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后来被重用没:海瑞在官场非常强硬
海瑞后来被重用没:海瑞在官场非常强硬尽管,为官时间不算短,但是,他却是没有什么积蓄。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找到一份“工作”——替人撰写文书。其实,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写的文章,客观、公正,不会掺杂任何虚浮的文字。他当官的时候,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到了他退休之后,回到了老家琼山。可以说,在这16年的退休时间中,他的心事依旧放在国事上。以此方法献计献策的还有桂彦良,他写了《太平治要》十二条。武将的做法更加直接,他们直接协助朝廷练兵,用来抵御广东一带的倭寇。这其中,最为“热心”的非海瑞莫属。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仅限于是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上“退而致仕”,书中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还权利于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但是,“退休”一词却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等词句。那么,说到了退休,古代的官员是如何打发他们的退休生活的?
基本分为三类:暂且留任、彻底回归生活、继续操心国家大事。
历代都有不少官员,退休后依旧为朝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明初的舒唐,东南沿海各地招募的水夫两万多名,就被他送到京师。如:刘基,病重还不忘国事,甚至,嘱咐他儿子,将其秘密书写的《天文书》,在他死后进献给皇帝,希望以此可以帮助皇帝治国。
以此方法献计献策的还有桂彦良,他写了《太平治要》十二条。武将的做法更加直接,他们直接协助朝廷练兵,用来抵御广东一带的倭寇。
这其中,最为“热心”的非海瑞莫属。
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当官的时候,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到了他退休之后,回到了老家琼山。可以说,在这16年的退休时间中,他的心事依旧放在国事上。
尽管,为官时间不算短,但是,他却是没有什么积蓄。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找到一份“工作”——替人撰写文书。其实,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写的文章,客观、公正,不会掺杂任何虚浮的文字。
对于真心为百姓办事、又受到百姓好评的官员,他不吝任何溢美之词。如果,是行为不检的官员,他会不留余地批评揭发。通过这种方式,他得以继续表达对朝政的关心。
据记载,当他得知,首辅张居正的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时,为了表达他对科举舞弊行为的坚定打击态度,就给张居正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询私枉法。当然,这封信并没有起到他想要的效果,反倒给自己惹了一身祸。
只要是与国家、与百姓有关的事,海瑞就会“直言不讳”,并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官职”在身。那段时间,琼州曾有过一次全府范围内的“清丈土地活动”。当时的负责人唐敬亭,属于革新派。他推翻了以往的做法,不以“里甲”为单位,而是用“每里百姓的粮籍”清丈土地。
甚至,这次丈量连期限也不固定。海瑞听闻后,仔细分析了这种做法,觉得很不妥,会带来问题。于是,他找到唐敬亭,劝其停止这种做法。后者怎会听“一介白身”的“建议”?执意实施。不过,海瑞不是别人,他认定的事情,就会坚持到底。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这次土地清丈工作还是依照“旧法”了。
很快,他的“退休生活”由于张居正的去世,被“中断”了。和他老师正相反,万历很是器重他的名望,碍于内阁阻止,任命他为南京右都御史。上任那年,他已72岁。他的严峻守法风格,于一些官员而言,等于头顶多了一个“杖刑”,尤为恐惧不安。
这因为此,他屡次被其他官员“诽谤污蔑”,他也多次上疏要求“退休”。“海瑞罢官”的故事,一直为民间所传诵。绝大多数人,无论古今,认为身不在“衙门”,国事就与已无关。要知道,个人之事,亦或家庭之事,看似“远离政治”,其实和国事“休戚相关”。
正所谓,没有安定的大环境,又哪来安逸的小日子?
关心“身边事”的方式有很多种,就如海瑞,用文字“惩恶扬善”,用书信“警示”以权谋私,尽管,张居正如此不喜他,他依旧坚持“正确”,不计较可能招来的“打击报复”。退休于他而言,可能就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虽无公职在身,于“提建议”无任何妨碍。
当然,他以前的官职,或者确切的说,以他的名望,对其或多或少会有所帮助,毕竟,那样的年代,真正的老百姓要见官,难度很大。也许,会有人对这样的做法“嗤鼻”,退休了还不好好“安享晚年”么?当然,“人各有志”。
但是,如果大家都是一副,年龄到了就撂挑子的心态,其实,就会形成一个很坏的风气,认为:国家大事有当官的管着呢,与已何干?在当时,老百姓是没有“议政”的资格,从另一个侧面而言,朝政也就少了“监督者”。而如今,袖手旁观,有时就是“助长”不良的习气。
退休的海瑞,等于就是平民,尚能不顾强权,挺身直言,这难道对我们没有启示么?敢说话的人多了,建议多了,自然就会形成一合力,助推国家越行越快,越走越稳。就如现在流行的“民调”,关心国家,其实,就是给予自己最好的关心。
参考资料:
【《春秋公羊传》、《复志赋序》、《宋史·韩贽传》、《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