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第204章 山石——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这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从徐州到洛阳的途中,留宿洛阳北面的惠林寺时,写下的一篇游记诗。该诗按照行程顺序,写了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时的见闻和感受。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八句。主要写诗人安寝之前的见闻和感受。“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写去寺庙的路上情景,行路艰难,沿路山石险峻,山路狭窄,这都随着诗人的前进而不断转换的景象。“黄昏到寺蝙蝠飞”,写诗人“黄昏到寺”时看到的情景。“黄昏”是一个抽象的名词,需要其他景象来反映这个时间名词,诗人于是巧妙地选择“蝙蝠”,蝙蝠本来就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蝙蝠飞就让我们联想到暮色朦胧的黄昏景象。天色已经是黄昏,就要先找僧人安排食宿,于是,诗人便“升堂”。诗人游兴正浓,顺势就坐在台阶上欣赏寺中风景,刚刚下过雨,只见雨后“芭蕉叶大支子肥”,因为上边写到“新雨足”,所以,用“大”和“肥”形容芭蕉叶和栀子花就非常形象鲜明。那鲜绿的大叶子,肥美的栀子花,格外抢眼,让人赏心悦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蕉叶和栀子花笼罩在夜色中,看不清楚了。这时,僧人便热情和他攀谈,寺僧夸赞寺中的“佛画好”,并拿来火把,带客人去看,壁上的画依稀可见。这时,床铺收拾好了,席子擦得很干净,斋饭也已经摆上,形象地表现寺僧的殷勤周到,可见,主客感情融洽。“疏粝亦足饱我饥”,这大概是主人对僧人的话,既表明诗人走了一天,很饿,也暗露自己闲散不拘束的性格。
第二部分(“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夜宿情景。夜深了,诗人静静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甚至于连虫鸣的声音都没有,“绝”字突出了这种安静的氛围。我们不禁联想到,大概在深夜之前,百虫鸣声不断吧。在宁静的夜里,各种鸣声交织在一起,自当别有情趣。夜深,虫鸣声没有了,而“清月出岭光入扉”的画面接踵而至,于是,诗人又赏起月来,月色清明,静静照着,恬静优美。写夜宿虽然只用了两句话,但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吹衣”),写天明离寺后的情景。天明离开时,“无道路”,表明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诗人行走时说“出入高下穷烟霏”。诗人行走时,四周都是厚厚的“烟霏”,便摸索着前进,一会儿出现在高处,一会儿隐没于低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若隐若现。此情此景,趣味盎然,充满诗情画意。朝阳逐渐升起,烟雾渐渐散尽,“山红涧碧纷烂漫”的亮丽景色便闯入诗人的眼帘。接着诗人发现“时见松枥皆十围”,这既丰富了诗人眼前的景色,也暗示诗人在继续前行。诗人穿梭在高大的松栎树丛中,清风拂衣,流水淙淙。接着诗人脱鞋赤脚,涉过山涧,双脚浸润在清凉的涧水中,整个身心都陶醉在这美丽的山景中了。下山的画面一个一个展现给读者,画面不断更换,读者也被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第四部分是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四字,概括了这次出游山寺的整个经历,然后用“自可乐”肯定出游的经历很美。后面的三句,以仕途生活作反衬,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首七言古诗选择画面非常精当,通过描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中的典型景色,使整个行程的画面完整丰富。
第205章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的纪游诗。
全诗一共短短四句,不管是内容还是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深奥、出奇的地方,就像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简单地做了一番记述和描绘。但细细品味,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意境深邃,情趣盎然。
诗的开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间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正是大地春去,百花落尽的时候。但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登临之前,就曾经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惆怅,而失望。因此,当这不曾期待的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该诗使人感到无比的惊异和欢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发展──由一种愁怨不已的哀叹春去之情,突然变为惊异、欣喜,以至喜笑颜开。在首句开头,诗人就着意用了“人间”两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真实世界,突然来到一个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幻境。正是在这一情景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空间无比高远。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想不到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远去,只不过是像一顽皮的小孩子,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指代了春光,把春光写得非常具体可感,清新自然,又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长了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它不仅有脚,你看它简直还有顽皮的一面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生动可感,天真活泼,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眷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颗童心,哪能这么风趣灵动?这首小诗值得称赞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启人神思,惹人怜爱,真是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明珠。
第206章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去长安的途中,经过潼关,他看到那里的山川壮美,景色秀丽,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律。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诗人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点出了时间、地点及事件。秋日行旅图是这样的:秋日的红叶在傍晚显得萧瑟苍凉,诗人坐在长亭上独自饮酒。“萧萧”两字,透露出诗人丝丝凄凉的情绪。后一句用笔干净利落,叙述了诗人独饮的寂寞之感。
但诗人没有就此消沉。接下来的“残云”四句,宕开一笔,用雄健的笔力,勾勒了潼关周围苍茫雄浑的景色。诗人放眼远望,南面的华山上,“残云”归岫;北面,黄河对岸,连绵苍莽的中条山上,“疏雨”乍过。“残云”,表明天气将要转晴。中条山上疏雨乍过,给人一种雨过天晴后的清新感。“归”和“过”两个动词,就使静止的华山和中条山,显出了灵活的气息。
诗人将目光从远处收回来,只见近处:“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苍青的树色,随关城一直延伸到远方。关外的黄河从北面奔腾而来,在潼关外转向三门峡,波涛汹涌的江河水咆哮着涌入渤海。“遥”字,表现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细听的神态。这段描写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写再有一天行程,诗人就到达长安了。按常理,第一次去长安的诗人心情应该很激动,也很期待,此时,他正应该想着到长安后的安排。但是却没有,他还在梦想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就含蓄地表露自己并非为追求功名利禄而来。最后写得委婉得体,自然流畅,而又出人意料,构思新颖,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