨村时,王雄曾透露,过完年,打算去湖南怀化考察、学习黑茶制作,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制茶品种。问起王雄,他说,已经放弃这个念头了。

“与其盲目扩大制茶范围,还不如把主项做好做精。”王雄说,自己反复思量,目前,绿茶和红茶仍是自己和村民们制作的主要品种,村民们脱贫致富也主要看这两种茶的销路,只要潜心钻研、提升制茶技艺,把这两种茶的名头打响,就不愁赚不到钱,到时再想拓展制茶品种也不迟。

王雄这么能沉得住气,也和区农委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的举措分不开。

前不久,农委工作人员到村里调研,问起王雄有没有什么困难和需求。王雄提了一点:希望帮村民们尽快把茶叶销路打开。

王雄的期盼,很快就有了回应——区农委准备在村委会设点,上线一个电商平台,将安排专人在村委会驻点,帮村民们销售茶叶。“到时,全村的茶资源都可以整合在一起,提升品质,打开销路,还可以用‘古枫’这个品牌,将村里的茶叶更好地推广出去。”王雄说,预计电商平台将在秋茶上市时正式上线。

“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农民切切实实增收了,才是最彻底的精准扶贫。”小寨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电商平台上线,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项举措正在小寨村一一付诸现实。

今年6月中旬,正值茶叶病虫害高发期,区农业部门整合培训资源,在小寨村举办了“黄陂区农委精准扶贫暨绿色证书培训”,培训内容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王雄在内的小寨村、二刘湾村茶叶种植人员共计15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班上,区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邱先斌围绕茶叶虫害识别、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叶科学用药等方面的知识,现场指导农户解决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病虫害防治培训。

这只是区农委为小寨村打造“无公害有机茶园”的第一步。王雄介绍,区农委还将免费为村里的100多亩茶田安装5000多个沾虫板及若干盏引虫灯,“打造好茶叶的品质,不愁不增收。”

家门口的光伏板电表,显示已发电2861度,意味着千余元的收入;区电视台拍摄的节目播出,作为制茶能手出镜的自己,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说起这些,王雄神采飞扬。

李常学: 脱贫在望又患病 多养鸡增养虾脱贫之志不灭

原本2017年计划脱贫,没想到病魔袭来,整个家再次陷入贫困。社会各界的关爱涌来,李常学身体渐渐康复,并且自己与病魔做抗争,搞多种经营,寻求脱贫致富,家庭生活也在回暖。

60岁的李常学家住黄陂区木兰乡同兴集村高家田2号,全家五口人,是个因病致贫之家。 2015年10月16日,长江日报记者第一次采访李常学,他欠外债3万多元。2017年2月记者探访时,他已还清外债,即将脱贫。2017年7月6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第8次来到李常学家,得知李常学5月被诊断出胃癌,切了大半个胃,住院费、手术费等先后花了6万多元,合作医疗报销外,家里又负债5万元。今年春节前夕,记者第9次来到李常学家,并带来爱心款、年货、过年的新衣服等价值9800元。

7月20日,烈日炎炎,长江日报记者第10次来到了李常学家。身体比过去瘦削了许多的李常学一看到记者,依旧乐呵呵的,递上一块西瓜,让记者无论如何要品尝一下,“这是我今年自己试种的西瓜,看看甜不甜?”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4)

7月20日,李常学查看自己的水稻田,再过半个多月这些水稻就可以成熟收割。 记者 郭良朔 摄

李常学生病前在村辖区的苗圃基地干活,自从患病后就使不上力气,就辞去了那份工作,专心搞家庭养殖。

长江日报记者随同李常学来到他的养鸡场,养鸡规模比上次所见扩大了。他把养鸡场周围山坡全部用铁丝和尼龙网圈起来,占地大约30多亩山坡,采取散养的方式。目前养了800多只母鸡,100多只公鸡,每周能销售1000多个鸡蛋,除供应方圆20公里范围内的村民,每逢周末,驻村工作组队员带回城里帮忙销售。

李常学把长江日报记者带到距离养鸡场200米一个堰塘边,告诉记者说,堰塘里养的是小龙虾。他是村里第一个养小龙虾的人,他专门到乡里农技站去学习技术,还到黄陂养虾大户实地查看。今年6月初,开始销售小龙虾已经销售4000多元,

李常学不仅是村里第一个养小龙虾的,还是村里第一个种植西瓜的。同兴集村的黄土比较贫瘠,不适合种植西瓜。李常学在学习养殖小龙虾时,发现养鸡场山坡旁边田地土层深厚,经过请示乡里农技专家后,可以种植西瓜。于是他就试种3分地西瓜,现在西瓜长势很好,大的就10多斤,“已经卖了800多元。”

李常学告诉记者,今年是第一次试养小龙虾和第一次种植西瓜,明年打算扩大规模,争取早日还清几万元外债,能够早日脱贫。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5)

今年,李常学的养鸡厂规模进一步扩大,800多只母鸡、100多只公鸡,每周可产蛋1000多枚。 记者 郭良朔 摄

滕方远:办养猪场用上手机视频监控

7月的阳光火辣辣,在新集场村,处处可见池塘里挺立的荷花。19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第10次来到荷塘旁昔日的贫困户滕方远家里,一见到记者,他就露出了笑容。

去年10月开始,滕方远关闭了自家的猪圈,在离家近30公里的汉川租了一处空房,办起小型养猪场。“今年养猪行情一般,主要求稳,打算再存点钱在家后面盖一栋新房子。”滕方远期待地说,目前手续还在审批中。

每天早上5点,滕方远就会驱车赶到养猪场,在那里进行喂养、消毒和清扫工作,然后回到家,下午再去一次。“在家怎么知道养猪场的情况呢?”长江日报记者问,滕方远立刻掏出手机,打开一个软件,上面有几个视频画面,显示着养猪场里外和猪栏内的动态。

“这是一个远程监控平台,朋友给的,我自己就在养猪场装上监控器,平常在家就用软件实时监控,有异样的情况再去。”滕方远说,今年过年后就开始用了,这样就不用守在养猪场,也算是与时俱进。

现在滕方远的小型养猪场有120多头猪,他说今年的养猪行情一般,自己不会再扩大规模,想在两至三年内把这些猪都脱手,资金抽出后再转型干点其他的事。

从2015年10月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依靠市、区、街、村四级给予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滕方远通过生态养猪,不仅在2016年底还清了18万元的外债顺利脱贫,到如今手头上还有了10多万的周转资金,原本家里破破烂烂的房屋,不仅装修一新,如今还准备盖新楼房。

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就业,新集场村还和帮扶单位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协商,成立了一个劳务公司,吸纳闲置劳动力,3000元一个月,提供食宿,村民一年也可增收3万多元,第一批签约组织16人就业,今后还会扩大。

自武汉市法制办和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开展帮扶以来,两家单位先后帮村里修基础设施、改管网沟渠、建光伏发电站。“2017年6月光伏发电站正式运行,楼顶用于光伏发电,楼下是个1200平方米的厂房,将来可以出租。”滕小军说。

为了扩大收入来源,除了将村集体的鱼塘承包出去,新集场村现在还打算流转村民的土地发展休闲农业。今年5月底,村里正式挂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后村集体收入村民都可以收到分红,滕方远也是获益的一员。“村里马上就要建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和一个标准的医务室,让村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滕小军兴奋地说。

朱哲良: 初次种西瓜赚了七八千元 生意经越念越顺

7月18日,武汉入伏第二天,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家。走进他的小卖部,朱师傅正背对着门口趴在店里小桌上睡觉。他说,虽然暑期里孩子们都放假了,但大多数都没回村,小店生意也比较清淡,不过生活还算不错。

63岁的朱哲良多年前,妻子因病离世后,他一人照顾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陷入贫困。10年前朱师傅开始种植白灵菇,前年又开始养鸡和开副食店,还兼顾种点粮食和蔬菜补充家用,只要可能赚钱的门道他都愿意尝试。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6)

7月18日,朱哲良在家中切开一只西瓜解渴,今年,朱哲良种了几分地的西瓜,收获了近8000斤。记者 任勇 实习生 邱俊诚 摄

爱“折腾”、能吃苦的朱哲良,这两年的日子越过越顺心,生财之道也愈发稳健。去年年初,他顺利脱贫。

去年7月,朱师傅家的荷塘里种了莲藕,但当时他就发现行情不行,准备不再种藕了,改种西瓜。“前年一斤莲藕卖12元,去年一斤藕才卖五六元,不划算。朱哲良比较了一番,觉得西瓜更赚钱。

这次在朱师傅家,长江日报记者真吃上了他自己种的大西瓜,长得像个椭圆形的小冬瓜,切开后瓜瓤鲜嫩水分又足。

今年春天,朱哲良在不足一亩的地里种西瓜,这两个月收获了七八千斤的瓜。他上午骑着电动三轮车到辛冲街上卖瓜,中午村民都回家了他就在村子里转悠,反正小店生意清淡,不如关店卖瓜。他的西瓜每斤一块钱,近两个月轻松进账七八千元。

“老朱比我们晚种瓜,还比我们都种得好。”朱师傅店里,一个来串门儿的大婶说,朱师傅真是一把农活好手,之前他种的白灵菇也是村里最好的。朱哲良谦虚地说,他种的瓜更甜更大,因为是看书学的,懂得科学浇水、施肥和看护。“别人卖8角一斤,我敢卖一块钱。”他骄傲地说。

这两三年来,朱哲良种白灵菇、开副食店、养鸡、养羊、种蔬菜、种莲藕、种西瓜,不断“试验”新门路,如今老朱的一本生意经越念越顺。

朱哲良选择“投资”的项目经验越来越老道,他愿意花力气“播种”,也多思多悟、从实践中提炼经验。现在他的小店一年两三万元收入,养了100多只鸡还卖鸡蛋收入也很可观,再配合“短平快”项目种西瓜,几个月赚七八千元,朱哲良家正从脱贫路走向致富路。

去年朱哲良的儿子结婚,了结了老朱一桩心事。下个月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朱哲良脸上笑意盈盈,“这两三年家里儿女的事都办完了,我也安心了。”他说。朱家即将迎来新的小生命,也为这个家带来更多的喜悦和期待。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7)

7月18日,朱哲良在家中后院查看梨子的生长情况。记者 任勇 实习生 邱俊诚 摄

易有德: 新种3000株工程苗燃增收希望

7月17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第10次来到山坡街高峰村易有德家门前时发现,他家新盖的楼房前新砌了小花坛,绿植间,一株紫薇正摇曳花枝,烈日下,花红草绿,艳丽养眼。

“脱了贫,生活好了起来,居住环境也想美化一下。”易有德父亲易学仁刚从苗圃浇水回来,皮肤黝黑、满脸汗珠。他指着门前一片石子地告诉记者,打算在这里铺两条路,其余地方种草植树,让家的感觉更温馨。

家里很清静,易有德和妻子杨海燕仍在宜昌的湖北宏贸鞋业公司上班,两人月收入合计8000多元。前几天,他们把放暑假的两个孩子也接了过去。时值种植养护关键期,易学仁在家专心打理苗木种植。

“田里苗长得挺好,今年这块儿收入还是稳的。”易学仁说,今春新种小苗株数与去年大致持平,约25万株。这两年,小苗行情稳定,每株可售0.4元左右,他预计,明年春季,这批苗木长成出手,可给他家带来2至3万元纯收入。“这钱管生活费足够。”

在易家苗圃里,长江日报记者发现他家新栽了不少中型观赏树木,被修剪成球状。易学仁说,据他近年考察、分析,因城市建设需要增长,球形工程苗木市场有潜力。为增加种植收入,他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共种下3000株球形工程苗。这批苗木如全部出手,将给他带来三四万元的净收益,是他家今年增收的希望。“但现在销路不确定,心里还没底。”易学仁说,下半年,他要多跑市场,联系销售渠道。

“先保证把种下的全部卖出去,不能太冒险。”致富的路,易学仁依旧步子谨慎,在行情不明朗时,他不打算大规模扩大种植。“儿子他们工作的厂子效益不错,我再守住种植家业,当好后盾,生活会越过越好。”易学仁说。

“村里正在推进‘三乡工程’,这个事办好了,全村人都能受益。”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到易学仁家,告诉他一个值得期盼的前景。

李中杰告诉记者,高峰村正在制定乡村振兴实施计划,初步规划,把村九、十、十一组区域连片,打通组与组之间的循环路,再将它们连通武咸公路,形成2000亩水域、700多亩花卉苗木基地的核心产业区。“老易啊,到时候,那边少不了聘请你这样的种植能手当技术顾问啊。”李中杰拍拍易学仁的肩。

“现在最缺的是能人,要做出个示范点来。”李中杰等村委会一班人心里有数,目前,已有四家经营实体入驻建设中的核心产业区,但产业没有联动,也没有形成亮点示范。“我们要找有资金、有头脑、有情怀的能人,做出样板,带领村里人致富。”

“我姑娘就想干点事啊,村里支持不?”易学仁忙说,前不久,在外地上班、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大女儿易水莲有一个想法:回村创业,主营居家养老服务。李中杰立马回应:“村里全力支持。”他提示易学仁,“能人”回乡创业要有成熟的思路,有一定启动资金,做出实体框架,满足这些条件,村里会不遗余力申请创业资金支持。

易学仁说,大女儿想法多,有能力,改天会跟她商量这事。另外,儿子易有德也在鞋厂钻研产品研发,时机成熟,也想回乡创业。

“他们年轻人是全村共同富裕的希望,我相信会看到这一天。”李中杰说。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8)

易有德和妻儿还在城中打工,易有德正在收拾新房的院后,准备多栽种绿植,修建一个小花园出来。记者 胡九思 摄

熊常东:大病初愈 健康保障扶贫为他减轻负担

7月,与红安搭界的新洲区李集街建新村熊家湾进入盛夏,村子里成片的太空莲蓬勃地盛开,粉色的花朵掩映在一片绿叶中,煞是好看,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18日,长江日报记者赶赴建新村探访看到,贫困户熊常东没有被大病击垮,精准扶贫让他又站了起来。

上午9时许,市农委、武汉农投公司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带领长江日报记者来到熊常东家里。妻子李秋梅连忙起身,拿出自家种植的黄壤西瓜,邀请大家一起品尝。“我这西瓜可甜了。”她高兴地说道。

经过手术和长达半年的6次化疗后,大病初愈的熊常东恢复了往日的精气神,也变得爱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缝。他摸摸自己花白的头发说;“化疗的时候,我连头发都没掉过呢,还是这么密。”

身体恢复后,熊常东依然亲力亲为,细心管理着他家的8亩鱼塘。今年上半年,他给鱼塘里投放了喜头鱼、白鲢、花鲢、鲤鱼、刁子鱼等约5000尾鱼苗,个把星期就往鱼塘里投放一次饲料。“今年没淹过水,就小翻过一次塘,没啥大的损失。”他说,指望今年下半年鱼塘能有个好收成。

除了养鱼,熊常东又重操旧业,搞起了副业,到山里捉蜈蚣,到地里、塘里下地笼“撮虾子”。今年4月份,他捉蜈蚣卖,小有收获,挣了千把多元。从5月份开始,他每个星期都要趁着夜色下20个地笼,次日凌晨天亮前再去收笼子,笼子里会逮住不少小龙虾、野生泥鳅、野生鳝鱼、甲鱼等,自己送到李集街菜市场去卖,每个月能挣到1000多元。“火气好的时候,一天挣了400多块。”熊常东一边摆弄着地笼,一边喜滋滋地说,“撮虾子”可以一直持续到11月份。

在李秋梅的眼中,老熊坚强乐观,心态好,是个勤快人,总是坐不住,这场大病没有把他击垮。“我从没想过自己得了癌症。”熊常东说,虽然自己是精准扶贫户,但也不能坐享其成,还是要勤劳致富。

针对熊常东家的特殊情况,市农委、武汉农投公司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密切跟踪,定点帮扶,积极为他争取医疗报销政策,为他的鱼塘提供养殖技术支持。

驻村工作队队员徐文新介绍,作为精准扶贫户,熊常东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新洲区“大病补充保险和区政府兜底”合并实施政策、“一站式”结算等“五位一体”的健康保障扶贫政策,住院治疗费用基本都能报销,看病不用承担大额开支。在基本医疗报销之外,通过差额兜底,由保险公司给熊常东补充报销了2万多元,为他减轻了很大的诊疗负担。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9)

熊常东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又重操旧业,与妻子一起缝补“地笼”,打算捕些鱼、虾贴补家用。记者刘斌 摄

陈慧君:住院费不用再垫付了,常住医院的丈夫陪儿子去看长江大桥

19日,又到丈夫住院检查的时间了,官田村村民陈慧君早早起床,她将丈夫王华明送到车站,让他搭车去了黄陂区人民医院。今年起,王华明的医药费不仅有新农合报销,政府还给买了一份商业保险,将自费的部分兜底,高额的住院费用自己一分钱也不用再垫付了,让这个贫困之家肩上的重担,顿时卸了下来。

丈夫王华明患尿毒症3年多来,陈慧君一家人就围绕着家里和医院打转,想出门看看几乎成了奢望,每次儿子看到同学全家人外出旅游,总是羡慕不已,不住地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也出去玩一下?”看着儿子期盼的眼神,陈慧君总是感到一丝愧疚,搪塞着:“过段时间,爸爸身体好一点,我们就去!”

今年以来,王华明定期到医院去做透析,身体逐渐好转,每次复查身体的指标也趋向正常,陪儿子出门转转,成为一家人的心愿。

放暑假了,儿子的学校布置了一道作业:参观首义博物馆,了解中国近代革命史。一查地图,首义博物馆在武昌,离长江大桥不远,户部巷也在周围,一家人兴奋地规划着“武昌一日游”。

从黄陂到武昌的路程可不近,一家人早早的起床,先坐汽车再坐轻轨,然后转地铁,9点多钟,就到了首义博物馆。一路上,陈慧君仔细地观察着丈夫王华明的脸色,生怕他累了犯病。

好久没出门的王华明,似乎也像出了笼子的鸟,兴奋不已,牵着儿子的手,一路上讲着自己以前当装修工时,去过的地方。参观完首义博物馆,一家人来到户部巷,看着眼花缭乱的小吃,王华明很多都不能吃,陈慧君买了一两样儿子喜欢的小吃,看着儿子心满意足的小脸,夫妻俩的心都融化了。

吃饱了肚子,陈慧君一家人坐着电梯上了长江大桥,这是陈慧君和儿子第一次登上长江大桥,王华明带着妻子和儿子,从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走到汉阳桥头,看到站岗的武警,懂事的儿子向武警敬礼致敬。

看着远处的长江二桥、鹦鹉洲大桥和一栋栋高楼大厦,王华明感叹:在家里待了几年,武汉都快变得认不出了!前面走着步伐稳健的丈夫和天真可爱的儿子,陈慧君感觉前所未有的满足。

由于丈夫失去劳动能力,陈慧君一家的经济来源,除了家庭低保的补助外,只有陈慧君当保洁的一个月1000多元收入。

儿子放暑假后,陈慧君很是发愁:丈夫的身体能生活自理已然不容易,指望他管儿子不现实,自己家周围到处是水塘,一不注意,儿子就跟着大的孩子去水塘玩水,着实担心孩子的风险,但自己又不能为了看着孩子不去上班,失去目前的工作。

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街道传来消息,社区托管班可以免费托管家里没人照管的孩子。陈慧君立刻给儿子报了名,很快托管班开了,她的后顾之忧解决了。

现在,陈慧君每天按时上下班,回家就给丈夫和儿子做饭,陪他们聊天。就算丈夫王华明身体状况时常有些起伏,但陈慧君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担惊受怕了,“政府已经给我们承担了最大的经济负担,我们一家人只需要轻松的面对生活,我觉得我们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10)

儿子王晨峰在胜海社区青少年活动室做作业,陈慧君现在也有很多时间照顾来孩子。

邹树波: 2000多斤虾得病死亡损失几万元,准备来年打个“翻身仗”

眼下正是销售小龙虾的季节,三屋台村第一养虾户邹树波却遭遇不侧。7月19日见到长江日报记者时,他一脸愁容:养的2000多斤虾子得病,短短几天内大面积死亡,一下子损失几万元。

2015年,邹树波被纳入扶贫对象。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贷了无息贷款,学会了养虾技术,承包了鱼塘,养鱼同时,在村里率先养虾。不料,当年碰到了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好在妻子在村集体的瓜果蔬菜大棚打零工获得收入,儿子也毕业工作,终于脱了贫。2017年,他养虾小有收获,第一次赚到了数万元,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今年我扩大了养虾规模,希望多再多挣些钱,把政府的贷款尽快还上。”邹树波说,本来今年满怀信心,等待6月份虾子上市,卖个好价钱。不料5月份的一天,虾塘出现虾子死亡,他心急如焚,找农技机构诊断,才了解到,附近很多虾塘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几乎无药可救。

刚燃起的致富希望,一点点地黯淡下来,邹树波感叹命运多舛。与长江日报记者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周汉明向他了解具体情况。

“老邹,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周汉明问。

“虾子今年没有太大希望了,估计8月份还有一批虾子可以上市,能挽回点成本,今年主要收入就靠养鱼,看年底鱼上市的价格。”邹树波说。

“养虾的风险是不小,你养虾时间不长,还需要帮你找找专家把把脉。”周汉明说。

“是啊,养虾三年,第一年碰到了洪灾,今年碰到了虾病,家里只能靠我老婆出去打零工过生活。” 邹树波说。

“老邹你放心,我们村里不还有集体蔬菜大棚吗?效益还不错,在这里打工收入稳定,一天100块,可以补贴家用,等接下来种植新的瓜果蔬菜,你老婆再去做工。”周汉明说。

“那就帮了今年下半年我家大忙。不过我还有件事很担心,就是之前政府的无息贷款,你看今年我这个情况,恐怕还不上了,怎么办?”邹树波问。

“不是谢我,是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就说你这个无息贷款政策,也就只能你们贫困户才能享受到。你们脱贫后,扶贫力度不减,一直可以享受无息贷款政策到2020年,你不用急。”周汉明解释说。

邹树波说,虽然遭受了挫折,但是不像前些年那样慌,因为他一家人现在享受了一系列扶贫优惠政策。

周汉明介绍,邹树波被纳入扶贫对象后,享受到了多项扶贫政策。邹树波家鱼塘附近的路修好了,基础设施扶贫,让他和乡亲们运输更方便;金融扶贫,让邹树波贷到5万元无息贷款,养虾有了启动资金;产业扶贫,村里建起了瓜果蔬菜大棚,每年有上十万元集体收入,可以让邹树波妻子等贫困户就近打工,补贴家用。靠这些扶贫政策,邹树波不仅脱了贫,还能防止返贫。

最让邹树波放心不下的医疗问题,也有了着落。邹树波一家人由政府买单,享受到了合作医疗保险。邹树波父母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医药费是笔很大的开支。他说,现在这方面的开销少了很多,以前老父亲打个点滴要两三百,前些天刚去村卫生室打点滴,只花了几块钱。

“有党和政府这么多扶贫优惠政策,返贫是不大可能了,就看什么时候能致富。”邹树波说,接下来要总结养虾的经验教训,准备来年再打个“翻身仗”。

驻村贫困户家聚人气:编织幸福新生活(11)

7月19日中午,蔡甸区成功乡三屋台村,邹树波新承包了个小鱼塘,每天中午他都会顶着烈日来给鱼喂食。记者 胡冬冬 摄

易德顺: 跑业务学微信,适应新的工作节奏

20日,白天气温高达37摄氏度。长江日报记者与祝庙村易新禄湾易德顺电话联系了好几天,才终于找到他。老易说,他正在孝感参加一个项目的招投标,估计周末才能回武汉,“我现在一家建筑公司打工,忙得很啊。”

2016年底,身体逐渐恢复的易德顺在各方帮扶下脱贫。2017年底,他和妻子打工的龙湖渔牧公司因渔场亏本,辞退了所有工人,两人只能回到家中。不久后,易德顺经一个朋友介绍,来到武昌积玉桥一家建筑公司打工,公司安排他负责招投标业务。半年来,他经常在省里各个城市出差,忙得不可开交,月收入约三四千元。

长江日报记者几个白天拨打易德顺的手机,他都没有接,19日晚上8点多以后,才终于和他通上话。

“我不是不接你的电话,”老易说,“在招投标现场实在太忙了,也不能打电话。”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易德顺为了适应新工作,开始学着使用微信了。他说:“我和别人当面加过好友,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见面,怎样才能加你为好友呢?”

在电话中,记者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教他如何添加好友。鼓捣了十来分钟,两人终于可以微信聊天了。

易德顺说,自己的微信头像是他在家拍的,但怎么用微信给朋友发照片,还要继续学习,“我的手机速度太慢了,要换一个新的。”

半年来,易德顺经常在外面出差,很少回家。妻子伍小春在家也没闲着,她除了种点口粮和蔬菜以外,还在祝庙村找了一个给别人做饭的活儿,每月能挣一两千元。此前在龙湖渔牧公司打工时,伍小春就负责为七八个员工做早饭和晚饭,如今,做饭的手艺又派上用场了。

易德顺夫妇有一儿一女,大女儿易银已出嫁,逢年过节才有时间和丈夫一起回娘家看望父母。在军校读书的儿子易旺刚刚毕业,易德顺说:“他马上要分配到部队了,从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希望他努力工作,早点成家立业,我们也就放心了。”(记者章鸽 刘智宇 林敏 汪文汉 谭德磊 王谦 宋磊 魏娜 马振华 黄征 实习生黄晶晶 卢竞珏 通讯员易阳)

【编辑:刘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