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5到10回主要人物分析,董梅红楼梦讲义:来
红楼梦5到10回主要人物分析,董梅红楼梦讲义:来然后再从生活美学、文学杰作、象征符号、哲学大观以及社会百态上一一分析整理,带着读者像破题一样去层层解谜,直至豁然开朗。《董梅红楼梦讲义》首先从时间纬度上提炼出故事的主脉和时间轴,又从空间纬度勾画出贾府的平面图。董梅老师作为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跳脱出红学理论,单从文本出发,以广角镜头式的手法,把整部《红楼梦》梳理了一遍。不但脉络清晰,而且讲解细致,从许多一般人不太留意的线索里,提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帮读者理清思路,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意。正如硅谷投资人吴军对本书的评价:“董老师的解读不落窠臼,兼顾了轮廓和细节、广度和深度。”
《红楼梦》我已读过多次,所以对讲解红楼梦的书籍就格外着迷。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院教授董梅的这本《董梅红楼梦讲义》我馋了许久,拿到手便一口气读完,顿时有种浑身通透的感觉。
仿佛跟随一位艺术大师的镜头,由上及下由左及右,由内及外,由远及近,纵横交错,来来回回,把一部《红楼梦》,彻头彻尾地梳理了一遍。书中的人和事就立体地呈现在脑海里,再也挥之不去。
广角镜头式讲红楼
董梅老师作为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跳脱出红学理论,单从文本出发,以广角镜头式的手法,把整部《红楼梦》梳理了一遍。
不但脉络清晰,而且讲解细致,从许多一般人不太留意的线索里,提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帮读者理清思路,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意。
正如硅谷投资人吴军对本书的评价:“董老师的解读不落窠臼,兼顾了轮廓和细节、广度和深度。”
《董梅红楼梦讲义》首先从时间纬度上提炼出故事的主脉和时间轴,又从空间纬度勾画出贾府的平面图。
然后再从生活美学、文学杰作、象征符号、哲学大观以及社会百态上一一分析整理,带着读者像破题一样去层层解谜,直至豁然开朗。
红楼美学
《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自此书面世,无论是书中的人物,还是作者刻意设置的场景,书中的诗词歌赋、玩意器物,乃至一叶一花,一草一木,都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争论。
作者先从生活美学入手,剥开“美的形式”,寻找背后隐藏的“美的精神”。
王熙凤的“世俗美”
这里所说的“美”,不是人物长相上的美。而是人物的“审美”。
精明强干的王熙凤,自小生于富贵之家,眼光自然不差。但由于不识字,她的审美,自然多了些“俗气”。
作者举例刘姥姥初进她的屋子,感觉满屋里的东西都是“精光耀眼”的。
当然,并不是说王熙凤的眼光差,单从她给林黛玉准备的床帐,挑选的藕荷色就能看出来,这个颜色和林妹妹很搭。
王熙凤的审美与眼光都不错,只是与别人相比,多了点俗气罢了。
贾母的高级美
荣国府的“老祖宗”贾母可是为艺术鉴赏家。这位侯府千金、荣国公的诰命夫人,审美可比王熙凤高明许多。
看她给薛宝钗“雪洞似的”衡芜苑里送的摆设:石头盆景、墨烟冻石鼎、纱桌屏,三样都是高级的黑白灰,果如她所言:“包管又大方又素净”。
贾母在中秋夜想听笛,皎洁的月色配上悠扬的笛声,可谓人间妙事。
而在元宵节,贾母用缥缈、含蓄的箫声和清唱的昆曲,压一压喧闹的节日气氛,闹中求静。
如本书作者所言,贾母代表的是清代贵族的审美品味,她的审美经验和趣味,是被贵族圈子塑造出来的。
林黛玉的自然美
林黛玉是绛珠草的化身,身上有种自然之美。
嘱咐丫鬟不要早早放下帘子,只为晚归的燕子能够回巢。
她养的鹦鹉会念她的诗句“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名场面。
红楼梦中的文学与哲学
董梅老师从文学角度分析《红楼梦》,指出小说作者之所以在第一回用“神话”的形式写通灵石和绛珠草,是因为神话可以搭建起宏大的时空尺度,从而使作者可以自由无碍地建立起“存在之虚空”和“生命之意义”的宏大命题。
有人注意到大荒山无稽崖那块顽石的尺寸吗?“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女娲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独剩这一块弃在青埂峰下。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数字有意义吗?
董梅老师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个庞大而严密的符号体系。“这里的三万六千五百”,就是百年之数,无应后文中贾氏这个百年之族。“十二丈”,“二十四丈”,对应十二月份,二十四节气。”是“《红楼梦》所依托的文化大语境之一。”
当然,关于通灵石、绛珠草,以及一僧一道,还有许多出处,此处不一一列举。
钗黛之间,谁是风流公案的女主角?袭人作为一个配角,何以比主角还重要?《红楼梦》里那些无体不备的诗词歌赋,以及《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为何人所著?本书都从文学的角度做了论述和讲解。
《红楼梦》哲学大观
宝玉最恨有人劝他关心仕途经济,连湘云都被他怼“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甚至气恼之下,一把火烧了自己的书。
不知道读者注意到没有,宝玉单单没烧“四书”。
本书作者认为,宝玉恨的是“假经、假道、假儒学”。而真的儒学,在他心里是珍贵的。
他救了在大观园里违规烧纸的藕官,叮嘱她:“以后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
孔子主“仁”,仁者爱人。藕官在大观园里烧纸,是为了怀念自己的密友。宝玉认为只要心里有真情就可以了,而烧纸只是形式,不在孔子精神之内,不必理睬。
再比如“晴雯撕扇”、“史湘云捡金麒麟”,细究,都有其哲学深意。
《红楼梦》中的社会百态
作者从经济账目、兵家兵法、功利网罗、观世照人四个方面,捡拾小说描写的细微处,拉伸镜头,放大给读者看。
贾家日常庞大的开支,钱从哪来?那么多钱,都花哪里去了?
王熙凤和贾探春相比,二人谁的管理能力更强?
贾府人与人之间的功利关系如何?
作者着笔处主要在城市府邸,为何不多写一些农村的物事?
这些疑问,随着书中作者的解读,会一一化解开来。
罗振宇说:“《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人成长过程中的必读书,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故事情节,没有人帮你拎出一条线索,可能未必能看出其中的深意。”
的确如此,作为普通读者的大众,很多人读书也就读个热闹, 特别是面对一些有内涵的大部头,必须由具备文学功底和专业知识研究的人才能厘得清。
所幸,如董梅老师这样的学者,为我们编撰了如许讲义,实在是太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