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此后,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嘉义县、彰化县,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由此可见,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两岸统一”的统一问题历来被历史政府所关注,明朝时期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后,清廷也着手解决了台湾问题。周培公说道:“皇上的意思是说,既然北京能种出稻米,那么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应当都能种出稻米,若干年后……国富民强,台湾何愁不归……”康熙听后,非常满意。康熙君臣二人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台湾问题是大清统一战争中重要的一环。1683年(康熙22年)7月16日,施琅率水师在澎湖列岛,击败郑经水师主力,台湾门户洞开,而后一举收复台湾。

明代才子杨慎在《临江仙》中,写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数百年后,毛主席也写了一首《临江仙》,写道: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这与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相比,意境更为大气磅礴。

二者略有不同的是,杨慎写于仕途失意之时,而毛主席则是写给蒋介石,劝其早日回归大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

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还要从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说起。《康熙王朝》中,康熙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在朝会上拿出了行痴大师在京郊试种的水稻,分发给群臣。行痴所种的水稻,一亩的产量提高了三成。

而后,康熙话锋一转说道:“朕的心意,列位臣工明白不明白?”此话一出,各种阿谀奉承纷至沓来,康熙不愧是独步古今的一代雄主,把目光投向了能臣周培公。

周培公说道:

“皇上的意思是说,既然北京能种出稻米,那么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应当都能种出稻米,若干年后……国富民强,台湾何愁不归……”

康熙听后,非常满意。康熙君臣二人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台湾问题是大清统一战争中重要的一环。1683年(康熙22年)7月16日,施琅率水师在澎湖列岛,击败郑经水师主力,台湾门户洞开,而后一举收复台湾。

由此可见,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两岸统一”的统一问题历来被历史政府所关注,明朝时期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后,清廷也着手解决了台湾问题。

此后,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嘉义县、彰化县,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

1887年2月,清廷为遏制列强蚕食台湾,将台湾府升格为“台湾省”,刘铭传任首任“福建台湾巡抚”。

1888年,福建、台湾双方政务交割完毕,台湾正式成为我国第20个行省。然则,中日甲午战争,清廷不敌日本,被迫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

自1895年5月,清廷勒令台湾巡抚及大小官员回大陆时,台湾抗日斗争从未间断。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2)

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派遣陈仪奔赴台湾,接受日本陆军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受降,就这样,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再一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1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开始寻求退路。同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蒋介石自知不敌,在浙江定海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上,作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撤退台湾,以求东山再起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成了重中之重。为此,中央军委责令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实施“平台之役”。及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三野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就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武力干涉强势介入半岛战争,战火烧到了我国鸭绿江边,谁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更何况,我国东北工业基地对于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于是,毛主席果断拍板,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随着东北边境形势骤变,解放台湾被搁置了起来,蒋介石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台湾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桌面上。整体而言,中央争取台湾回归的路线很明确:

一则福建前线部署重兵,此为军事斗争;二则,国共双方在隐蔽战线保持接触,谋求和平统一。

前者不做过多赘述,自1958年8月金门炮战开始,福建前线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一直到1979年1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隐蔽战线的斗争往往不为人知,还要从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说起,此即曹聚仁。曹聚仁生于1900年6月,浙江省浦江人,算是蒋介石的老乡。不仅如此,曹聚仁还是民国时期颇有名气的记者、作家,与国共双方高层多有交集,在两党之中能够做到不偏不倚,这是一个绝佳的“中间人”。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3)

以曹聚仁与周总理的关系为例,抗日战争时期曾接受其采访,二人有一定的私交。不仅如此,曹聚仁还与留在大陆的章士钊是老乡。

有了这一层关系,国共双方交流少了一层隔阂。令人颇具玩味的是,蒋经国曾两次邀请曹聚仁赴大陆做“中间人”。

1956年7月,曹聚仁转了一大圈抵达广州,后乘机一路飞赴北京。抵京后,中央给予曹聚仁高规格待遇,由邵力子亲往接机,另由中央调查部的徐淡庐负责迎送,并陪同曹聚仁举行。

会谈期间,曹聚仁就我方提出的“和平解放”方针一事,特意询问周总理。周总理直言:对于台湾问题,我们不是招降,是双方商谈,只要有利于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谈的……

北京之行结束后,曹聚仁以动人的笔触写出了一篇名为《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的文章,我方诚挚的“第三次国共合作”倡议,也透露给了蒋介石。不到一个月,曹聚仁再度赴京,这一次双方探讨的内容更为深入。

谈话期间,曹聚仁询问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台湾回到祖国后,中央政府对蒋氏父子(蒋介石、蒋经国)以及陈诚等人是如何安排的?周恩来很有诚意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台湾回归后,蒋介石不按地方官任命,而是由中央任命

二、蒋经国、陈诚可以到中央,尤其指出陈诚的职务不低于傅作义

其实,曹聚仁之所以开门见山地问周恩来这么敏感的问题,不排除,他是代表蒋介石来传话的,由此可见,那时候蒋介石除了“反攻大陆”外,也不排除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统一”。

周总理所言有着充分考虑,蒋介石在大陆时期是民国领袖,不做地方官也是情理之中。陈诚、蒋经国二人是仅次于蒋介石的实权派,特别是陈诚职务高于傅作义是有现实考虑的。陈诚是一级上将,而傅作义为二级上将,不低于傅作义,也是考虑到了陈诚的特殊地位。

讲到这里,很多读者会对“台湾回归后,蒋氏父子能给什么级别的职位感兴趣”,笔者在这里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一下。

建国后,傅作义先任水利部部长,后来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干部,那么如果台湾能回归,陈诚的职务不低于傅作义,蒋经国和蒋介石肯定要高于傅作义,至少是副国级或者正国级职务。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4)

曹聚仁赴京之行,对和平统一大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网络上一些自媒体作者夸大曹聚仁的作用就显得很不严谨了。

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在炮击金门前几天,毛主席接见曹聚仁,并告知这一军事行动,授意他向外界先行披露。事实上,根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载,并没有毛主席接见曹聚仁的记录。

此外,网络上还散布,有周总理接见曹聚仁,令其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对岸,北京准备给台湾七天期限,用于蒋军船只向金门、马祖运送粮食、弹药和药品,这里有个前提条件,美国飞机和军舰不能护航,否则解放军一定向蒋军舰开火。

部分自媒体断章取义,夸大曹聚仁传信的中间人作用,却忽略其在《南洋商报》上,以“郭宗羲”的名义,发布二人之间的谈话。彼时,正是金门炮战的关键时期,曹聚仁的做法很明显不合时宜。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6次抵达北京,受到了毛主席2次接待,周总理、陈毅元帅以及“和平将军”张治中等也先后与曹聚仁进行亲切会谈。

令人遗憾的是,中央通过曹聚仁向台湾当局传达的诚意,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回复。虽说没有达到预期,可国共双方还是有一大默契: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5)

尽管如此,曹聚仁依旧在为两岸和平作出努力。1965年,两岸互动再一次出现转机:蒋经国拟邀请曹聚仁去台湾有要事相商。

得知此消息,曹聚仁紧急赴京面见周总理。有了之前的会晤为基础,周总理高度重视,将一封信交给了曹聚仁。随即,曹聚仁扮演了“和平信使”的角色,几经辗转抵达台湾,受到了蒋经国的亲自接待。

经蒋经国引荐,曹聚仁抵达蒋介石在日月潭的官邸——涵碧楼,并亲自将沉甸甸的信送给了蒋介石。

这里多说一点,网络上有许多文章把“曹聚仁送信”事件,张冠李戴到了1956年,还有鼻子有眼地说了一大通,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了历史发明家。没错,网传1956年送信确有其事,但跟曹聚仁秘赴台湾送信是两码事。

言归正传,毛主席这封信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分量极其重要,向台湾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1956年1月,毛主席在审阅周总理的报告稿时,将涉台内容作出了修改:

除了用战争方式解放台湾以外,还存在着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可能性……这就是除了积极准备在必要的时候用战争方式解放台湾以外,努力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中央言出必行,这封信就是中央政策调整的重大举措。因而,我们在中央的信中,不难发现毛主席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影响最大的实质性内容,首推提出了“一纲四目”的统一模式。何谓“一纲四目”?如下图所示: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6)

图|“一纲四目”的主要内容

行文至此,大家可能很眼熟,这不就是后来的“一国两制”吗?没错,这就是后来“一国两制”的雏形,并在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统一成本上来说,“一纲四目”无疑是最佳选择。

蒋介石在大陆期间,与毛主席斗了二十多年,可根子上都是中国人。这一点,国共最高领袖达成了共识。毛主席在信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两岸领导人应该放下“纠纷”,放下“矛盾”。

除了中央的这封信,还有毛主席给蒋介石的一首词,名曰:《临江仙》。词中,毛主席以诗人的浪漫,伸出了和平统一的橄榄枝: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蒋介石还是非常大度的。

蒋介石退守台湾之际,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落叶归根的心切也是情理之中。

笔者再为大家说一下1956年送信的内容,主要谈了“国共第三次合作”,信结尾处写了一句饱含深情的话: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蒋介石的内心还是略有波动的。

曹聚仁不辱使命,经过艰苦谈判,双方形成了“六项协议”,大致如下图所示: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7)

图|曹聚仁与蒋氏父子达成的“六项协议”

从双方达成的协议来看,和平统一已经近在眼前。然而,和平统一大业之路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972年,曹聚仁去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虽说“六项协议”未能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可对蒋介石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根据杜维善老先生的回忆,蒋介石也有意与大陆重新和好,希望在他们这一代把问题解决了。特别是蒋介石晚年,思乡之情更浓,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台毒”,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糊涂。

笔者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蒋介石在维护国家主权上的态度。

1974年1月,南越军队在西沙兴风作浪,抢夺我甘泉、金银两岛,残忍杀害我军民多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央军委迅速作出反应,责令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全权负责西沙海战事宜。南越在西沙栽了大跟头,非但不思悔过,还继续刷军事存在。

彼时,我国南海舰队吨位不及南越,“小艇打大舰”形容的就是当时的海军窘境。为此,中央军委调东海舰队南下支援南海战事。战场态势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我东海舰队最理想的行军路线就是直接通过台湾海峡。

此时,毛主席、蒋介石都有一个共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是炎黄子孙的使命。

毛主席指示我海军编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而蒋介石并没有派遣海军袭扰。台湾海峡为何风平浪静?那是因为蒋介石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说了一句“西沙战事要紧”。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8)

1975年乙卯年春节刚过,蒋介石责令心腹爱将陈立夫,通过香港的秘密途径,向大陆伸出了橄榄枝:邀请毛主席造访台湾。

毛主席接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但此时他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周总理也是重病在身,两人都不能亲自到台湾,于是,毛主席打算让邓小平代表他去台湾,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

陈立夫受领任务后,得知邓小平要来台湾,很高兴。便在港媒公开发表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核心要旨只有一个:重开谈判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央又特赦了数百名国民党战犯和特务,并给这些战犯多条选择,愿意留大陆的给安排工作,愿意去香港或台湾的给拿路费,也可享受国家疗养,可以自由选择,这无疑是向台湾方面释放的善意。(建国后到1975年年,中央已经特赦了6批战犯)

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1975年蒋介石暗抛橄榄枝(9)

然而,就在陈立夫奋力奔波之际,蒋介石于当年4月与世长辞。1976年,毛泽东溘然长逝。

两岸统一问题,只能留给后人来解决。

写到这里,笔者想要说的是,台湾问题必将得到解决,两岸必将统一,任何形式的“台毒”,任何国外势力的干涉,都必将遭到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反对,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国家统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