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见素抱朴,解读道德经何为
道德经见素抱朴,解读道德经何为"圣"和"知"不都是褒义词吗?为什么要绝弃呢?上文是什么意思呢?原文: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段话是老子关于治国的言论。有不少朋友不理解老子,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不然。老子如果消极避世,就不会谈治国,谈教化民众了。一个要避世的人,还管那些劳什子做什么呢?对吧。
所谓"见素抱朴",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抓住本质!
这是最"素朴"的解释,以前無月也在别的文章中说过,老子和别的圣人思想家们,他们归根结底都是在研究这个世界的本质,明白了本质,人就能无往而不胜。
这只是总结得来的话,圣人要教化万民,就会对简单的道理进行解释,将道理摊开来说。
所以,我们接下来回到"见素抱朴"这句话的原文,来进行一番探讨。
原文: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段话是老子关于治国的言论。有不少朋友不理解老子,说老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不然。老子如果消极避世,就不会谈治国,谈教化民众了。一个要避世的人,还管那些劳什子做什么呢?对吧。
上文是什么意思呢?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圣"和"知"不都是褒义词吗?为什么要绝弃呢?
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就是不要去推崇所谓的"贤能",这样人民就不会去追求功名利禄。
此处的意思亦是相近:杜绝所谓的"圣贤",抛弃所谓的"聪明",于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就能多出百倍。
"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杜绝所谓的"仁爱",抛弃所谓的"礼义",没有这些所谓的"说教",人民会更懂得孝顺慈爱。
要注意,此处的"复",不是恢复的意思,而是有更加,增多的意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说的是不要去重视、推崇那些难得的奇珍异宝,人民便不会去做盗贼了。
这里的意思依然相近:断绝和放弃对奇技异巧,珍稀财宝的追求,世上便没有了盗贼。
"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所谓的"圣知"、"仁义"、"巧利"这三样,都是人为的装饰(即是虚伪),不可以用来教化民众,因此要让他们的思想有所归属。
其实这句话非常的关键,堪称是整段话的点睛之处,一语道破,世上所谓的"圣贤智士"、"仁义之士""稀世珍宝",都是虚无伪饰,却误导了民众,将人民引上了歧路。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扰患了。
综合全文来看,老子就是告诉人们放弃那些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虚伪想法,要看到事物的原始状态,保持朴素天性,人也能少却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快乐。
有空多读读《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的思想真的很玄妙。老子不会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不会说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更不会说怎样的人是有功,怎样的人是有罪。老子只和读者探讨何为"道",探讨世界的本质,琢磨人的天性,这就是老子主张的"行不言之教"。
老子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看事物贯彻本质,好比他留下的《道德经》,寥寥千字,却道尽人间本质。
他不去说教,不会将自己的理念强行灌输给他人。他的思想看似朴素无华,但其实却最为珍贵,最为玄妙。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