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穷人很穷富人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为什么穷人很穷富人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你往前走一步:如果你把价值5000万的绿按钮,以2000万的价格卖给更有承受力的人,你就能赚2000万,而不只是100万。绿按钮按下去有50%的机会拿到1个亿,那么按照概率算,绿按钮的选择权价值就是5000万美元。我在家人和同事中测试了一下,大多数选择直接拿100万走人。因为这本来就是飞来横财,入袋为安最实在。而一亿美元,万一按下去,屁都拿不到呢?这个损失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当然,也有个别人选择博一个亿,理由很简单,反正是飞来横财,那就赌一把。但当我追问他,如果恰好落在那不幸的50%上呢?他沉思片刻说,会很心疼很懊悔,可能一辈子都难以释怀。这道题,你无论直接选哪个按钮都不对。正确的做法如下,保证脑洞大开,颠覆你的认知:

为什么穷人很穷富人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1)

你选哪个按钮?

想象一下,你中了一个大奖,奖品是一红一绿两个按钮:按下红按钮,你可以立马拿走100万美元; 按下绿按钮,你有50%的机会拿走1亿美元,也有50%的可能什么都没有。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我在家人和同事中测试了一下,大多数选择直接拿100万走人。因为这本来就是飞来横财,入袋为安最实在。而一亿美元,万一按下去,屁都拿不到呢?这个损失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

当然,也有个别人选择博一个亿,理由很简单,反正是飞来横财,那就赌一把。但当我追问他,如果恰好落在那不幸的50%上呢?他沉思片刻说,会很心疼很懊悔,可能一辈子都难以释怀。

这道题,你无论直接选哪个按钮都不对。正确的做法如下,保证脑洞大开,颠覆你的认知:

绿按钮按下去有50%的机会拿到1个亿,那么按照概率算,绿按钮的选择权价值就是5000万美元。

你往前走一步:如果你把价值5000万的绿按钮,以2000万的价格卖给更有承受力的人,你就能赚2000万,而不只是100万。

顺着这个思路,你往前走两步:你还可以卖掉这个“选择权”,你用100万的首付款卖给别人,同时签订合同:如果他中了1个亿,那就要再分5000万给你,这样你就有可能赚5100万。

你往前走三步:你还可以把这个“选择权”做成公开发行的,2块钱一张,印2亿张,能进账4个亿。就算头奖分走1个亿,你还能赚3个亿。

你再往前走四步:利用这个商业模式,你可以筹划好几个抽奖游戏,让它成为一门生意,你就能赚超过十个亿。

你还能往前走五步:你把这项生意做上市,估值20个亿,没准公司市值能过100亿。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以上五步,任何一步,都比你自己直接选一个按钮强得多吧。

为什么穷人很穷富人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2)

你在补贴富人吗?

在这个例子里,藏了一个关于财富的惊天秘密,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

人生在世,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成和败的概率。

穷人思维,往往倾向于得到确定的东西,就是那“100万”,他们抗拒不确定性,也就看不到概率。

富人思维,正好相反,他们拥抱不确定性,他们珍视概率,他们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根据概率寻找最佳方案,因此他们一次比一次赚得多。

珍视概率,当然不是让你去赌,而是要跳出自己的直觉本能,用概率的思维去思考每一个选择。正因为善用概率,所以富人往往不容易去“博一把”。

穷人不珍视概率,反而更容易去赌一些极小概率的事情。比如买,两块钱两块钱地买,想博一个发财梦。但是明白原理的人都知道,中1个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发行的人呢,他们就是按照概率思维来设计游戏的,他们反而稳赚不赔,他们成了富人。

所以你看,就这件事来说,是穷人在补贴富人,而且补贴地不亦乐乎。

为什么穷人很穷富人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3)

你是“退出者”还是“坚持者”?

不知道你有没有办过健身卡?就是那种1888元一年或者2888元一年的会员卡。如果你办过,不知道你有没有坚持每周都去健身房锻炼?

我知道很多人办了卡,但是很少去用,一个月都去不了一两次,甚至一年都去不了三五次。

办了卡却不用,其实也挺好。为什么?因为你补贴了那些天天去健身的人,为他们作了贡献。

如果每一个办了年卡的人都坚持天天去健身,那么健身房是没法运营的。场地够不够、器材够不够、教练够不够、人员太过拥挤怎么办、器材损耗太快怎么办、环境太乱怎么办……

这些问题会让健身房开不下去,结果就是谁也别想去健身。

正因为有那些办了卡却很少去用的人存在,健身房才得以开得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办了卡却不用的“退出者”,补贴了那些办了卡天天去用的“坚持者”。

这种退出者补贴坚持者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

你试想一下,自己钱包里有多少张卡,是办了却很少去用的?前几年我办了一张洗车卡,结果就办卡那天洗了一次,等到再去洗,发现过期两年了。

半年前附近有个商场开业,我带小孩去玩,办了张200块钱的捞鱼卡,此后就一直没再去用过。

各行各业其实都充斥着“退出者补贴坚持者”现象,比如前几年的共享单车,比如2011年的“万团大战”(也就是数不清的团购公司互相厮杀),市场狂热的时候,资本、人才拼了命往这两个行业里涌,乱象丛生、一地鸡毛。

但是到了今天你再看,只留下那么一两家公司占据这个赛道,其他公司都死了。但它们死了就意味着结束了吗?不,故事才刚刚开始。

它们虽然死了,但它们释放出来的资源在补贴那些坚持下来的企业。它们作为“退出者”,曾经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为现在的“坚持者”教育了市场、培养了人才、养成了供应链。

这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看到这里,你或许发现了,退出者就代表了一种穷人思维,做事凭一时冲动,利益追求“短平快”,视野狭隘,看不长远,常常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而坚持者就代表一种富人思维,理性、高效,轻易不做决定,决定了就扎扎实实把事干好,绝不三心二意、虎头蛇尾。

为什么穷人很穷富人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4)

比尔·盖茨

四件事情:登珠穆朗玛峰,获奥运冠军,得诺贝尔奖,成亿万富翁,你觉得哪个更难?

以上问题是我昨晚发的一条微头条,一天下来,有100个网友留言发表了看法,我统计了一下,大部分人认为这四件事的难易程度是:

得诺贝尔奖最难,其次是获奥运冠军,再次是成亿万富翁(这里的亿万富翁指获得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最简单的是登珠峰。

也有网友认为:成为亿万富翁最简单,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自己也能成为亿万富翁。

那么,成为亿万富翁,果真如大家想的如此简单吗?来看几个数据:

全世界有多少亿万富翁呢?实际上也就2000人左右,如果算上历史上的亿万富翁,大约能达到2500人。而历史上登上过珠峰的人超过4000人,远远超过了亿万富翁的人数。

奥运冠军就更多了,最近的几届奥运会,每一届都会产生大概1000位冠军,这是因为虽然奥运比赛项目只有300多个,但其中包括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所以金牌获得者的数量其实相当的多。

这四项里面,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最少,一百多年下来还不到1000人。

不过,如果考虑到投身于科学和文学事业的人数本身就远远少于投身商业的人数,那么商业从业者成为亿万富翁的几率,还是要小于学者和作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率。

这样看来,不少人其实是远远低估了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低估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呢?甚至认为自己说不定也能成为亿万富翁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那些看得见的弱项,对于确定无疑自己办不到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比如,我们都承认跑不过博尔特,也就对获奥运冠军不抱希望。

但是,对于那些看不见的弱项,对于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不会承认自己不行,总是高估自己。

比如,自己是不是情商低、是不是自大、是不是固执等等,这些都是妨碍一个人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绊脚石,但因为它们看不见、难衡量、不确定,所以很多人就用各种方式去否认,有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感觉超好。

这其实也是一种穷人思维,明明自己不行,却总要找一些“似是而非”“无法证伪”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比如发不了财就怪运气不好,混得一般却非要说“说不定30年后我就是下一个马云”。

他怎么不说300年后呢?

为什么穷人很穷富人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5)

马爸爸在此

有个美国人叫基思·史密斯,做小生意起家。他感觉自己已经很成功了,又有一肚子心得,就写了本书。书名非常朴实,叫《百万富翁和中产阶级的十大区别》。

这本书一出来就成了畅销书,后来还被兰登书屋买去了版权。史密斯总结的这十大区别,实际上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区别——

1. 百万富翁问给自己赋能的问题,中产阶级问让自己失能的问题。

2. 百万富翁专注于增加净财富,中产阶级专注于提高工资。

3. 百万富翁有多个收入来源,中产阶级只有一两个收入来源。

4. 百万富翁认为自己应该慷慨捐助社会,中产阶级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捐助。

5. 百万富翁为利润工作,中产阶级为工资工作。

6. 百万富翁持续学习和成长,中产阶级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了。

7. 百万富翁在计算之后,敢于冒险,中产阶级惧怕风险。

8. 百万富翁拥抱变化,中产阶级被变化威胁。

9. 百万富翁谈论想法,中产阶级谈论事情和人。

10. 百万富翁考虑长期,中产阶级考虑短期。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鼓吹富人多么厉害,而是要揭开一些普通人“日用而不知”的思维误区。

我们或许永远成为不了亿万富翁,但懂一些富人思维,就能让自己在原本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