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煤基建公司简介:法报纪录回望宁煤基建公司的沸腾岁月
宁煤基建公司简介:法报纪录回望宁煤基建公司的沸腾岁月一段段慷慨激越的故事但却演绎着那个火红年代简介这是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回望宁煤基建公司的沸腾岁月
陈凤兰 高建强 李玉刚 文/图
作
者
简
介
陈凤兰 女 今年68岁。2007年退休。在职时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现任宁夏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这是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但却演绎着那个火红年代
一段段慷慨激越的故事
60多年前,石嘴山曾是一片荒凉的大漠,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没有现代化煤矿,更没有繁华的都市。只有亘古不变的狂风,一年四季苍凉的呜咽着。
一支由西部拓荒者组建的队伍,肩负着国家使命,陆陆续续开拔到这里,他们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山凿壁、用生命行走,用热血奉献,用青春燃烧。竖起第一眼斜井,建起第一座洗煤厂,修建了第一条马路、邮电所、百货商场、电影院、医院、居民区,子弟学校......
由此,拉开了石嘴山煤炭基地建设的序幕,搭建起了石嘴山城市的雏形,为石嘴山煤炭基地建设和城市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支队伍,就是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所属的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宁煤基建公司),这是一支具有艰苦奋斗创业精神,能打硬仗的煤炭建设劲旅。
有人说,没有宁煤基建公司,就没有石嘴山市的今天,更没有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荣光。
1978年,公司施工的从大武口翻山越岭通往汝箕沟矿区高扬程供水工程。
01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新中国最有理想的优秀儿女。这支队伍,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最初只有18人。
1956年,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解决酒钢和包钢的用煤问题,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地处大西北煤种齐全的石嘴山煤田。将石嘴山列入国家重点煤炭资源开发生产基地。
1956年1月24日,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在西安宣告成立。第一批拓荒者孙昶、孙百文、孟以猛、吴宗明循着老地图上一个叫“石嘴子"的地方来到了不毛之地的石嘴山,进行前期勘察。
1957年1月16日,石嘴山煤矿筹建处土建队正式成立。首批支援建设的是西安煤管局土建队的土建工人黄水贵、连成才、蔡德金、赵惠龙等18人,组成了宁夏煤炭基建公司最初的班底。这"十八勇士”,犹如十八颗火种,他们用青春的激情,少年壮志不言酬的精神,率先打破了这里的沉寂,让石嘴山这块亘古荒原沸腾起来了,哪里有开拓者的足迹,哪里就有人类的希冀;哪里有开拓者的声音,哪里就柳暗花明充满欢歌笑语!
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步履铿锵地赶来,参加石嘴山煤炭基地建设。西安煤管局又调来404名土建队的职工!接着,山东泰安调入的土建队伍到了!随后,又从宁夏本土招收了大量新工人充实到基建队伍。最壮观的还是从鹤岗、双鸭山两大矿务局成建制调入的700名职工,是从东北坐专列到达北京辗转来到石嘴山的;沈阳军区1000多名复转军人也来了,尤其是吸引了不少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最多时施工队伍达到了8000多人。后来当了基建公司二处党委书记的暴春华就是其中的一员。
1957年,他从河北开滦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学样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暴春华和于德连、苏应成、王鸿儒3位同学报名,他们决心奔赴大西北,去实现他们人生最美好的理想。说走就走!4名同学告别家乡亲人,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和几本书,由北京坐火车到达西安。他们扛着行李来到西安汽车站,当暴春华说要买4张走石嘴山的汽车票时,售票员瞪大了双眼说,"哪有这个地方,没有!”"那走宁夏有没有车票?""卖完了",砰的一声,售票窗口关上了。一连3天都是扛着行李到汽车站,扑个空再扛着行李回到旅社。4名同学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无奈的等待了。"走,今天必须得去!既使走着去也要出发!暴春华带着大家背着行李来到汽车站,最后还是他们的坚持和决心感动了车站领导,让他们一行4人搭乘敞篷汽车岀发了。直到第4天傍晚掌灯时分才到达石嘴山。敞蓬汽车一路颠簸,尘土飞扬,每个人都灰头土脸象是刚从战场上下来,身上的学生气息荡然无存。到了目的地报完到,领导让他们休息几天,他们求战心切,只歇了3天,就找领导要求分配工作,参加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建设中来。
那时,包兰铁路还在建设中,设备和钢材通过黄河水道由牛皮筏子运来的。1957年,石嘴山矿区第一对年产45万吨斜井开工建设,紧接着,第二对年产50万吨斜井和第三对年产100万吨斜井相继开工了!原设计用混凝土砌碹。当时到哪里去买水泥?1957年,全国水泥产量才685万吨,宁夏还没有一家水泥厂,水泥全靠外埠买入,叫"洋灰”。既使买到了运输也是个问题,施工队和设计部门商议,改用料石砌碹。一矿后山梁上石头不多,质量也差,而黄河东岸有个小山峁,砂石质量很好,层次分明,便于开采,施工队派了部分工人在那里长年开采料石。打好的料石,除工程急需用船摆渡外,其余就地堆放,就等数九寒天,黄河封冻,冰上能行人时,动员广大职工,从冰上抢运料石。
暴春华他们来的那一年冬天,石嘴山的气候格外寒冷,河面上结着一米多厚的冰,暴春华等4名同学已然完全汇入了施工队伍中了。带班领导给每人发一根绳子,到河对岸的料石场拉石头,他们学着师傅的样儿,把绳子一头捆在鹅卵石上,一头挽个扣斜搭在肩膀上。男的拉两块,女的拉一块,哼哟!嗨哟!黄河冰面上人流穿梭,拉的拉、推的推、扛的扛、抬的抬,劳动的号子和石块在冰面上磨擦发岀赤溜赤溜的声音汇成了一部交响曲,高涨的情绪和十足干劲把黄河的冰层都要融化了。不几天就把全部料石运到各个斜井口,堆得跟小山似的,足够全年使用了。就这样,石嘴山四对斜井井筒都是施工队伍就地取材用料石完成砌碹的。这个办法既节约了水泥,减少了投资,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两年后,与暴春华同为母校毕业的李华明、刘金海、郭成本等15位同学,也告别了“河北开滦建筑工程学校”,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石炭井矿区。他们先后参加了石炭井一、二、三、四矿、乌兰矿建设。不仅建煤矿,还参加了西北轴承厂、大坝电厂,青铜峡铝厂建设工程。作为普通的拓荒者,他们改变了荒山,却崛起了座座煤矿和新城。
当一个工程完工后,转场成为基建队伍最壮观的一道风景。
20世纪50年代末,利用黄河筏运从兰州转运设备和建材。
1960年8月,石嘴山矿区几对矿井建成后,基建队伍要向大武口转场,那时候没有大型运输车辆,也没有象样的公路,架子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每人发4个馒头,两个人给一辆架子车拉上全部家当,行李、床板、工具、用具,从黄河东岸的沙巴台沿着山沟向大武口进发,绵延百十公里路逶迤而行,大伙拉着装得满满的架子车,用脚板一步步丈量,几百号人,浩浩荡荡行进,首尾相接,蔚为壮观。条件这样艰苦,大家没有怨言。一路唱着歌,逗着乐子,鼓着劲儿,坚持往前走。赶在天黑转场到大武口安顿下来,第二天照常上班。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基建公司各个工程处的施工队伍,遍撒黄河两岸,鏖战贺兰山间。环绕大武口相继开工建设的有,石炭井矿务局总机修厂、大武口洗煤厂、西北煤机一厂、二厂、三厂。远在贺兰山深处的白芨沟煤矿、大峰露天矿也开工建设。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的相继开发和建成,大武口地区“大三线”企业的搬迁和建设,让石嘴山市诞生了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三个城市区,石嘴山市因煤而立起来、兴起来了。
有人评价说: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建筑工人用双手托举和肩膀扛起来的一座城市。这是一句良心话,一点也不过分。是宁煤基建公司人用岁月抹亮了城市的光泽。
1960年,大武口洗煤厂举行开工建设典礼。
02
那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岁月,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些年,许多建设工程,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靠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两鬓斑白的老劳模赵海,还有李存生回忆起了这样一件事:在70年代修建大武口到汝箕沟矿区的供水管路时,翻山越岭,开山凿洞,许多管路都是在岩石上打通的,没有专用设备,劳保条件也不好,就靠双手、洋镐、钢钎,手拉肩扛加爆破施工。冻土层洋镐刨不动,用火烤热了再刨,工程干了一年多,每个职工手上脱了几层皮,身上掉了几斤肉。尤其是冬天,职工们坐敞篷车顶风冒雪去无遮无挡的深山沟里干活,山风吹来,冻得浑身筛糠、瑟瑟发抖还要坚持施工,从不退缩。
开拓者走的是弯弯曲曲的路,而他们留下的却是又直又宽的足迹。最终,50多公里的供水工程建成了,让汝箕沟矿区建设和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彭京白回忆:1958年,他支宁从徐州调到宁夏石嘴山煤管局施工队,当个小技术员,住的是帐篷,条件还算不错,其他人住地窝子,或在老城墙掏个洞住进去。总不能一直这样住下去呀?一次开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领导终于说要盖房子了,既没木料,也没有砖瓦,彭京白很好奇,这种房子怎么建呢?领导说,就建“干打垒”呗!好漂亮的名字,实际就是泥捏的房子。先脱土坯,用土坯砌墙,再箍个顶子,抹上泥巴,房子就盖成了。
曾担任过基建公司工会主席的赵海清楚地记得:60年代在大武口盖的干打垒房子共40栋,也叫400户,每家分两小间房,十多平方米。这可是为搬迁家属准备的房子啊!
话说当年从双鸭山矿务局成建制调来700人,那都是职工,家属还在原籍。为了搬迁家属,煤炭部专门与铁道部协商,决定开通专列从黑龙江往宁夏石嘴山市转运2000多名家属,简直牛拜了!
然而,当列车驶入宁夏境内时,许多家属看到满目荒凉的戈壁滩上,骆驼刺聚起的沙包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座座坟堆子一样,透着一种阴森怪异,联想到老家双鸭山绿水青山,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有的家属再也忍受不了了,一屁股坐在行进中的车厢里,拍着大腿放声大哭:"我的妈呀,我再也回不去双鸭山了,这是什么鬼地方呀?"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的,谁也劝不住。现在想想,他们支援大西北,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和奉献啊!
好在入住那天,炕提前烧热了,锅台也垒好了,搬过来就能做饭睡觉。不过,当这些家属们下车时,着实让接站的老爷们惊呆了:拖儿带女、扶老携幼不说,铺盖、家具,锅碗瓢盆,就连双鸭山的煤块,淹咸菜的缸、压酸菜的石头,甚至连老人的寿材也搬过来了。把个专列塞得满满当当的,有的老爷们就嗔怪他家老娘们:搬个大石头干啥?贺兰山还缺你淹菜的石头?嗔怪归嗔怪,他们不仅把人献给了大西北,就连根也拔了呀!
在开发石嘴山的建设中,有人风趣地说,“基建公司老一辈人支援石嘴山的建设,真是献了青春又献子孙”。从此,他们就成了西北人,成了石嘴山煤城的人!戈壁荒漠聚起了人气,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第二年又盖起了60栋,也叫600户。随后,为洗煤厂建起了中心化验室,砖木结构的四合院,还为外国专家建了招待所。邮电所、职工医院、百货大楼、职工子弟中小学,还有青山公园、政府办公大楼也逐渐建起来了,甚至当时的街道也是基建公司命名的,由此搭建起了石嘴山城市发展的骨架,才有了这座城市后来的繁荣与美好。
当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当一个个地标性建筑矗立煤城,是宁煤基建人用粗糙的双手写意着钢筋混凝土的乐章;当砂砾走向建筑,豆蔻换成白发,是他们在谱写着一生一世的奋斗故事。
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石嘴山煤炭开发建设的建设者。
03
融入大集团,走向更广阔的大市场。
几十年拓荒,几十年奉献,宁煤基建公司为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个个耳能详熟的标志性的工程。
2004年,宁煤基建公司加入了国家能源宁夏煤业集团公司,融入大集团后,基建公司人“走出去闯市场”的经营战略做得风生水起,揽下来一个个大工程,声名远扬。
宁煤基建公司的触角以宁东建设基地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拓展,不断承揽建设外省区项目。施工领域延伸到陕西、甘肃、青海、内蒙、新疆、北京、广东、海南等28个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圈可点的大工程。
如今基建公司实现年产值40亿元,利润増长,职工收入大幅提高,职工们一个个扬眉吐气,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人拉肩扛,拉着架子车转场的落后生产方式,如今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自动化、远程遥控,网络办公、远程会议,一切变得轻松自如,便捷高效。尤其融入“国家能源集团公司”大战略圈以后,企业发展如虎添翼,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人员素质、技术指标、分配方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达标升级 ,形成强劲国内竞争力,公司将付出艰辛努力,朝着国内建筑一流企业迈进。从公司总经理黄金彪充满自信的叙述和描绘中,我们看到一个大气磅礴、气宇轩昂的现代化企业向我们款款走来。而它的起点、它的初心,发端于最具创业激情、活力四射的石嘴山这座煤城。
(本文转自系列丛书《石嘴山故事》;该书由石嘴山市委宣传部主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
本期监审 | 朱岱云
本期监制丨马 哲
版面设计丨徐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