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何面对利益冲突:道德经78章权力越大
道德经如何面对利益冲突:道德经78章权力越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润物无声而不求回报,好比是有道的领导者,为人民服务而不求百姓的回报,为大家做事而不标榜自己的功德,只有具备这种德性的领导者,才能够让民众心服口服,才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爱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众所共同厌恶的是什么呢?是污垢,是灾难,是吃苦在前,是享受在后,水的柔弱能够荡涤污垢,消除灾难,水的谦卑能够处下不争,积少成多;只有具备这种德性的领导者,才能够不争而善胜,不召而自来。但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令老子很无奈的就是现实社会中,很多统治者和领导者知道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但却不能真正地实行。记得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当中有一句名言:你能够消灭我,却不能打败我。所以说真正的战胜对方,是能够改变对方,改变对方的立场,改变对方的态度,改变对方的价值观;只有让敌人心服口服,那才是真正的战胜,老子认为,以兵力之强大只能消灭敌人,以德性之深厚才能够战胜敌人。
大家好,我是雅风,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78章;这一章承接第77章中的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并且对应第76章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结论,进一步把圣人之道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予以升华,说明了遵道而行,以德治国才是君王的为政之根本;我们先来看一下第78章的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在整部道德经当中,老子不止一次地赞美过水的德性,水的特点是柔弱无形,水的德性是处下不争,水的境界是最接近于道。所以在道德经当中水的重要地位是仅次于天和地的。
在老子看来,水是典型的无为而无不为,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正是因为水有这些特点和德性,所以在这一章,老子总结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说,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因为它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我记得在讲第8章和第43章的时候,就有网友评论说,不要说上善若水,发洪水的时候不就成灾难了吗?也不要说水柔弱不争,洪灾来了,摧枯拉朽,房倒屋塌,水也是无比强悍的。没错,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强大和柔弱其实就是水的两个方面,有实力的柔弱才称之为柔德,没有实力的柔弱只能称之为软弱。水柔软而无形,可以说是天地间柔弱的代表,所以能够以无有入无间,但水积少成多,善于变换和借助时势,所以说水又是强大的,因此老子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屋檐下,我们可以看到雨能滴水穿石,河流边,我们可以看到水能磨石成卵,这时的水虽然柔弱,但靠的是忍耐和坚持;洪灾中,大水能淹城没村,新科技,水刀能切钢断玉,这时的水,靠着积累和借势,又表现的无比强大,可以说无确定形状的水,能够做到世间其他物质所做不到的事情,确实是无可替代的。但我们要明白一点,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水以柔胜刚,以弱胜强,主要是突出水柔弱的作用,水能攻无不克,靠的是水的强大,然而水能战无不胜,靠的却是水的柔弱,所谓克敌,是消灭敌人,所谓胜敌,是打败敌人。
记得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当中有一句名言:你能够消灭我,却不能打败我。所以说真正的战胜对方,是能够改变对方,改变对方的立场,改变对方的态度,改变对方的价值观;只有让敌人心服口服,那才是真正的战胜,老子认为,以兵力之强大只能消灭敌人,以德性之深厚才能够战胜敌人。所以老子借助水的柔弱能够战胜刚强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为人处世的社会道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所说的柔弱实际上就是不争之德,作为领导者,要先有不争之德,才能有用人之力,其结果才能配天古之极。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润物无声而不求回报,好比是有道的领导者,为人民服务而不求百姓的回报,为大家做事而不标榜自己的功德,只有具备这种德性的领导者,才能够让民众心服口服,才能够得到大家的拥护爱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众所共同厌恶的是什么呢?是污垢,是灾难,是吃苦在前,是享受在后,水的柔弱能够荡涤污垢,消除灾难,水的谦卑能够处下不争,积少成多;只有具备这种德性的领导者,才能够不争而善胜,不召而自来。但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令老子很无奈的就是现实社会中,很多统治者和领导者知道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但却不能真正地实行。
我们之前讲过老子关于知和行的观点是知易行难,闻道容易,修道很难,说道容易,行道很难,明道容易,得道很难。大道柔弱,而很多人却表现坚强,大道谦下,而很多人却逞强好胜,大道不争,而很多人却争名夺利,大道无为,而很多人却肆意妄为。那为什么大道难行呢?其实老子在第53章就给过答案了: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人同时也是动物。所以人身上有人性,也有动物性。人性喜欢平坦大道,而动物性却喜欢斜径小道;人性乐于无私奉献,而动物性却习惯自私自利,人性目光长远,着眼未来,而动物性却目光短浅,只看当下。我们讲过,修道的过程就是克服人性弱点的过程,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战胜自己的缺点,因此老子才说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身处春秋时期动乱纷争的年代,所见所闻,都是逞强好胜,争权夺利,因此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具备水一样的德性,既能够明道,又能够行道,只有让行道得道的人做君主,社会才能够结束动乱纷争,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所以老子借助圣人之口来教育统治者。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社稷一词很多地方都提到过,朋友们也都知道社指的是土地之神,稷指的是五谷之神,这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所以古代君主祭祀时都要祭祀社稷之神,因此后来社稷一词就被用来借指国家。垢,是指污垢,这里指屈辱,不祥,指的是灾难和祸患;老子认为一个君王要成为合格的社稷之主,天下之王,不能只是高高在上的享受权位所带来的荣耀,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以满足个人的欲望,反而是要充分的关注民生,既能够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能够像水一样涤清污垢谦虚处下。既要愿意承担全国的屈辱,又能够勇于承担天下的灾殃,要处众人之所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错误要勇于改正,有灾难能挺身而出。
只有这样不断修炼自己的德性,既勇于承担责任,又乐于为民众服务的君王,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社稷之主,天下之王。老子最后说正言若反,意思是真理有时候好像是违反常理,正言有时候好似反话。是啊,虽然很多人知道滴水穿石,以柔克刚的道理,但却很少有人明白,这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人们所说的话和世间的万物一样,都是一种现象,而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真理,由于事物总是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人们看到的现象往往是呈现真理的反面。
就拿人们都很喜欢的利益来说,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时候往往相互矛盾,自己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有时候往往是相互冲突,然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归根结底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也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合格的统治者和领导者,既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更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大众利益,老子常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道理,领导者不为个人私利而为反而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领导者付出不求回报反而能够得到更大更长久的回报,领导者不以功劳自居反而能够得到后人永久地铭记。所以老子说正言若反,也是要统治者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我们最后再看一遍译文: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因为它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能够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天下的祸殃,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真理好像是违反常理,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好,第78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再有三章,我们就把整部道德经解读完毕了,非常感谢朋友们长久以来的关注和支持,大家可以把自己长期学习道德经的感悟在评论区多多留言,把自己学习道德经之后的改变和大家分享一下,雅风能够坚持逐逐句逐章的解读道德经,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靠标题和浅显的道理来吸引流量,和大家长久以来的评论支持和点赞鼓励是分不开的,弘扬传统文化,感悟人生智慧,雅风在这里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