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十二首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
苏轼诗词十二首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其二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简注:岭上句,日光照射的云彩,象丝绵帽子戴在山头上。铜钲,铜盘状的乐器。这句说,初升的太阳象个铜钲挂在树枝。饷春耕,给耕田的人送饭。委辔,放下马缰绳。散材,无用之材。卷旆,卷起旗帜,指收兵。长官清,指新城县令晁端友,是苏轼之友。问耦耕,暗用《论语微子》长沮桀溺事,喻指归隐。
诗意散绎:
其一
东风知我下乡出行,吹断积雨天气放晴。
岭上浮云如戴絮帽,树头初日似挂铜盘。
矮竹篱边桃花怒放,溪柳摇丝沙水清清。
西山农家更是欢乐,烧芹煮笋慰劳春耕。
其二
出行真似人生漫长,驻马且听溪水流淌。
散材怕见捜林利斧,倦马盼闻收兵锣响。
雨水充足种茶人喜,乱山深处长官贤良。
岐路千条不知何往,向耕田人问问方向。
评析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在开封府推官任上,因与执政意见不合,被贬任杭州通判。这是他到职后往属县新城巡察的路上作的两首七律。
第一首。写景,景中含情。在春雨霏霏之际巡察属县,春风善解人意,吹散雨水,也驱散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只见得,晴云如絮帽,初日似铜盘,野桃含笑,溪柳自摇,一派清新景象。作者心情无比欢愉。再看西山脚下人家,高高兴兴地忙着烧菜煮饭,准备送给田里的耕田人。美景如绘,景中有人,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抒情,情中有景。感慨自己“身世悠悠”,于是停下马来,细听溪水的潺潺之声。心里想到自己这无用之材今已被搜林利斧逐出朝廷,又如疲惫的战马很想听到收兵的锣声。好在这里还有知心密友,这里的人民生活也还算安定。大路多岐,不知要走向何方,还是到田间问问耕田人吧!这里体现出苏轼既渴望得到朝廷的了解,又渴望回归到大自然中去的矛盾心理。为官有为官的道理,新城县令,苏轼好友晁端礼就是清正的好官;归农有归农的妙处,《论语》中“耦而耕”的长沮和桀溺,就是不受羁绊,追求自由的偶象。一时间,苏轼还真拿不定主意。
其实,何止是这两首诗,苏轼整个一生,都是在这种矛盾的碰撞中度过的!
此诗中名句颇多。“野桃,溪柳”一联,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曰:“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絮帽”,“铜钲”,比喻新鲜,生动形象。“散材,疲马”一联颇见性情。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