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乱花”、“浅草”一联,看似一般,其实它和“白沙堤”存在着紧密的春天来了,西湖周围哪儿都是绿草遍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如织,来往频繁。唐朝时候,西湖堤上骑马游春的风俗盛行。诗中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的景色。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结,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空间轮回转换,不着一丝痕迹。结构的巧妙、条理包含在浑成的笔意之中,如果不细心体味,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或四年(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就是西湖。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就是真的看到了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倩影,更加真切地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精妙。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许多以湖光山色为主题的诗作。这首诗注重把握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涂上春天色彩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第188章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或四年(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就是西湖。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就是真的看到了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倩影,更加真切地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精妙。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许多以湖光山色为主题的诗作。这首诗注重把握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涂上春天色彩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美不胜收。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湖上风光,视野非常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则着重写“湖东”景色,最后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指明地理环境,然后展开写景;后面是先写景色,后介绍环境。

全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结,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空间轮回转换,不着一丝痕迹。结构的巧妙、条理包含在浑成的笔意之中,如果不细心体味,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看似一般,其实它和“白沙堤”存在着紧密的春天来了,西湖周围哪儿都是绿草遍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如织,来往频繁。唐朝时候,西湖堤上骑马游春的风俗盛行。诗中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的景色。

这是一首七律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淋漓尽致的细致刻画,而在于情景相融,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视觉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第189章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这首诗就是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诗中以写江南雪景,寄托自己坚忍不拔、抑郁苦闷的情感。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雪,但是诗人在前三句都没有正面描写雪,最后点出雪,却把雪和江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知道江是不存雪的,雪到江中就化成了水,而只有在远处,才会有江中覆雪的错觉,无论是天上地下,到处都被大雪覆盖,一片苍茫,使人产生了一种空蒙、遥远意境,天地间只有老翁独钓这一景,这就使渔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样寒冷寂静的日子里,渔翁却仍然江中专心钓鱼,他清高孤傲、凄凉倔强的形象就很清晰地展现了出来。诗人没有说渔翁是否钓到了鱼,钓了多长时间,而仅仅叙述他垂钓的形象。诗人感觉那孤独垂钓的形象融入了白茫茫的大雪之中,给人无限虚白空寂之感,诗人生发无限遐思,韵味无穷。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1)

第190章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景图。

秋季的萧瑟,常常让人产生伤秋之感,而诗人在诗中歌颂了秋色的美丽,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充满生机和活力。结尾戛然而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第191章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七律诗是诗人在赴任扬州刺史时,路过六朝古都建康。虽然此时唐朝的都城不在建康,但秦淮河两岸,依旧酒旗招展,丝竹声声,一派热闹繁华胜过京城。

整首诗表达委婉,情感悲怆。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2)

第192章 登 乐 游 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为乐游苑,因此地地势开阔,人们便以“原”称之。登上此原,长安城尽览。

古代诗人在登楼望远时,总是引起他们的国恨家仇等各种情绪,如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而李商隐登高也会引起心中无限情怀,不过这次,他登楼不是抒发感慨,而是想排遣自己“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不知道什么原因,傍晚时,诗人心中有些不快,便驱车而来,登上古原。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3)

第193章 春 江 花 月 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

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开篇“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八句,诗人描绘了一幅奇美的春江月夜画面,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升起,好像是和潮水一起涌出来的。月光照耀着江面,随着波浪闪耀到千万里外,什么地方的江水没有在明亮的月光朗照中呢?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花草丰茂的原野,月光洒在满是鲜花的树林中,星星点点,好像是粒粒雪珠在闪烁。月光皎洁,使人感觉不到空中飞霜,看不到江水中小洲上的白沙。其中江潮仿佛和大海连成一片,烘托了江景的宏大气势。月光涌动,一个“生”字赋予了潮水和月亮以生机,使静态的画面活了起来。各种花草在月光点缀下有一种静谧神奇的美。因为月光的普照,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月光的颜色,感觉不到有飞霜、看不到小洲中的白沙,浑然一片,只有皎洁的月光高挂空中了。诗人写月光下的景物时,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非常细腻传神地描绘了这样一个空灵宁静的月夜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难免陶醉其中。细细品味这几句诗,意境美不胜收。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意思是江水、天空成为一色,没有一点细微的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在空中。整个世界都在月光照耀下,成为了银白的天地。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想到了永恒的月亮和人世变迁。于是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奥秘,感怀宇宙永恒,生命短暂。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说明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人生代代无穷无尽,就和永恒的月亮共生于宇宙中了。诗人突破了个人情感窠臼,想到了整个人类绵延不绝,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执著和热爱。诗人不因个人生命短暂而悲伤,从人类的绵延中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紧承上一句,诗人写道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绵延不绝,江月年年岁岁如此。不知道这“江月”在等待着谁,一直在这里徘徊却总是等不到那个人。在月光下,只有长江水永不停息地奔腾向远方。诗文在这里写出了江月徒徒等待,江水无情年年奔流。这为下面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做了一个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概述了春江月夜中思妇和游子分离两地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白云”指代远去他乡的游子,“青枫浦”常常用来指分别的地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里“扁舟子”指代的是行踪不定的游子。这两句和上边两句的意思一样,只不过是用问的形式,“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进一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感。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上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楼上妇人思念离人。诗人没有直接写思妇的愁思,而是又通过“月”这一景物衬托她的怀念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到“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将“月”拟人化,描绘月亮徘徊在空中不离去,它照着梳妆台、房中的帘子、捣衣的砧石,卷不走,拂不去。一个“卷不去”,一个“拂还来”,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思妇被月光牵起的思念之情让她分外烦恼。“徘徊”两字既描绘了月光浮动、游移不定的情景,又将月光拟人,月光可怜思妇在楼上徘徊不肯离去。一词双关,很是精妙。“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此刻,月亮不也同样照着远方的人吗?虽然我们共同看着同一轮月亮,但是彼此不能相知。我真希望随着月光而去照耀着你啊,用月亮寄托我的思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妇仰望长空,想到鸿雁不停地飞翔,也不能飞出月光之外,鱼龙从水中跳跃出来,却也只是在水面上留下圈圈波纹。思妇和离人相隔太远,即使是鱼雁这些传递音讯的动物也无法联系到离人,这更增添了她的愁思。

“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八句写的是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说的是游子昨夜梦见潭水上漂满了落花,看见春天已经过去大半,但是他却还不能回家。“可怜”两字道出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无尽愁绪和感伤。“江水流春去欲尽”到“碣石潇湘无限路”的意思是:江水流动中春天已经过去,时间飞逝,江中落月日复一日地挂在天空,游子青春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江潭落月沉沉,深埋在了海雾中,天空变得黑暗,游子的心也更加凄凉,想到回家的路途那么遥远,游子心中备感孤凄。“沉沉”两字增显了环境的凝重,渲染了游子的孤寂心情,“无限”两字形容游子和家人相隔两地,相距遥远,同时这个词也表现了游子内心无限的思念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游子看着月亮在想,不知道有多少人趁着这月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此刻游子内心千头万绪的思念,绵延不绝,伴着月光星星点点地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诗文融情于景,留给人一个无限遐想。

这是一首宫体诗。整首诗贯穿“月”这个主体,将各种思想和月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月亮的升起、高悬、西斜、隐没是整首诗感情色调起伏的标志。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潮”、“花林”、“白沙”、“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等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情寓景中,景色含情,再加上月光的衬托,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活哲理和趣味的画卷跃然纸上,融情、景、理于一体。整首诗被点染上了静谧、空灵的艺术色彩。同时,该诗的韵律节奏平和、抑扬有致。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韵律圆美而富于变化。每一处由景写人后又由人写到景的转换自然,衔接紧密,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诗虽然写的是相思之愁,但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愁绪的,而在月景这个大环境的衬托下,思念之情也变得淡淡的、静静的了。诗文写得曲折委婉,但不矫揉造作,如水流一样自然流畅,表达的思愁却更加深刻,这绵延不尽的思念即使到诗文最后也没有断绝,余音袅袅。诗人笔下的思念哀而不伤,控制得恰到好处,可见诗人的文墨功力之深。

后人点评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4)

第194章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大约是诗人在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时所作。李白写《行路难》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愁苦和对政治昏暗、仕途不顺的愤怒感情。

诗文的前四句主要写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酒食,盛情款待诗人的宴会上的场景。“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极力描写了朋友不惜金钱,大摆宴席,表明了朋友对诗人的深厚情谊。但是诗人内心愁苦抑郁,无心饮食。“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因为内心抑郁、激荡的心情。诗人拔剑四顾,却看到茫茫然一片,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愁闷、痛苦啊。

接着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到“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苦闷,“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比喻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而诗人当时被赐金放还不就是如遇冰川和雪山一样吗?自己的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政治仕途坎坷不平。但是,诗人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他想到了姜太公和伊尹两人的故事,虽然他们也曾一度处于困境,但是最终还是登上仕途,成就了一番伟业,所以,这让诗人信心倍增。

虽然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给了李白很大的信心,但是当他想到现实的时候,又再次感慨,并茫然一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世事艰难,有多少崎岖之路啊,表现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但是,诗人总是乐观而自信的。最后他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路途坎坷不平,但仍会有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的时候,感情豪迈,慷慨激昂。

这首七言乐府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在宴会上从内心彷徨气馁,到最后重新回到自信的情感挣扎过程。感情激荡起伏,不断变化。在这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中,既显示了当时政治黑暗,诗人因此失落失望,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懑、抑郁和不平,最后突出了诗人自信、倔强和勇敢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唐诗早发白帝城经典50首: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四 姑苏城外寒山寺(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