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题材剧,带你看懂犯罪心理剧
犯罪心理学题材剧,带你看懂犯罪心理剧《心灵猎人》、《十二宫》更像是心理犯罪剧的前传,不着重笔墨于怎么破案,而是探求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事件的根源、成因,以及事情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这样的结局,探寻总结的是犯罪心理学。而工作于长期与政府合作的报刊漫画家则在各种线索中寻找蛛丝马迹,看似有了结局,但直至影片的最后“凶手是他吗?”也没有确切的答案。豆瓣评分高达9.0的《心灵猎人》让大导演大卫·芬奇自《纸牌屋》后重回观众的视线,虽然仅执导了第一季10集中奠定基调的头两集和将剧情推向高潮的最后两集,也足以让影迷感慨这部剧很“大卫·芬奇”。也有人说《心灵猎人》就是剧版的《十二宫》。数十年警方都无法抓到的连环杀手,似乎把所有人都玩弄于鼓掌之中,时不时出来杀个人,留下些线索挑衅警方。
《心理罪》、《法医秦明》、《无心法师》等国产心理犯罪剧的劲头儿还没散尽,《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河神》等高收视高评价的心理犯罪良心剧便乘胜追击。
2017年似乎是各种犯罪悬疑类影视剧的高产年,不仅是国内,也出现了美剧《心灵猎人》、《犯罪心理》这样的高分心理犯罪剧集。
2017年心理犯罪剧你真的看懂了吗?
只要5分钟,五个关键点,小编带你看懂心理犯罪剧。
豆瓣评分高达9.0的《心灵猎人》让大导演大卫·芬奇自《纸牌屋》后重回观众的视线,虽然仅执导了第一季10集中奠定基调的头两集和将剧情推向高潮的最后两集,也足以让影迷感慨这部剧很“大卫·芬奇”。
也有人说《心灵猎人》就是剧版的《十二宫》。
数十年警方都无法抓到的连环杀手,似乎把所有人都玩弄于鼓掌之中,时不时出来杀个人,留下些线索挑衅警方。
而工作于长期与政府合作的报刊漫画家则在各种线索中寻找蛛丝马迹,看似有了结局,但直至影片的最后“凶手是他吗?”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心灵猎人》、《十二宫》更像是心理犯罪剧的前传,不着重笔墨于怎么破案,而是探求之所以会发生这些事件的根源、成因,以及事情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这样的结局,探寻总结的是犯罪心理学。
而国产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则是在寻找真相中一步步揭开何之为何的过程,探索更多是事件的答案,是犯罪心理学的应用。
一 :电 | 影 | 质 | 感 | 的 | 制 | 作
为了增强影片的质感和真实性,这些高分剧集都讲究画面的美感,力求为观众营造一个电影质感的感官体验。
精心设计的构图、布光、美术、演员走位,贴近生活的真实场景营造,《心灵猎人》更是根据剧情需要营造出了上世纪的影像画面风格,以及演技派演员全情投入呈现出的的教科书般的表演。
《心灵猎人》里的乔纳森·格罗夫把主角日益递增的自大和最后一集被长期作为实验对象的罪犯艾德·坎伯给的冲击震撼到腿软的那种真实状态;
《无证之罪》里的秦昊的雅痞表演风格;
《白夜追凶》里潘粤明一人分饰两角,还可以完美呈现出四种不同风格特点的精湛表演。
二:真 | 实 | 案 | 件 | 改 | 编
几乎所有的心理犯罪剧都会缀以“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字样,《心灵猎人》就是根据1996年前FBI探员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破案揭秘》改编,美剧《汉尼拔》、《犯罪心理》也参考书中许多案例。
《白夜追凶》中的八个原创罪案故事也均取材于真实案件,而《无证之罪》里的案件原型则是东三省一度造成恐慌的“哈尔滨雪人杀人案”。
三:双 | 人 | 探 | 案 | 模 | 式
这里的“双探”不拘于两个人,由于剧情的需要,有时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心灵猎人》中,警探霍尔登和搭档比尔警探,比尔警探更是帮霍尔登扛了不少雷,一点点为霍尔登铺平进行犯罪心理研究的道路,而从第三集加入的相关行为研究的女博士更是在霍尔登摸索犯罪心理的道路上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和指引。
《白夜追凶》里的关宏峰、关宏宇和周巡也是相辅相承地配合工作,关氏兄弟为警队提供破案分析,脑力支持,周巡则在警队提供办案环境和办案条件。
《无证之罪》中秦昊饰演的严良本身是被下派到派出所里的片警,一身痞气,办案无章可循,却受赵局长中用,被调到刑警队配合队长林奇侦破重大案件。
这些主角实际上是多是游走在内部编制线边缘的身份设定,藐视所谓意义上的组织要求规定,他们的角色发展、成长也是要冲破所谓规矩、界线的设定。
霍尔登不顾语言准则、探访规定,用自己的采访方式探索罪犯的犯罪心理;关氏兄弟动用一切合法不合法关系、手段寻找杀人陷害的真凶;严良漠视“无罪推定”搞出一套“有罪推定”寻找可以定罪的证据,这些主人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抗对抗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阻力。
四: 亦 | 敌 | 亦 | 友 | 的 | 对 | 抗 | 力 | 量
再也不是一味地宣扬正义如何强大,警察如何百折不挠,邪恶势力如何面目可憎。
找出罪犯是谁似乎已经不是最最重要的目的,如何证明并且找到有力的证据佐证出犯罪事实才是主角们全力以赴的事。
《心灵猎人》中霍尔登通过对超淡定杀人猥尸罪犯艾德·坎伯及其他行为恶劣犯有重罪的杀人犯的采访,了解总结出心理扭曲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什么会触动杀机?
这些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如此生活驱使下,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而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坎伯之于霍尔登的力量对比,不但是从外形上,而是坎伯一出场就展现的强大的控制欲以及高于一切的分析及自我剖析能力,直至第一季最后一集霍尔登探望自杀未遂的坎伯,在坎伯面前体现出来的内心的脆弱都让“英雄”并不高高在上。
与女友分手,搭档的远离,罪犯似乎让主角看清了自己。这像极了《汉尼拨》中的威尔和汉尼拔,到最后威尔几乎要分不出是自己在走向犯罪,还是罪犯原本就是自己。
《白夜追凶》里韩彬的角色以及那个似乎躲在暗处却能洞悉所有事件发展的幕后大Boss的存在,明知是不符合法律要求、道德界线的,却仍然互相配合、协助。
《无证之罪》中骆闻的设置,曾是法医对警力内部办案操作熟悉到一塌糊涂,却杀人犯案只留下他想让警察看到的线索,这无疑是警察队伍的挑衅及蔑视。
可这些剧中所谓的大Boss真的就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吗?似乎都在把这种全知视角的对抗力量,善恶拉扯,找依据让他们的行为合理化,有因可循。
五:主 | 角 | 近 | 乎 | 病 | 态 | 的 | 偏 | 执
主角都会近乎病态的偏执,去找寻、靠近自己所谓的正确的道路,这个过程中的手段、方法不见得要高明符合法理、符合规矩,必要的时候会采取“流氓”式的操作。
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等级的大Boss提供帮助或者设置障碍,还有可能失去爱人、朋友、战友把解谜者搞崩溃,让主角的“偏执”似有若无地带着他向“黑化”逼近,在无限接近真相时让主角再次陷入重重迷雾之中。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这些心理犯罪片似乎都在寻求共鸣,给观众营造一种心理压迫式的刺激感,合乎逻辑的心理分析,代入式的氛围营造,紧张的同时又让人思考。
人是生而邪恶吗?犯罪究竟是原始反应还是有意识亦或是无意识行为?犯罪模式的研究应用有迹可循吗?
这是一场最危险的游戏,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
没有比批评作恶的人更简单的事,也没有比理解他们更难的事。
而了解恶魔,是为了更好的避免成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