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散文篇目(小学语文教材篇目要调整)
小学语文教材散文篇目(小学语文教材篇目要调整)可作者还因获得如此“殊荣”、并且“仅仅加了1个字”、“全国有千千万万小娃娃都在读”而感到非常高兴、自豪,“兴奋得要发疯了”,“课本印得红红绿绿漂亮极了”,“能因为这一句而回忆起金色的童年”,并且完全肯定、支持与接受了这种修改意见(还称赞这种修改是“画龙点睛”),在回忆文章中大大感谢了课本的编写组,感谢了国家,感谢了命运。这不是很奇怪吗?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说作者原文“数来数去数不清,家家都是新瓦房”,虽然不是什么非常精彩的文句,却也没有什么严重、明显的问题,不过是平平淡淡介绍了一下眼前的景物而已,即使要说过于美化了家乡(主要是房屋,其实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却也还可以当成是一般意义上的热爱之情嘛!至少算不上太虚假、夸张、肉麻的宣扬和称颂。然而一旦改成“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以后,那这性质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赞美了。甚至因为该句是全文的核心、主题,所以该句一改,实际上就已经
听说最近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要大力调整,撤掉一些相对差一点的文章,补充一些相对好一点的文章。本人建议把小学一年级(上)语文课本中那篇题为《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文章换掉,那篇文章写得实在太差了,内容、文字均乏善可陈,主题还有严重问题,对孩子们会起误导作用的。为什么?请看我曾经写的这篇杂谈。
“小学堂的房子最漂亮”?
——读小学一年级(上)语文课本一篇文章有感
儿子上小学已经有一个多学期了。今天偶尔翻了翻他的课本,确实是触目骇然,“大吃一斤”(本人故意写别字)。是怪自己发现得太晚,还是侥幸自己幸亏发现得这么晚呢?我不得而知。
我主要是读到了小学一年级(上)语文课本中一篇题为《哪座房子最漂亮》的小文章——或者抬举一点说,就算是一首小诗吧。其全文是这样的:“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首先,如此一篇非常平庸的文章,竟然被选上全国统编教材,真让我感慨万千。也许你要说,小学课文嘛,就是要朴素、平实、简易一点。而且,许多名家名篇,就很朴素、平实、简易嘛。这我懂。可是,朴素、平实、简易并不就等于平庸。《诗经》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的“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才是朴素、平实、简易。而这篇《哪座房子最漂亮》,并不能算是朴素、平实、简易,只能算是平庸。
第二,我查了一下作者,名叫杨霞丹,一个很普通的四川妇女作者。却能有如此殊荣,实在让人羡慕其运气极好啊!可是,像这样一篇很平庸的文章,即使获得了如此了不得的殊荣(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是“我这一辈子值了”),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据作者自己后来写回忆文章说,本文在被有关部门收入语文统编教材时,改掉了最后两句,并且在总字数上只加了1个字(原为52个字,改后为53个字)。而实际上,本文前面那几句根本不值得一提,并没有什么特别可说的,倒是这最后两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其原文是“数来数去数不清,家家都是新瓦房”;而修改后就成了“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为什么?我再仔细分析一下。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说作者原文“数来数去数不清,家家都是新瓦房”,虽然不是什么非常精彩的文句,却也没有什么严重、明显的问题,不过是平平淡淡介绍了一下眼前的景物而已,即使要说过于美化了家乡(主要是房屋,其实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却也还可以当成是一般意义上的热爱之情嘛!至少算不上太虚假、夸张、肉麻的宣扬和称颂。然而一旦改成“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以后,那这性质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赞美了。甚至因为该句是全文的核心、主题,所以该句一改,实际上就已经基本篡改了原文。
可作者还因获得如此“殊荣”、并且“仅仅加了1个字”、“全国有千千万万小娃娃都在读”而感到非常高兴、自豪,“兴奋得要发疯了”,“课本印得红红绿绿漂亮极了”,“能因为这一句而回忆起金色的童年”,并且完全肯定、支持与接受了这种修改意见(还称赞这种修改是“画龙点睛”),在回忆文章中大大感谢了课本的编写组,感谢了国家,感谢了命运。这不是很奇怪吗?
说实话,“小学堂的房子”真的是最漂亮吗?我敢打赌,去全国各地统计一下,会有几所“小学堂的房子”是最漂亮的?即使有,也只是极个别,并且绝对不是国家花钱修的,而是用的希望工程的钱;而希望工程的钱,基本上是民间集资,是个人捐款罢了。相反,据我所见到的,大多数“小学堂的房子”是最简陋、最破烂、最陈旧的。真正的漂亮房子,哪里会轮到我们的“小学堂”哟?
再说,你要说“小学堂的房子”最漂亮,可为什么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房屋倒塌最多、受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竟然是学校呢?为什么那么多学生,竟无辜地惨死在“豆腐渣工程”下面呢?作者不就是在四川吗?为什么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