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华严寺简介及图:左手云冈窟右手华严寺
山西大同华严寺简介及图:左手云冈窟右手华严寺李尔山手绘《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他加紧向周边用兵,期冀征服漠北,占领辽东,臣服高丽,南下幽蓟,最终实现饮马黄河的愿望。耶律阿保机是风云际会的天之骄子。上天虽然眷顾于他,却没有让他的夙愿全部实现。他在终老沙场时,兵锋已东临渤海湾,西达阿尔泰,北至乌孤山(今蒙古国肯特山)。然而向南,他依旧是望长城而兴叹,死不瞑目。上天把机遇给了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即辽太宗。 李尔山手绘《耶律阿保机》 “契丹辽"崛起的时代,正是中原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的时代。内部群雄,纷起割据;周边蕃夷,各怀异志;龙吟虎啸,乱世将临。生逢于时的阿保机当然也不甘心只做草原游牧部落的可汗。他的胸襟早在草原之外了。在大同市城南30公里有一个名叫怀仁的县级市,历史上一直是大同市的一个辖县,后划归朔州。“怀仁”这两字的来源,就是自于耶律阿保机和后唐的实际操控者晋王李克用的一次结盟,怀仁结义共讨朱温,时间是公元900年前后。说
作者 李尔山
如果说,云冈石窟是鲜卑人创造的大魏帝国文明的一个缩影,是无与伦比的;那么,华严寺则是又一个少数民族契丹人创造的大辽帝国文明的缩影,同样是无与伦比的。大同作为中国的一座古都,云冈石窟、华严寺分别作为魏、辽的皇家工程,向世人展示了一千五百年前和一千年前的恢宏文化,这都是中华民族文化星河中的璀璨明星!
01中国历史上的辽国是一个有200年历史的少数民族王朝。这个王朝是由最初活动在辽河上游古老的契丹族所建立。
当历史的年轮推进到公元9世纪后半叶的时候,在这个古老民族中的迭剌部诞生了一位杰出人物 他就是后来成为辽太祖的耶律阿保机。阿保机骁勇善战,在他的带领下,契丹铁骑先后击破室韦、突厥和奚人部落,并常于草黄马肥之际,越长城南下,掠夺唐朝的河东与代北。为此,契丹八部一致推举阿保机为联盟可汗。而契丹族内部也难逃游牧民族共同的"怪圈",为了草场的分割,总是分分合合,杀戮不断。这位草原上的枭雄,从公元911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平息了族内各部的叛乱,于916年正式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称辽。
李尔山手绘《耶律阿保机》
“契丹辽"崛起的时代,正是中原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的时代。内部群雄,纷起割据;周边蕃夷,各怀异志;龙吟虎啸,乱世将临。生逢于时的阿保机当然也不甘心只做草原游牧部落的可汗。他的胸襟早在草原之外了。
在大同市城南30公里有一个名叫怀仁的县级市,历史上一直是大同市的一个辖县,后划归朔州。“怀仁”这两字的来源,就是自于耶律阿保机和后唐的实际操控者晋王李克用的一次结盟,怀仁结义共讨朱温,时间是公元900年前后。说明这时辽的兵锋已经到达大同一线。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他加紧向周边用兵,期冀征服漠北,占领辽东,臣服高丽,南下幽蓟,最终实现饮马黄河的愿望。耶律阿保机是风云际会的天之骄子。上天虽然眷顾于他,却没有让他的夙愿全部实现。他在终老沙场时,兵锋已东临渤海湾,西达阿尔泰,北至乌孤山(今蒙古国肯特山)。然而向南,他依旧是望长城而兴叹,死不瞑目。上天把机遇给了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即辽太宗。
李尔山手绘《耶律德光》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谋求称帝,向辽太宗请兵。中国历史上一场让华夏族永久汗颜的"儿皇帝"丑剧上演了:石敬瑭在给契丹的文书中称,只要辽助其为晋帝,晋愿意称臣于契丹,自己愿向耶律德光行父礼,而且愿把雁门关以北幽云十六州(从现在北京到山西大同)献与契丹。蓄势待机的耶律德光大喜过望,亲自出兵相助。击败后唐军之后,石敬瑭被册封为晋帝,而辽国轻松获取了长城内东西长达千里的战略要地。其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年仅34岁。
在太宗耶律德光之后,把辽国导入鼎盛的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生母——萧绰,也就是人们在戏剧舞台上经常看到的"萧太后"。
李尔山手绘《萧太后》
辽应历十九年(969年),辽景宗即位以后,征召朝臣萧思温的女儿萧绰入宫。萧绰秀外慧中,深受景宗宠爱,进宫不到半年,被册封为皇后。景宗患有严重的风疾,身体虚弱,于是将权力委于聪明过人的皇后。以此,萧绰得以亲理国政40年(景宗朝13年、圣宗朝27年)。事实上,萧绰所遭遇的政治对手,其强大当远远超乎辽室太祖太宗之所遇。一个是在后周世宗柴荣的龙椅上利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他缔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宋王朝。一个是乃弟雄心勃勃的宋太宗赵匡义。此二人对石敬瑭卖国如骨骾在喉,必欲尽收幽云失地而后快,由此形成旷日持久的宋辽军事对峙。
公元986年,宋太宗遣3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扑燕云,向辽国南境发起全线进攻。宋军初战连连得手,危急之下,萧绰携幼帝御驾亲征,她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气概,接连大败三路宋军,杨家将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北宋名将杨业就在这一次大战中殉国。辽军全胜而归,从此宋军再不敢北入辽境。
这一次战役,赵光义有点乘孤儿寡母之危。当时辽景宗耶律贤刚殁,圣宗耶律隆绪才10岁,景宗遗诏萧绰摄政,韩德让及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以为辅佐。托孤之地就在云冈石窟西的焦山寺。
焦山寺
宋太宗死后,萧绰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看中宋真宗赵恒畏惧怯战的软肋,于公元1004年,亲率20万大军挥戈南下。辽师长驱直入,两个月便抵达与北宋都城开封隔河相望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萧太后"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在澶渊城下摆开阵势,威逼宋朝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这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城下之盟,盟约规定: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宋辽多年芥蒂,终以一纸和约偃旗息鼓,此后宋辽恢复正常和平邦交达120年之久。
此时的辽国疆土实际上远远大于宋朝: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华夏半壁,可谓气壮山河。在此期间,原来西方通往中原的"丝绸之路"南线已被阻断,西域的商旅和僧侣由北线经大同而达幽燕。故视辽而为中华,误认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治下。马可波罗以他的游记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中国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的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02由于华严寺是辽代西京大同的一处皇家佛教寺庙,地位和功能都十分重要,所以要真正了解这座寺庙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就必须知道辽代佛教的发展情况,更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波高潮是滥觞于北魏王朝及其首都平城(大同),因此,也就需要对后北魏时代大同地区佛教传承情况知道一个大概。
大同地区古代的佛教,属于公元三世纪前后沿古丝绸之路规模性传入中国之汉传佛教。在佛教初传中国前200多年的容受期中,上演的第一次毁法灭佛就发生于大同,即北魏王朝的首都平城。从公元444年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接受司徒崔浩和天师道寇谦之的建议,由下诏禁止私养沙门到诛杀佛徒、焚毁经像,苛虐废佛长达六年。释史称“太武法难”。但是,在他死后十年,即公元460年,他的孙子文成帝拓跋濬即行复法,崇佛之风益盛。举全国之力开凿了巨大的皇家佛教工程——云冈石窟,开启了真正全国意义上的佛教东传华夏的第一个高潮。
北魏之后一直到宋,中原及晋廷南渡后的江南地区又先后发生了,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三次大规模灭法,而大同地区均有幸逃脱或较少罹难。尽管汉胡争锋,兵戈不息,但佛教却获得一以贯之的传布。公元574年到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灭佛,史载:“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此时的大同地区,因突厥势力南压,处于北周与突厥的割据间隙之上,而北周为灭北齐,对突厥釆取亲和政策,固北周灭法,大同(其时称云中)较少涉及。
南北朝时期形势图
唐武宗李炎灭佛发生在公元842—845年,这三年间,据《旧唐书·武宗本纪》载:“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而此时的大同地处与回纥兵锋交错的前沿,由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势力渐哀,武宗时代,虽然有“会昌中兴”之说,但在藩镇割据条件下,毁佛命令并未在大同地区得到贯彻。
唐代后期形势图
公元955年发生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四次法难,后周世宗柴桂下诏禁止百姓私自出家,规定僧尼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私藏五斤以上者一律处死。总计,此难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而在这一法难中,大同地区以及整个燕云(大同因曾名云中而称云)十六州,已于17年前即公元938年被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所以也未受波及。
由于在后三次大规模法难中免遭禍灭,迢迢北边成了中原及南方佛教三宝纷纷北逃的避难所。更因大同地区本有北魏崇佛高潮的余绪,加之长期地处边塞,兵锋交错,民众对佛教止争息战的精神企盼,大同及整个燕云地区便成了佛教东传华夏在唐代两都(长安、洛阳)掀起的第二次高潮被息灭后再次复兴的策源地。客观情况正是这样,当中国历史进入宋辽对峙的历史时期,一个新的佛教高潮便在辽朝勃然兴起,世界佛教史公认,当时“东亚佛教文化中心在辽而不在宋。在精神文化领域,辽代契丹王朝最繁荣的是佛学,不光深刻影响了中国金元及明清的佛教,而且也影响了朝鲜、日本及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敎”。大同是辽朝的西京,至今依然赫然可见的大同华严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绝冠弘教建筑的出现证实,大同地区是辽朝佛学发生、发展及传布的核心地区。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乃是我们认识后北魏时代大同地区佛教传承的重要指归,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打开和认识大同华严寺这座佛教艺术宝库的钥匙。
03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但随着耶律阿保机统一邻部,扩大经略,便着意吸收中原文化,以延揽汉人,收买民心。大约在公元10世纪初佛教的信仰就逐渐流行于契丹的宫廷贵族之间。到了辽太宗会同元年(937年),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中取得了燕云十六州,由于这一带地方原来佛教盛行,辽王朝利用佛教的政策亦益见显著。其后诸帝,都对佛教特加保护,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2—1101),佛教遂臻于极盛。在此前后200年间,辽代佛教从传布的层面上看,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即:皇室崇仰、平民热衷、佛宫广布、经论繁荣、高僧辈出。
在阿保机时期,已初步奠定了契丹人信仰佛教的基础。太宗时代则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辽朝佛教。根据《辽史·礼志》记载:“太宗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这就是说,从耶律德光始,已改变了契丹的祖宗家法,使契丹王族的拜山仪有了新的祭祀程序和方式。把佛教崇拜对象纳入了辽王朝的崇拜体系之中。世宗、穆宗和景宗(947-982)这三朝,辽代佛教逐步发展起来,而圣宗、兴宗和道宗(982-1101)这三朝,对佛教的尊崇则是达到了沉醉的程度,特别是道宗耶律洪基,在即位之前就修习梵文,进入所谓“有若生知,殊非性习”的境界。他不但广泛涉猎释教经典,撰写佛教著作,而且大量阅读汉族的儒家经典,以中原朝廷自命,在佛教史上他是公认的佛学大家。
辽道宗时,有一个汉人士大夫给辽道宗讲解《论语》,读到《论语·八佾(义)》里的一段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时,支支吾吾,不敢出声,辽道宗却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说明当时的辽朝统治者,不以夷狄自居,而认为自己与中国无二。道宗本人也有佛学著作问世,其中包括《华严经随品赞》十卷,1068年2月颁行御制《华严经赞》,1072年7月又“以御书《华严经五颂》出示群臣”。高丽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条》卷一著录有道宗《发菩提心戒本》二卷。房山云居寺辽刻石经中有他的《发菩提心戒一本》,故在时人眼中,道宗有“菩萨国王”之称。
皇帝信佛,后宫更加热衷其事,比如巍峨宏伟的应县木塔就是在后宫的推动下建成的。
应县木塔门楣板上的
圣宗、兴宗、道宗三帝皇后作为供养人的画像
在皇室的带动下,辽朝的贵族、官僚,以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不认同和支持佛教,他们的信仰非常虔诚,且较少功利,具有平民化而非世俗化的特点。如《辽史·道宗本纪》所载:太康四年诸路“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一岁而饭僧36万,一天剃度出家和尙3000,这在佛教兴起第二个高潮的唐代也不曾有过。
正因为此,整个辽朝才会从上至下君主臣民一体不惜血本的大兴佛教建筑,以至我们在千年之后看到的都是惊天巨作。诸如我前面提到的应县木塔(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大同华严寺(道宗清宁八年/1062),还有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圣宗统和二年/984)、宝坻广济寺三大殿(圣宗太平五年/1024)、辽宁义县奉国寺(圣宗开泰九年/1020)等等。有寺必有僧,西京大同府所辖的五台山,是辽代华严教学的中心,对辽境各地佛学有很大的影响。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敐极富盛名。还有燕京圆福寺总秘大师觉苑,则是辽代密教学的代表人物。
华严寺
应县木塔
独乐寺
关于辽朝的佛教,世界佛教史认为,唐代高层次的经院佛学在10-12世纪的中原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断裂性,但在北部辽国境内却表现出较强的延续性。辽代的佛学继承了唐代传统,表现出中世的特征:教义繁琐的华严宗、密宗占居主流,精于思辨,高僧学识渊博,佛学著作理论色彩浓厚,具有国际性影响 。公认,当时“东亚佛教文化中心在辽而不在宋。在精神文化领域,辽代契丹王朝最繁荣的是佛学,不光深刻影响了中国金元及明清的佛教,而且也影响了朝鲜、日本及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敎”。着眼于中国的多民族性,辽朝的佛教复兴,实际是唐代佛教高潮消退之后,在中国北方兴起的又一个高潮,长达二百余年,或可称佛教东传中国的第三次高潮。
有两个特别的要点需要着重说明。第一是辽契丹藏的雕造和出版。第二是沙门道㰮对于中国后期佛教的理论供献。
契丹藏,也称辽藏。契丹藏大约是从辽第七帝兴宗(1032~1054)时开始雕造,到第八帝道宗清宁九年(1063)或咸雍八年(1072)前后完成。它是在宋《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赞》(耶律洪基)、《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全藏共579帙,历时30余年刻成。非常有意思的是,这部佛学重典的刊刻地点是幽州燕京(今北京市,当时为辽之南京),而经藏的皇家收藏地却在大同。据我国著名佛学家吕澄先生(《契丹大藏经略考》)考证:"薄伽教藏兴筑于重熙七年(1038)。其时全藏刊版当已告一段落。下迨道宗,兼弘五教,于全藏中补入遗编新著甚多。其有年代可考者,如一行撰《大日经义释》十四卷于清宁五年(1059)入藏,《释摩诃衍论》十卷于清宁八年(1062)入藏,非浊撰《往生集》二十卷于清宁九年(1063)入藏等,皆是。"这个考证说明,薄伽教藏殿以及其中的"天宫楼阁"经柜,就是辽兴宗专为庋存这部大藏经而敕建的。而且到了道宗(辽第九帝)时是一边刊刻一边收藏,直到清宁或咸雍年间完成止。
契丹藏的雕印,特别是该藏收入大量的华严经论和密教经论,对于其后金元明清中国北方、特别是幽云一线,佛教宗派的发展,包括寺观建设、经像流通以及佛事活动影响甚大。
1974年在山西应县辽代佛宫寺释迦塔内释迦塑像中,发现有辽代《藏经》十二卷,计《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本)卷四十七,《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本)卷二十四、二十六、五十,《妙法莲花经》卷二,《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十三,《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中阿含经》卷三十六,《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十三,《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一切佛菩萨名集》卷六,每卷俱有千字文编号,全部为卷轴装,圆木轴,竹制签,缥带丝制。大字楷书,字体端正,版式疏朗,硬黄纸印,纸质光洁坚韧。每卷经名、译者、千字文编号,与房山云居寺辽代石刻《契丹藏》相符合,足证此即辽刻《契丹藏》。
沙门道敐
沙门道敐,辽西京大同人,俗姓杜,字法幢。生于辽道宗淸宁二年(1056年,即是应县木塔建成的那一年),卒年不祥。长期驻锡五台山金河寺。道敐龆龀之年则遍习儒家和佛家的经论,天资聪慧,加之饱览群书、采异搜奇,出家后依教奉行,如法修持,成为一代佛学大家,时称“显密圆通大师”。用其弟子性嘉的话就是“博学则侔罗什之多闻,持明(密法)则具佛图之灵异,禅心镜净神游华藏之间,戒体冰清行出尘劳之外。加以霜松洁操水月虚襟,曲己利人轻身为法,恒思至理匿在筌蹄。”意思说,道敐大师在显教的闻思成就堪比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鸠摩罗什法师,而密法的成就,则如同晋代的高僧佛图澄大师。
五台山金河寺,非指山西佛教圣地五台山而是指河北蔚县的小五台山,是辽朝华严教学的中心,辽圣宗、道宗都曾亲临该寺设斋供养高僧,其地位相当于北魏之云冈石窟寺,具有国际性影响。
道敐就是在这里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佛学著作《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整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从四个方面来阐明汉传显密圆通准提法的架构。具体为显教心要,密教心要,显密双辩,庆遇述怀。书后附录有《供佛利生仪》,是为上供下施之密修法。道敐大师在自述中说:“爰自摩腾入汉,三藏渐布于支那,无畏来唐,五密盛兴于华夏,九流共仰七众同遵。法无是非之言,人析修证之路,暨经年远误见弥多,或习显教,轻诬密部之宗;或专密言,昧黩显教之趣;或攻名相,鲜知入道之门;或学字声,罕识持明之轨。遂使甚深观行,变作名言;秘密神宗,翻成音韵。今不揆琐才,双依显密二宗,略宗成佛心要,庶望将来悉得圆通”。很显然,道敐的学术动机是要弥合自唐代以来汉传显密二宗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互抵矛盾,从而推出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来。这就是以华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思想为理论框架,通入唐善无畏尊者之“众生本有菩提心”、“千法万法无非如实知自心”密教胎藏界之修法,从而实现显密圆通。这即是他的所谓“凖提法”。
必须承认,道敐大师的理论建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他成为辽代以后中国佛教最为重要的理论奠基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元代入《碛砂藏》,明代入《南藏》、《北藏》,清代入《龙藏》。明清之际准提法渐渐流入禅宗法脉,为云谷大师、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元来大师、等积极倡导,修凖提法门者遍天下。凖提法门亦为藏传佛教觉囊派多罗那他大师接纳,甚至直接影响了远传日本之东密,直到现在尤为南怀瑾居士所弘扬,而蔚为当今佛学风潮。毫不夸张的讲,金河寺沙门道敐所确立的佛学体系是佛教东传中国后期最为瑰丽的霞光。她不是朝霞,或许也不是晚霞。
沙门道㰮开创的显密圓通准提法门,成了明清两代显密各派佛子最为热门的修行方法。尤其“密殿修禅”成为禅宗之好,此类寺庙十分广布,这又明显的影响到了寺观建设,及佛教艺术品的制作和交流。著名的的北京法海禅寺、大同善化寺、大同云林寺,包括本论的华严寺都深受其影响,将为后论。
作者简介:
李尔山,1948年生,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曾任大同日报社总编辑、社长。长于文史,精于绘画。在文史方面有《缘槐小筑论稿》《缘槐小筑文稿》《缘槐小筑诗稿》《威严的彼岸》(五集)《天津名人旧居20所》等著述。绘画方面侧重于人物画,有《中国古代名将谱》《文曲百星图》《智慧星座35》《中国古代政治家肖像100》《近代中国大师100位》等,并以“黑宣金彩”画独树一帜,广受同行关注和藏家青睐。近年所创诗作《彦波来兮归去辞》《云冈歌行》;画作《大窟与高僧》《达摩八态图》《牡丹十二名品》《戊戌年》《超度》等,风行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