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全部谋士,东汉末年十强谋士
东汉全部谋士,东汉末年十强谋士6、荀彧鲁肃 字子敬,官至东吴大都督,主要成就:力促孙刘联盟,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政治家、军事家,正是有了此人的存在,才能让东吴有与曹操赤壁对攻的本钱。性情刚直,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陈宫忠诚、果敢、足智多谋、正义凛然、怎奈不识人,非要与曹操为敌、选择吕布这么个不靠谱主公下场悲壮。8、贾诩 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丕称帝后,拜贾诩官至太尉。7、鲁肃
10、田丰
田丰 字元皓,东汉末年袁绍阵营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如袁绍听取田丰计谋,修生养息以逸待劳,那就没有三国鼎立,而是袁绍一统天下了。
9、陈宫
陈宫 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
性情刚直,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陈宫忠诚、果敢、足智多谋、正义凛然、怎奈不识人,非要与曹操为敌、选择吕布这么个不靠谱主公下场悲壮。
8、贾诩 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丕称帝后,拜贾诩官至太尉。
7、鲁肃
鲁肃 字子敬,官至东吴大都督,主要成就:力促孙刘联盟,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政治家、军事家,正是有了此人的存在,才能让东吴有与曹操赤壁对攻的本钱。
6、荀彧
荀彧 字文若,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曹操四处征战之时缺少钱粮都是荀彧想办法解决,后院起火也是荀彧第一时间掐灭,能里能外,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因心存汉室,反对曹操称魏公,被迫调离中枢,郁郁寡欢服毒自尽,可谓是一生都在辅助曹操结局却很惨淡。
5、庞统
庞统 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助刘备夺取西川。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葬于落凤坡,刘备夺取西川后蜀国才有了自己真正意义的根基。
4、周瑜
周瑜 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军事家、政治家,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著名的赤壁之战正是周瑜率领孙刘联盟十五万军队抗击曹操八十万大军、并最终以少胜多取得大胜,名震天下!
3、诸葛亮
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郭嘉
郭嘉 字奉孝,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发觉袁绍优柔寡断、不足以成大业,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大功,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赤壁失败后,仰天长叹:如若有奉孝(郭嘉)在,孤何至于此啊...同时又传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人称:“鬼神奉孝”怎奈,天妒英才,郭嘉如流星一闪而过,如此人寿命在长一些,可称:三国第一谋士,足以助曹操一统三国。
1、司马懿
司马懿 字仲达,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活久见这句话,可以说是司马懿发明的,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可谓三国英雄辈出,唯有司马家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