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毅则异室,(活着不能在一室),死则同穴(死后同埋一个坑)。谓予不信(我说的话你别不信),有如缴日(就让太阳来作证)!”又如在《王风·大车》中,一对痴情男女发誓说即使今生不能同室,死也要同穴。这句诗是辛弃疾送给另结新欢的女子,以戏谑的口吻说女子离开旧主人,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所谓的“海誓山盟”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哄人鬼话。无论“山盟海誓”是否能够实现,作为爱情约定,早在西周时期,国人就已经将其上升到“生死之约”,以死谈情说爱。诗经《鄘风·柏舟》中曾描写一位少女看上了柏木舟中一位漂亮的小伙子,发誓非他不嫁。说:“之死矢靡它(至死不改心肠)!”“之死矢靡慝(到死不变主张)!”

男女相恋乃是人之常情,不管中国还是外国,都少不了甜言蜜语,向对方发誓爱情的忠诚。

对于这种举动,国人形象地用“山盟海誓”来形容,希望爱情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然而爱情真的能像山和海那样永恒吗?

山盟海誓”原文最初出自南宋·辛弃疾的《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1)

这句诗是辛弃疾送给另结新欢的女子,以戏谑的口吻说女子离开旧主人,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所谓的“海誓山盟”不过是虚无缥缈的哄人鬼话。

无论“山盟海誓”是否能够实现,作为爱情约定,早在西周时期,国人就已经将其上升到“生死之约”,以死谈情说爱。

诗经《鄘风·柏舟》中曾描写一位少女看上了柏木舟中一位漂亮的小伙子,发誓非他不嫁。说:“之死矢靡它(至死不改心肠)!”“之死矢靡慝(到死不变主张)!”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2)

又如在《王风·大车》中,一对痴情男女发誓说即使今生不能同室,死也要同穴。

“毅则异室,(活着不能在一室),死则同穴(死后同埋一个坑)。谓予不信(我说的话你别不信),有如缴日(就让太阳来作证)!”

这是有据可查的有关爱情“山盟海誓”最早誓词。从文中不难看出,古人把爱情看作和生命一样重要的存在,甚至更为重要。

到了汉代,随着文学水准的提高,爱情约定也被推波助澜从“生死共存”进一步上升到新的层次,以“天地为证”。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3)

以汉代乐府诗《上邪》为例: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一位年轻女子以皇天后土发誓,除非山变平地、江水枯竭、冬天起雷、夏日飘雪、天地相合,才敢与恋人绝情。这种爱情是何等激昂大气,何等涕泗滂沱。但也开了一个坏头。

从此以后,但凡提到爱情,不以“天地山河”发誓就显得缺乏诚意。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海誓山盟”的内容。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4)

以敦煌曲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为例,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男主人以六种自然景物发誓,强调爱情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诸位细品,细细品,是不是《上邪》一个腔调。

从宋代之后,“山盟海誓”频繁出现,如金人元好问《遗山集·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又如无名氏《碧桃花》中的“他将山盟海誓言,向罗帏锦帐眠。”等等都充分反映出“山盟海誓”的盛行。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5)

不但老百姓喜欢这一套,就连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搞过“山盟海誓”。

1962年,年仅37岁的李淑贤经人介绍认识了溥仪,并彼此相爱。因为有过两段婚史,为了打消溥仪的顾虑,李淑贤发誓说:“树可枯,石可烂,我的心,绝不变。”

溥仪欣喜如狂,马上接上去:“山有顶,河有源,爱情之花,永不凋残。”最终,李淑贤成为溥仪的第五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几千年文明,其实就是一部“山盟海誓”发展史。然而对爱情是否真的忠诚,靠着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实际行动。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6)

如《孔雀东南飞》,东汉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真诚相爱,焦母却强行拆散了这段美好姻缘。

夫妻两人互相起誓:除了他们俩重新结合,决不另娶另嫁。当两家逼他们另婚时,一个“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塘”,一个“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种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受到人们千百年来的传颂。

然而也有反面典型,如戏曲中的陈世美,没有功名以前和秦香莲海誓山盟,一旦中了状元,招为驸马,就翻脸忘情,不认前妻,干出了残害妻儿这等令人发指的禽兽行径。遭到了历代社会的谴责和唾骂。

溥仪怎么评价大清的?山盟海誓是套路(7)

“山盟海誓”既然是以大海、高山作证,但说到底,所谓的可歌可泣的爱情大多以悲剧收尾,所有的甜言蜜语如果不是以结婚为目的,都不过是耍流氓,一段美丽的谎言罢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