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怎么挑羊毛疔?人文往事撒帖子
民间怎么挑羊毛疔?人文往事撒帖子就是用缝针刺。那时每个村中都有几个会行这种技能的中老年妇女。人们感到头部胀痛、头晕等不适 或是感到上腹部不适 就用挑挑来治疗。于是会挑羊毛疹的人就可大行其道了。他让患者趴下 在患者的背上寻找几个较明显的小疙瘩 用缝针刺入其内 反复地向外挑拨。人们都认为只有伴有啪啪作响的挑拨 才是最有效的挑拨。有时还真的能挑出“羊毛” 其实挑出的就是皮下组织的纤维。疙瘩被挑开了 压力减轻了 痒疼不适可能会暂时好一点。用一张长方形手掌大小的红纸片在上面写上:“天皇皇 地黄黄 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的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把它贴在路口的墙上和路边的树上 希望在此过路的人能念上几遍以给孩子消灾。这种做法仅是给大人一个精神上的安慰 对于治疗孩子的病 当然没有任何帮助。那时的农民只是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地里劳动。他们夏天都是赤膊在地里干活 背部的皮肤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 变得黑厚粗糙 又不具备经常洗澡的条
文|刘清洲
六十多年前 鲁西北农村也和全国的广大农村一样 基本上是缺医少药。得了病得不到及时诊治 于是传统的民间疗法就成了病人的治病法宝。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 撒帖子
那时人们吃的都是粗茶淡饭 遇上歉收年景只好是糠菜半年粮了。身体羸弱营养不良者大有人在。最遭殃的就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了。他(她)们当中 有不少人患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其中佝偻病患儿更是不乏其人。
佝偻病的症状之一就是烦躁易怒 所以这样的患儿经常地哭闹 特别是到了夜间更是哭闹不止 搅得大人一筹莫展爱莫能助 只好采用当时流行的方法——撒帖子。
用一张长方形手掌大小的红纸片在上面写上:“天皇皇 地黄黄 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的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把它贴在路口的墙上和路边的树上 希望在此过路的人能念上几遍以给孩子消灾。
这种做法仅是给大人一个精神上的安慰 对于治疗孩子的病 当然没有任何帮助。
- 挑羊毛疹
那时的农民只是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地里劳动。他们夏天都是赤膊在地里干活 背部的皮肤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 变得黑厚粗糙 又不具备经常洗澡的条件 背部的毛囊和皮脂腺因分泌不畅而致阻塞 这样就会在背部形成大小不等的丘疹状小疙瘩 当然就会有这样那样的痒疼不适。大家都以讹传讹地说是患了“羊毛疹” 得把里面的“羊毛”挑出来才能好。
于是会挑羊毛疹的人就可大行其道了。他让患者趴下 在患者的背上寻找几个较明显的小疙瘩 用缝针刺入其内 反复地向外挑拨。人们都认为只有伴有啪啪作响的挑拨 才是最有效的挑拨。有时还真的能挑出“羊毛” 其实挑出的就是皮下组织的纤维。疙瘩被挑开了 压力减轻了 痒疼不适可能会暂时好一点。
- 挑挑
就是用缝针刺。那时每个村中都有几个会行这种技能的中老年妇女。人们感到头部胀痛、头晕等不适 或是感到上腹部不适 就用挑挑来治疗。
如果是头部不适就用缝针在额部的多处和两侧的太阳穴处反复地刺。在刺过的地方用手反复地挤压 不断地把血挤出来 手持一块旧棉絮把血擦掉了事。
如果是上腹部不适 就要患者把舌头伸出抬高 用针刺舌下面的血管 使之出血。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移痛疗法和心理安慰。
特别不能容忍的是 这种方法也用在婴幼儿身上。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疾病 认为应该用挑挑来治疗时 就把孩子的头固定住 用缝针在孩子的上唇和下唇周围的皮肤上密集反复地刺 孩子的痛苦之状不言而喻。孩子大哭一场 病是不会好的 倒是在孩子的口唇周围留下密密麻麻的针孔痕。
- 泄淤
那时有的中年男性感到下肢不适 或是胀痛或是麻木 往往好采取泄淤的办法来治疗。
掌握这种技能的人为中老年男性。让患者面对墙 双手扶墙站着 下肢用力向后绷紧 尽量呈弓形。这时术者手持三棱针在自己的头皮上摩擦几下 然后选准小腿后面皮肤上的最明显的血管(静脉) 用三棱针迅速地刺去。当针拔出后 即有一股细细的血流从针孔中喷涌而出。喷涌得越急说明针刺的技术越高 认为治疗效果也会越好。
以上这几种方法很难说是科学的 即便当时有效 后期也无法根治。不过在当时医疗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 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安慰 画饼充饥而已。
(壹点号 人文齐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