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道德经第十九章
道德经第十九章,道德经第十九章人们追捧并迷信权威,这就给一些人投机取巧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把自己包装成权威的专家,然后蛊惑人们买下虚假的产品。历史中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这就是因为统治者过于推崇孝廉的作用,所以让一些官宦世家有机可乘,他们弄虚作假而埋没了真正的人才,就算是后来的科举制度也有不少人徇私舞弊,所以道德经说不要去推崇“圣智”、“仁义”。如果统治者推崇机巧的手段和物品的盈利,那么就会有人盗窃物品来获得盈利,所以抛弃机巧的方法和物品的盈利,让天下没有利益可获,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的出现。总之,只有减少纷繁复杂的欲望,不学机巧的虚假手段,保持内心的纯朴和思想的本真,才能没有外界的忧虑。董仲舒之所以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是因为过多的智慧典籍容易使民众受到迷惑,也容易使国家的思想不能统一,所以独尊儒术在当时可以统一纷繁的思想。虽然儒家思想得到后世统治者的亲睐,但也在千年的推崇中变了形式,成为了固化思想的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个人释义穷尽圣明的智慧,不如将它抛弃,这样民众才能获得百倍的利益;看重仁义的施行,不如将它舍去,这样民众才能重新恢复孝慈的自然之心;穷尽虚伪的智巧和物品的盈利,不如将它丢弃,这样才不会有盗贼的出现。上述三种情况用文字来阐释是不够的,所以要让它有附属的境界。显现自我的本真,维守内心的纯朴,减少自己过多的欲望,不学“圣智”、“仁义”、“巧利”的虚文,就不会有忧虑。
个人理解
如果统治者推崇圣明的智慧,那么臣子就会弄虚作假,也会在智慧的比拼中滑向狡诈的欺瞒,这对民众是有害的,所以只有丢弃这种智慧的追求,才能让臣子不再竞争这种智慧,从而让民众不受这种智慧的伤害而获得百倍的好处。
如果统治者标榜仁义的作用,那么臣子就会用假仁假义来为自己谋得利益,而那些有仁义的人就会被埋没,所以只有抛弃仁义的追求,才能让臣子不再用虚假的表象来迷惑民众,这样民众才能回到孝慈的本性。
如果统治者推崇机巧的手段和物品的盈利,那么就会有人盗窃物品来获得盈利,所以抛弃机巧的方法和物品的盈利,让天下没有利益可获,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的出现。
总之,只有减少纷繁复杂的欲望,不学机巧的虚假手段,保持内心的纯朴和思想的本真,才能没有外界的忧虑。
现实联系
董仲舒之所以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是因为过多的智慧典籍容易使民众受到迷惑,也容易使国家的思想不能统一,所以独尊儒术在当时可以统一纷繁的思想。虽然儒家思想得到后世统治者的亲睐,但也在千年的推崇中变了形式,成为了固化思想的统治工具。
历史中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这就是因为统治者过于推崇孝廉的作用,所以让一些官宦世家有机可乘,他们弄虚作假而埋没了真正的人才,就算是后来的科举制度也有不少人徇私舞弊,所以道德经说不要去推崇“圣智”、“仁义”。
人们追捧并迷信权威,这就给一些人投机取巧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把自己包装成权威的专家,然后蛊惑人们买下虚假的产品。
盗贼的出现是为了谋取利益,如果世上的物品没有利益可以获得,也没有投机取巧的方法,那么自然不会有盗贼。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争执和抢夺,是因为内心无法平静,欲望发生了冲突,外物迷惑了本真。
结语
圣智乱智,仁义迷思,巧利有贼,此三者学而有忧,故绝弃而归素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