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美国词汇的言外之意:不要对西方的用词咬文嚼字

美国词汇的言外之意:不要对西方的用词咬文嚼字从G7峰会到北约峰会,德国 法国 意大利的领导人都在事后进行了与决议 公报稍有出入的表述。于是,就出现了马克龙“仗义执言”,默克尔“委婉力挺”,德 法 意三国共同“踩刹车”的用词和结论。这未免有“自欺欺人”之嫌。其实,它们只是在尽可能的不想失去经济利益而已。直白的说,它们都是G7和北约的重要成员,如果它们足够友好的话,没有它们的签字和同意,所谓的决议和公报根本就不可能通过。也许它们相对“温柔”一点,但绝非真正的友好。再者,“温柔的刀子”同样有刃。在西方阵营内部历来都有矛盾和分歧,这不是秘密。同样,在不希望中国强大的问题上他们并无“本质差别”,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美国构筑的反华同盟及策略,一些评论却对诸如G7决议 北约公报中的用词咬文嚼字,认为没使用“刺耳”的字眼,从而得出较为乐观的结论。忽视西方国家间的本源性,夸大它们之间的内部分歧,对法 德等国领导人基于经济利益目的的差异性表述过

美国词汇的言外之意:不要对西方的用词咬文嚼字(1)

冒着疫情风险,带着老迈的身躯(曾三连摔),拜登从北美来到欧洲。从英国康沃尔郡的北卡斯湾窜访到素有“欧洲首都”之称的布鲁塞尔,并即将到达中立国瑞士的日内瓦。一路行来,拜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修复与传统盟友的关系,结成并领导反华统一联盟,以确保美国继续控制世界。拜登是否能完全达到目的暂且不论,但起码在明面上已具雏形。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因个别国家的不同表述而存在幻想。

为期三天的G7峰会通过了含有70条内容的决议,其中对我国使用了“抵抗”和“竞争”这样的字眼。提到了东海 新疆 南海 台海等问题。除了一些政治上的空白无力字眼,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具体的对抗措施,比如援助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庞大计划。显然意在冲抵“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直白的说,G7峰会的决议有虚有实。所以,具有迷惑性,也不乏操作性。不能一笑置之。

北约是西方国家在二战后成立的军事组织,成立的初衷是针对苏联的,冷战中对抗的也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集团。冷战结束后,北约继续存在并转向了遏制和打压俄罗斯。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要成员是北美和欧洲国家,其安全防务范围自然也是北美和欧洲方向,至少在本次北约峰会前是如此。然而,由于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从本次北约峰会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北约有了显而易见的外延趋势。

美国词汇的言外之意:不要对西方的用词咬文嚼字(2)

G7号称西方资本主义最先进7个工业国家的“俱乐部”,其针对的议题主要是经济层面。即便是有延伸,也不过是政治议题,象征性的意味更浓一些。然而,北约的军事安全特性显然不可低估,一旦北约发生了跨区防务变化,必然涉及到最核心的国家安全利益。而假如形成直接对抗的话,必然会掀起更大的腥风血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未雨绸缪。

在14日发布的北约峰会公报中,史无前例的提及了我国,并将我国定性为“系统性挑战”。北约秘书长斯托尔腾贝格在解读北约公报时认为,这是北约“至关重要的时刻”。他公开呼吁成员国“正视中国的崛起”。尽管他表示说“不希望中国成为对手和敌人”,但他认为“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其潜台词显然是在说中国有可能像俄罗斯那样成为北约的对手和敌人。果真到了那一步,也就意味着北约的初衷 使命 范围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显然会在崛起道路上更增难度。

美俄首脑会晤即将于16日在日内瓦举行,双方团队目前正在进行会晤前的事务谈判。尽管俄美两国“道不同,不相为谋”,两国不可能“和”。但拜登政府如此重视此次会晤也显然不止弥合两国传统性矛盾这一个目的。其挑拨中俄关系的意图近似于“图穷匕见”,这从普京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发出的警示已现端倪。

美国词汇的言外之意:不要对西方的用词咬文嚼字(3)

面对记者的陷阱式提问,普京说:“中俄是好朋友,你别挑拨离间。”“开诚布公地讲,俄罗斯可以看到一些试图破坏中俄关系的企图,且这些企图正在被落实,包括你正在进行的提问。”对此,除了感慨普京“够朋友”外,更应该警惕的是拜登政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真正目的。然而,在一些评论中,却也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过于乐观现象。

在西方阵营内部历来都有矛盾和分歧,这不是秘密。同样,在不希望中国强大的问题上他们并无“本质差别”,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美国构筑的反华同盟及策略,一些评论却对诸如G7决议 北约公报中的用词咬文嚼字,认为没使用“刺耳”的字眼,从而得出较为乐观的结论。忽视西方国家间的本源性,夸大它们之间的内部分歧,对法 德等国领导人基于经济利益目的的差异性表述过度解读,使用诸如“仗义执言” “力挺”之类的用词实属不妥,这会不自觉地降低警惕性。再直白点说,它们只是“小坏”或“不够坏”,而非真正“友好”。

从G7峰会到北约峰会,德国 法国 意大利的领导人都在事后进行了与决议 公报稍有出入的表述。于是,就出现了马克龙“仗义执言”,默克尔“委婉力挺”,德 法 意三国共同“踩刹车”的用词和结论。这未免有“自欺欺人”之嫌。其实,它们只是在尽可能的不想失去经济利益而已。直白的说,它们都是G7和北约的重要成员,如果它们足够友好的话,没有它们的签字和同意,所谓的决议和公报根本就不可能通过。也许它们相对“温柔”一点,但绝非真正的友好。再者,“温柔的刀子”同样有刃。

美国词汇的言外之意:不要对西方的用词咬文嚼字(4)

对于北约将中国列为威胁的决定,默克尔在“事后”表示,这不应被“夸大”。《图片报》分析,默克尔的表述只是不想让外界认为G7和北约是反华集团而已。原因就在于德中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在北约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挑战”问题上,马克龙认为“中国不是北约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俄罗斯才是”。马克龙还认为,中国既是个“可以在全球问题上共同努力的大国”,也是一个“竞争对手”。显而易见,马克龙的用词很委婉,措辞也很温柔。但是,这并不等于是仗义执言。比如,他只是说中国不是北约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但也并没有否定是个问题。

有评论认为,G7和北约的决议和公报只是废纸一张,并不具有操作性。这种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策略并没有错。但战略上的藐视并不等同于战术上的不重视。其实,不管是G7决议还是北约公报,其中既有虚头巴脑的形式,也不乏有针对性的“实质”内容。比如,G7达成的援助疫苗计划就有争夺影响力的实际意义。而援助发展中国家基建的计划显然有破坏和对冲“一带一路”的意味。这不仅是重视的问题,还要有应对措施。再者,G7决议中还涉及了最低企业税 工程腐败等问题,显然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

美国媒体认为,拜登的欧洲之旅有两条主轴线,一条是宣告“美国回来了”。另一条就是在美国的盟友体系中灌输中国是一个“持续的安全威胁”,中国“正在努力破坏全球秩序”这种荒唐理念。拜登在接受采访时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和俄罗斯正在离间美欧关系”。显而易见,美国将会利用这个借口向欧洲国家施压,以便用价值观对欧洲国家进行“绑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把握对一些有不同表述国家的定性之“度”。

美国词汇的言外之意:不要对西方的用词咬文嚼字(5)

比如,匈牙利与我们无疑是非常友好的。而此前,匈牙利已经连续三次否决了欧盟的涉华议案。在评论这个问题时,不应该仅仅以国家间的友好角度来定性,更应该强调的是匈牙利是以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态度的。不然的话,那会给匈牙利带来更大的压力。其结果可能也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于西方国家中出现的不同于美国意思的表述,最好是慎用诸如“仗义执言” “力挺”等字眼。因为,那会使这些国家在西方阵营内部平添压力,甚至会使一些国家为了证明自己而转向。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就战略上而言,美国的打压及阻遏一定会失败,中国的崛起亦将势不可挡。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困难。所以,最为关键的还要放弃幻想,做好和做强自己。指望对手不够狠,指望别人无私相助都不现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