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水浒传李固与贾氏:良臣之道李固
新水浒传李固与贾氏:良臣之道李固公元141年,李固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当时荆州境内,农民起义不断,李固到任后,采取安抚百姓政策,收买起义领袖,对闹事农民过往不究,平息了起义。公元138年,交趾地区象林郡境内的当地首领反叛,政府平叛失利,汉顺帝征询对策,大多数人主张派大将领兵前往增援,李固却认为从当时的荆州、扬州、兖州和豫州调兵前往交趾并非良策,而是建议朝廷派得力之人前往,采取收买、笼络、分化等手段解决问题,汉顺帝采纳了李固的对策,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二人果然平定了叛乱。公元133年,洛阳发生地震,汉顺帝诏令天下有识之士进行对策,并向他们询问为政之策,李固在卫尉贾建的举荐下进行对答,在上书中弹劾了汉顺帝的乳母宋阿母及宦官,认为朝廷为宋阿母建立封国不妥,汉顺帝听了李固的谏议,同时下令宋阿母搬出皇宫,回到她弟弟的住所居住。但此举遭到宋阿母及宦官的忌恨,他们一起罗织罪状陷害李固下狱,后经大司农黄裳、执金吾梁商和仆射
陕西城固县柳林镇李固村的李固墓
文/休闲读品杂志社(xiuxiandupinTX)
东汉中后期,官员队伍里,有一批与外戚、宦官斗争的大臣,与党人制造社会舆论的斗争方式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有自己的立场,但在政治上比较成熟,在斗争中也比较注意方式,饶是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还是身陷囹圄或者被杀,李固、杜乔便是他们中的代表。
李固(94年—147年),字子坚,今汉中城固人,父亲李郃,为东汉中期名臣,官至司徒,有学问。李固生有异相,额角上有骨头隐隐突起如鼎足,鼎足下有龟背一样的图纹。李固年少时即好学,曾不远千里,步行寻师,钻研典籍,结交天下英贤,四方有志之士亦慕其名,前来向他求学,当时京城很多人感叹:“是复为李公矣。”将他比作和他父亲一样有学问有名望之人。司隶校尉、益州刺史都命令汉中太守推举李固为孝廉,司空也征召他为属官,李固都拒绝了。
公元133年,洛阳发生地震,汉顺帝诏令天下有识之士进行对策,并向他们询问为政之策,李固在卫尉贾建的举荐下进行对答,在上书中弹劾了汉顺帝的乳母宋阿母及宦官,认为朝廷为宋阿母建立封国不妥,汉顺帝听了李固的谏议,同时下令宋阿母搬出皇宫,回到她弟弟的住所居住。但此举遭到宋阿母及宦官的忌恨,他们一起罗织罪状陷害李固下狱,后经大司农黄裳、执金吾梁商和仆射黄琼等人营救,李固被释放,调任广汉郡洛县县令,李固到达白水关,解印回到老家汉中,闭门谢客。
公元135年,梁商任大将军,聘任李固为自己的属官:从事中郎。梁商是梁皇后的父亲,他为人温和自守,但在政治上却比较平庸,或者说保守,李固建议他大胆整饬朝纲,梁商没有采纳。
此后一段时间,李固在地方上任官,颇有作为。
公元138年,交趾地区象林郡境内的当地首领反叛,政府平叛失利,汉顺帝征询对策,大多数人主张派大将领兵前往增援,李固却认为从当时的荆州、扬州、兖州和豫州调兵前往交趾并非良策,而是建议朝廷派得力之人前往,采取收买、笼络、分化等手段解决问题,汉顺帝采纳了李固的对策,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二人果然平定了叛乱。
公元141年,李固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当时荆州境内,农民起义不断,李固到任后,采取安抚百姓政策,收买起义领袖,对闹事农民过往不究,平息了起义。
随后,李固调任山东兖州刺史管辖下的太山太守,当时当地亦有农民起义,郡兵多次讨伐,都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效果。李固将郡兵罢遣回去种田,只留任有战斗力的一百多人,同时招降起事农民。不到一年就解决了问题。当时,杜乔担任朝廷的按察特使,他到兖州视察后,表奏李固政绩天下第一,李固得以升任将作大匠,掌管宫室、陵寝等的土木建设。在此任内,李固举荐了大批人才,包括东汉后期的名臣房植等。后李固调任大司农。
公元144年,汉顺帝驾崩,汉冲帝即位,梁太后临朝听政,任命李固为太尉,与大将军梁冀等共同辅政。梁冀为梁商之子,梁商死后他接任大将军,梁冀在工作上与李固常有冲突。实际上,早在李固任荆州刺史时,他曾弹劾南阳太守高赐贪污,高赐重金贿赂梁冀,梁冀为其求情,李固虽未硬顶梁冀,但私下里还在对高赐进行调查,梁冀这才将李固调任为太山太守了事。
汉顺帝驾崩后,梁太后认为徐州、扬州等地老百姓正造反,担心顺帝驾崩的消息会引起天下动乱,不想立即发丧。李固认为秦始皇死后,胡亥、赵高隐瞒不发丧,害死了太子扶苏,因此不发丧是大忌,梁太后信任李固,当晚就发丧。
李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可以继承皇位,便和梁冀商议立刘蒜为帝,梁冀不听,立了八岁的汉质帝。
梁太后很信任李固,很多事情都与李固一同商议。汉顺帝时,很多官员的任用都没有依照程序,李固奏请罢免了一百多人。这些人心怀怨恨,在梁冀的授意下,联名上书弹劾李固,太后没有听从,李固躲过一劫。
据《后汉书》记载,汉质帝年幼不懂事,有次早朝时说梁冀是跋扈将军。梁冀派亲信给汉质帝下毒,汉质帝召见李固,李固问陛下患病的原因是什么,汉质帝说吃了煮饼,现在肚子闷胀,喝水还可以活下去。梁冀在一旁说恐怕要呕吐,不能喝水。说话间汉质帝就死了。李固抚尸大哭,追问侍奉的医官,遭致梁冀忌恨。不过,笔者推测这则史料未必真实,既然梁冀能有毒死汉质帝的本事,那为何后来又被未成年的汉桓帝给收拾了呢?从梁冀的人生结局来看,他是在朝中有一定势力,但远远没有达到把控朝政的地步,更别说他谋害皇帝了!汉质帝之死,应该就是因为体弱病死的。
汉质帝一死,又得选皇位继承人。李固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给梁冀写信,希望他认真考虑皇位继承者,在随后梁冀召开的会议上,李固、胡广、赵戒、杜乔都提议立刘蒜为帝,但梁冀另有想法。此前,蠡吾侯刘志正要迎娶梁冀的一位妹妹,梁冀便想立刘志为帝,双方意见并不统一。中常侍曹腾,此前曾拜访刘蒜,因刘蒜并没有礼遇他,怀恨在心,听到立帝未决的消息,连夜拜访梁冀,力主梁冀立刘志为帝。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梁冀果然态度坚决,非立刘志不可。胡广、赵戒等人一看势头不对,态度转变,说“惟大将军令。”李固又写信劝告梁冀,梁冀不听,终于立了刘志,便是汉桓帝。
汉桓帝即位一年多以后,甘陵人刘文、魏郡人刘鲔等人谋划拥立刘蒜为帝,失败后梁冀借此事件,诬陷李固参与其中,将李固下狱,李固门徒渤海人王调戴着刑具上书,陈述李固冤情,河内人赵承等几十人也准备戴刑具上书,梁太后清楚李固是被冤枉的,赦免了李固。李固出狱后,京城百姓都欢呼万岁,此举却最终害了李固,梁冀认为李固终究对自己是个威胁,现在社会舆论也如此支持他,恐对自己不利,就找了另外的借口,杀了李固。
李固被杀前,写信给胡广、赵戒,指责当初在立帝问题上的墙头草行为,同时说自己:“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胡广、赵戒得信,都长叹流涕,后两人得到梁冀加封。
杜乔,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47年,字叔荣,今河南林州人,年少时他被举孝廉,征召做了太尉杨震的属官,后迁任南郡太守,转任东海相,进入朝廷拜为侍中。
公元147年,杜乔以侍中职守光禄大夫,与其他七位特使巡行天下,表彰贤良,弹劾不法。上表奏请太山太守李固政绩天下第一,又弹劾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太守崔瑗贪污,三人中,梁让是大将军梁冀的叔父,汜宫与崔瑗均与梁冀有所联系,不过事实上崔瑗并未贪污,后上书辩白,获无罪。
当时,梁冀的儿子、弟弟以及一些中常侍没有功劳却获得封赏,杜乔上书劝谏,汉顺帝不纳,梁冀怀恨在心。
益州刺史种暠弹劾永昌太守刘君世送金蛇给梁冀,金蛇被交付到大司农处。梁冀向杜乔借金蛇一看,杜乔不肯,梁冀更加怀恨。
杜乔升迁为大鸿胪,梁冀的小女儿死了,汉顺帝下令大臣们去参加葬礼,唯独杜乔一人没去,梁冀益发怀恨。
汉桓帝即位后,公元147年6月,杜乔接替胡广任太尉。桓帝赏赐梁冀及其属官、还有宦官爵位食邑,杜乔上书劝阻,桓帝不纳。同年八月,汉桓帝纳娶梁冀的妹妹梁女莹为后,梁冀准备用厚礼迎接他的妹妹,杜乔认为不合旧的典章制度,加以阻止。梁冀又推举汜宫任尚书,杜乔却认为汜宫贪污事实俱在,一拖再拖,始终不肯任用。
汉质帝死后,在立新帝的问题上,杜乔与李固都坚持立刘蒜为帝,但梁冀最终立了汉桓帝。于是,一些宦官便在桓帝耳边拿此事诋毁杜乔,汉桓帝也对杜乔记恨在心。清河王刘蒜事件后,杜乔和李固一样,都被罢免。梁冀威胁他说:“早从宜,妻子可得全。”意思是让杜乔自杀,以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杜乔不肯,第二天梁冀派人逮捕了杜乔,逮捕他时,杜家上下并无一人哭泣。后杜乔死于狱中,妻子儿女回到了老家。
李固、杜乔死后,被暴尸于京城北郊,大多亲友都不敢去看视。汝南人郭亮,李固的弟子,当时才十五岁,游学于洛阳,上书朝廷,请求收葬李固尸体,没有得到许可。郭亮前往哀苦,守在李固尸体前不肯离去。夏门亭长呵斥道:“李、杜二公为大臣,不能安上纳忠,而兴造无端。卿曹何等腐生,公犯诏书,干试有司乎?”郭亮回答:“亮含阴阳以生,戴乾履坤。义之所动,岂知性命,何以以死相惧?”亭长叹息着说道:“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跼,地厚不敢不蹐。耳目适宜视听,口不可以妄言也。”劝郭亮要小心谨慎,心里明白即可,不可乱说话。
又有南阳人董班,也前往哭李固,守着尸体不愿离去。梁太后默许了他们的行为,让他们收葬了李固。郭亮和董班从此名声大振,同时受到三公征召,董班隐形匿迹,不知所终。
杜乔死后,他过去的属官、陈留人杨匡星夜赶到洛阳,托名夏门亭役,守护尸体,驱赶蚊虫,达十二日之久。都官从事逮捕了他,梁太后认为他忠义,没加罪于他。杨匡提出收殓杜乔尸体,太后同意。杨匡护送杜乔的尸体回到了他的家乡。
起初,当李固被罢官之时,他预感到凶多吉少,就将三个儿子遣送回到了老家。李固有个女儿名叫李文姬,排行老三,已出嫁,从两个哥哥那里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知道此祸难以躲过,和两个哥哥商量,决定保全年仅十三岁的弟弟李燮,事先把他藏起来,对外假称李燮已回到京城。
果然不久后李固遇害,李燮的两位哥哥受牵连亦被杀,李文姬将李燮托付给李固的门生王成。王成带着李燮到了徐州,让李燮改名换姓做了一名酒保,自己也隐姓埋名,在街上卖卦算命。他们各自装着互不认识,暗中互相来往。
李燮在酒店当酒保,酒家看他知书达理,心里明白他并非一般人,但也没有说破,把女儿嫁给了李燮。
梁冀被诛后,朝廷大赦天下,抚恤和录用含冤而死的朝廷官员的后代。李燮这时才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酒家。李燮回到家乡与姐姐李文姬见面,追补了父亲的葬礼。后来王成去世,李燮按礼节埋葬了他,每年四时祭节都以上宾之礼祭祀。
李燮后被征拜为议郎,为官廉洁方正。当时颍川人荀爽和贾彪,都很有名,但却不相和睦,李燮同时结交二人,不分厚薄彼此,世人皆夸他平允中正。
汉灵帝时李燮为安平相。此前安平王曾被黄巾军掳去,后来朝廷将他赎了回来,商议要不要恢复他的封国。李燮反对恢复,被人弹劾诋毁皇室成员,被罚作苦役。不到一年,安平王就因为无道被杀,朝廷又拜李燮为议郎。京城里的人如此议论道:“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将李燮的反对恢复安平王封国的做法与其父李固当年不愿立年少的汉桓帝相提并论。
李燮升任河南尹之后,当时灵帝下诏卖官,李燮上书劝阻,灵帝一度暂缓执行了卖官政策。
先前,颍川郡人甄邵担任冀州魏郡邺县令,甄邵的的一位同学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投奔甄邵,甄邵假装接纳而暗中通知梁冀,梁冀将此人逮捕并杀害。
甄邵后被升迁为太守后,碰巧其母亲逝世,按朝廷旧例,他必须弃官服丧,但甄邵却不为母亲发丧,而是将其母亲的尸体埋到马厩之中,准备先去雒阳领取太守印绶之后,再回去办丧事。甄邵路过洛阳时,在途中遇见李燮,李燮派人将甄邵的官车推翻在水沟,用皮鞭和木棍猛抽乱打,然后在帛布上大书“谄贵卖友,贪官埋母”,挂在甄邵的背上。李燮返回后,将甄邵事上奏朝廷。朝廷宣布甄邵禁锢终身。
公元186年,李燮去世于河南尹任上。当时有民谣如此赞赏李家一门忠义:
“我府君,道教举。恩如春,威如虎。刚不吐,柔不茹。爱如母,训如父。”
读书 思考 旅游 记录 收获
休闲读品杂志社微信ID:xiuxiandupi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