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再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课当老师问是否有人没听懂时,即使没听懂的学生,也有可能会先观察其它同学是否会举手。因为如果没人举手的话,那些学生就会以为只有自己没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但实际上可能许多人都没有听懂,但都不敢举手,因为他们也以为其他人都听懂了。也就是说,事实上每个人行为的依据,并不总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愿,也完全有可能是他人的反应。因为人会本能地从其所处的环境中,寻找支持,避免孤立。所以,一般认为种族隔离制度之所以长时间存在的根源,是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但是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多数无知」的认知错误,至少也是导致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原因之一。第一,你自己是否赞同种族隔离?第二,你认为大多数白人赞同还是反对种族隔离?调查结果发现,在1190个白人当中,实际赞同种族隔离的白人,只占大约18%,但是误认为大多数白人都赞同种族隔离的有大约4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1)

今天咱们谈谈人们如何判断自己究竟是多数还是少数的问题。社会心理学将其称为:「多数无知」和「虚假共识」(Pluralistic Ignorance & False Consensus Effect )

所谓「多数无知」,也可以叫做「人众无知」或者「多元无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对自己的观点究竟是属于多数还是少数的无知”。

比如一个观点或者一个行为,虽然事实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但是每个人都认为别人都相信。这种对何谓“多数人观点”的认知错误,就会导致在一个群体里,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本来是拒绝或者反对的观点或者行为,但是因为人们错误地以为,群体里的大多数人都支持或者赞同这个观点或者行为,所以人们在表面上就继续支持这种观点或者行为。

比如社会心理学家在进行个人心理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时设计了一个社会心理实验,参加实验的是来自全美的1190名白人,主要的问题是两个:

第一,你自己是否赞同种族隔离?

第二,你认为大多数白人赞同还是反对种族隔离?

调查结果发现,在1190个白人当中,实际赞同种族隔离的白人,只占大约18%,但是误认为大多数白人都赞同种族隔离的有大约47%。也就是说,实际上大约82%的白人都不认同种族隔制度,但是大约一半的白人都误认为,大多数白人都赞同种族隔离。

所以,一般认为种族隔离制度之所以长时间存在的根源,是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但是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多数无知」的认知错误,至少也是导致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上课当老师问是否有人没听懂时,即使没听懂的学生,也有可能会先观察其它同学是否会举手。因为如果没人举手的话,那些学生就会以为只有自己没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但实际上可能许多人都没有听懂,但都不敢举手,因为他们也以为其他人都听懂了。也就是说,事实上每个人行为的依据,并不总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愿,也完全有可能是他人的反应。因为人会本能地从其所处的环境中,寻找支持,避免孤立。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2)

课堂上的「多数无知」

所以「多数无知」也就是指人们会错误地认为,其他大多数人会反对自己的观点。但事实上其他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其实是并不一定反对,甚至是同意的。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3)

丹尼尔·卡兹(Daniel Katz)

「多数无知」这个概念是两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兹(Daniel Katz)和弗洛伊德·奥尔波特(Floyd H. Allport)在1931年提出的。1974年德国政治学家诺艾尔·诺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传播学刊》(Jounal of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名字叫《沉默的螺旋:一种大众观点理论》。在这篇论文中诺依曼提出了传播学中的“多数无知”现象,用于解释她的“沉默的螺旋”传播理论。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4)

弗洛伊德·奥尔波特(Floyd H. Allport)

诺依曼认为:人们会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上呈现的观点,并不仅仅是代表媒体的观点,而是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换句话说,假如某个人对某种意见持反对观点,但是如果大众传播媒介对这种意见,持赞成态度的话,这个人就很有可能会错误地以为,他的观点可能是少数观点,而赞成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5)

诺艾尔·诺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而当人们发现多家媒介在表达同一种观点时,人们就会倾向于认为这代表了某种“民意”,这就是所谓宣传的效果。所以传播学上的「多数无知」指的就是对“多数人意见”的错误观察,也就是说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具备评估和判断社会意见环境的能力,但是实际上人自认为的多数意见,往往并不是事实,只是人们错以为的事实。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6)

《沉默的螺旋:一种大众观点理论》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7)

沉默的螺旋:大众传播领域的「多数无知」现象

比如,关于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调查表明,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人认同种族隔离制度。但是如果这一小部分人是有影响力的人,比如是政治人物、明星、演员、运动员等等。假如他们经常公开发表支持种族隔离制度的言论,假如某些大众媒体经常刊登支持种族隔离制度的报道,那么那些平时可能并不关注,也从未认真思考过种族隔离制度合法性的公众,就会误认为大多数人都认同种族隔离。

所以即使是其实反对种族隔离的白人,当他们认为其他的大多数白人都赞同种族隔离时,他们就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就有可能保持沉默,不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赞同种族隔离。这就是传播中「多数无知」造成的后果,就是当人们认为整个群体的看法与自己的不同时,人们会认为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而群体的看法是正确的。

而事实上所谓的民意并不是多数人的意见,而只是被人们认为是多数人的意见。所谓的舆论也不是多数人的观点,而只是被人们误以为是多数人的观点。

同时,因为「多数无知」会使人们错误地认为其他大多数人会反对自己的观点。所以人们不仅会保持沉默,还有可能会出现「两面人」的分裂行为。就是虽然私下反对或者蔑视,但是公开却赞同和支持群体行为。不仅如此,私下的反对者甚至还有可能会公开强制他人也要支持群体行为。因为这些所谓“两面人”,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其实是反对者,所以他们会通过强制他人支持群体行为的方式掩盖他们的反对,为的是向群体中的其他人证明自己,从而赢得其他人对其在群体中所获位置的认同,心理学上将这种行为称为“虚伪强制”(False Enforcement)。

因为「虚伪强制」也在“多数无知”中,其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不仅无法判断究竟哪那种观点是属于多数人的甚至也无法判断人们所持观点的真实性,因为人们表示赞同的不一定是“真赞同”的,人们表示反对的也不一定真“真反对”的。

而与「多数无知」相对的心理现象,就是「虚假共识」(False Consensus Effect)。「虚假共识」就是正好反过来,是指人们会错误地认为,其他大多数人会同意自己的意见,但事实上其他大多数人是反对的。

所谓「虚假共识」就是指,人们会倾向于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投射向他人,错误地以为所有人都以同一种方式思考。人们会倾向于假定别人会有和自己同样的看法,并且在确定的前提下会有相类似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们会倾向于认为,所有人都可以猜测他人的行为,人们也会倾向于高估有同样选择、价值观和判断力的人数,并认为不同回应只是个例和异常,只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简单说,这种把个人的观点误认为是大多数人的观点的错觉,就是「虚假共识」,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某个团体或个人会过高估计公众与他们在观点,信仰或者世界观上的相似度。

「虚假共识」是罗思,格林和豪斯三位心理学家1977首次提出的(Ross Lee. Greene David House Pamela)。1977年前后,三位心理学家设计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实验。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斯坦福试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随机挑选了40名学生,然后询问他们:第一是否愿意在身上挂一块写有忏悔或者懊悔的纸板,英文是“Repent!”在校园里行走30分钟;第二,他们认为学校里会有多少比例的人愿意这么做,有多少比例的人不会愿意这么做。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8)

罗思,格林和豪斯在1977年首次提出「虚假共识」

少数人的观点比多数人正(多数还是少数多数无知)(9)

《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结果在40名学生中,愿意接受和拒绝接受的各占一半。但是愿意接受的学生估计,全校会有63.5%的学生会愿意这么做,而拒绝接受的学生估计,全校只有23.3%的学生愿意这么做。也就是说不管是接受的还是拒绝的学生,都表现出一种相同的倾向:就是认为校园中和自己做出相似选择的人会占比更大。除此之外三位心理学家还设计了一些内容不同但目的相似的实验,实验所得结果大致相同。最后他们汇总描述了这些实验,形成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论文的题目就叫《虚假共识效应:社会认知与归因中的自我偏见》《The false consensus effect: An egocentric bias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虚假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

虚假共识效应简单说就是:

第一,人们会更容易记住与自己相同的观点,而忘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说人会选择性认知。

第二,人们也会更愿意与认同自己观点的人交往。也就是说人不仅会选择性认知,也会选择性接触。

第三,如果认同自己和不认同自己的观点同时出现,人们会更容易重视认同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不认同自己的观点,所以会出现“多数人认同”的假象。

第四,由于人们有可能会倾向于把自己的带有强烈主观意志的判断,误当作是根据事实客观推理出的结果,所以会认定别人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也就是说人们会把自己的主观判断,误当做是逻辑推论的结果,所以会误认为别人会认同自己的观点。

「多数无知」与「虚假共识」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人们认为大多数人都会支持的某种观点或者行为,在事实上可能恰恰是大多数人都不支持或者不喜欢的。而人们认为大多数人都会反对的某种观点或者行为,在事实上可能大多数人也并不反对。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少数时并不一定是少数,因为多数没有表达相同观点的原因,是因为「多数无知」使他们与你一样,也觉得自己是少数。而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多数时也并不一定是多数。因为「虚假共识」会误导人们,把个人的观点,误认为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简而言之,人事实上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究竟是多数,还是少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