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战法:根因分析屠龙术
首因战法:根因分析屠龙术答:行走江湖的弟子变少了;问3:为什么行走江湖的弟子少了?答:门派在江湖的知名度低了;问2:为什么江湖知名度低了?5Why核心是不急于立即解决表象问题,而是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挖出问题根源,从而找到长期对策。二、小试牛刀-心法入门篇神功在手,如何入门最是关键。最新一期的江湖百晓生中,少侠所在门派从三流沦为了不入流。少侠临危受命,且看看他如何使用5Why法找到问题原因。问1:为什么门派排名下降了?
大师:“这位少侠,年纪轻轻就有一身横练筋骨,实属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如若打通任督二脉,定会飞龙在天。这本《5Why法》是江湖中不传之秘,今日见你有缘,传授于你!”
少侠:"大师,大师…..”
大师走后,少侠盯着手中的秘籍,不能自拔,如痴如醉。
各位看官是否也忍不住想一窥神功,那就一起来见识下吧。
一、初入江湖-神功初窥篇
5Why分析法,即针对所发现的问题以连续多个“为什么”来追问,做到告别直接原因,路过间接原因,最终找出根本原因,是一种是从根本上找出原因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5Why核心是不急于立即解决表象问题,而是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挖出问题根源,从而找到长期对策。
二、小试牛刀-心法入门篇
神功在手,如何入门最是关键。最新一期的江湖百晓生中,少侠所在门派从三流沦为了不入流。少侠临危受命,且看看他如何使用5Why法找到问题原因。
问1:为什么门派排名下降了?
答:门派在江湖的知名度低了;
问2:为什么江湖知名度低了?
答:行走江湖的弟子变少了;
问3:为什么行走江湖的弟子少了?
答:近些年招收的新弟子少了;
问4:为什么招收的新弟子少了?
答:通过招新考核的人少了;
问5:为什么通过考核的人少了?
答:考核标准不合理,制定标准时参考了一流大派的招新要求。
至此问题的根因已被少侠挖掘出来了,那么少侠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
进行5Why分析时,熟练掌握以下三大步骤,就算有所入门了。
Step1 问题描述:
1、5W1H原则:使用5W1H进行所发生问题及相关信息的陈述,让所有相关人员都了解要分析的问题是什么,即使是不熟悉该类问题的人员,问题描述做到事实、全面、具体;
2、三现主义:进行5Why分析时,由问题当事人还原问题发生的“现场”,进行问题复现。
Step2 相关方参与:
1、根据问题描述进行相关方识别,邀请相关方一起参与问题分析;
2、连续的追问过程中持续进行新相关方的识别。
Step3根因分析
1、通过组织层层追问,直到根本原因,
问题的发生机理较为复杂时,问题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则应找出每个原因的根源;
2、运用5M1E法,系统性进行问题剖析:
☞为什么问题会发生(人、机器、料);
☞为什么没有被检验到(法、测);
☞为什么流程上无法预防(环境)。
三、游刃有余-小有所成篇
5Why看似浅显实则深奥,掌握了入门方法后想要更进一层,还需苦练4大绝技,从而打通奇经八脉,成为这方面的高手。
绝技1:因果链正确且可追溯
现象和为什么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正确,经过多个为什么解析完了后,可以通过最后一个为什么反向追溯到问题现象,追溯的时候可以用“因为XX所以XX”形式简短描述,如果逆向追溯不通,需重新进行分析。
绝技2:现象的要因要列举完全
针对现象的要因分析时,要尽可能的将导致该现象的要因列举齐全,如果遗漏其中一个,该要因的根源问题也必然不会被发现。
绝技3:分析要深入,直到根本原因
追问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不拘泥于次数,而是要直到有效应对该原因后可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为止。
☞有效应对这个原因能防止再发生吗;
☞如果不能,我能发现下一级原因吗;
☞如果不能,下一级原因可能是什么;
☞有效应对下一级原因会防止再次发生吗。
绝技4:定量分析,不使用笼统描述
进行问题或现象描述时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述,少使用“太小”、“太慢”、“很差”、“不充分”、“不足”等词语,要用可量化的词语来描述现象。
示例:
“自动门感应速度太慢”可以修改为“自动门感应速度比步行速度慢”;
“纸杯太小”可以修改为“纸杯容积比流出的咖啡体积小”。
四、雷区慎走-走火入魔篇
通往绝世高手的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免不了有各种外魔干扰,使用5Why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雷区:
雷区1:脱离目标,被不可控制的提问带偏方向
追问不是随意进行的,必须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进行,如果脱离了就可能南辕北辙。
如果按照错误的方向进行分析的话,会发现偏离主题越来越远,想要分析出真正原因,几乎是不可能了。
雷区2:脱离事实,被错误的回答引入歧途
5Why分析过程中,不仅要把握追问方向,使其不偏离主题外,还要准确验证对方的回答是否是真正的原因。在错误答案基础上作出的决策,势必会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反而没有收获。
总结
5Why法是一门直抵问题本质的秘法,要想修炼到神功大成直至臻入化境,要做的就是“修炼”。“修炼”是往深处去学,到实践中去练、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进步,这样才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文章转自,苏项荟 作者: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