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艺术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艺术赋能乡村也能变
怎样将艺术文化融入乡村建设,艺术赋能乡村也能变好风景带来好前景。“村子现在这么美,我们打心里开心。游客也越来越多,大家不用出门打工就有活干。”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张文良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关中忙罢艺术节现场。(资料图)7月20日,漫步在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白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随处可见独具创意的特色墙画和别出心裁的人文景观,可谓一步一景。镶嵌在绿水青山中的蔡家坡村,走出了一条艺术之路。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美如画。蔡家坡村的“文艺范”远不止看到的这些。“忙罢艺术节为我们打造了响亮的文化品牌,以艺术为核心,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说,创办于2018年的关中忙罢艺术节,通过展演艺术、民间艺术、大地艺术的综合呈现,将麦田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用艺术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在动力,也让蔡家坡村的艺术气息倍增。
来源:【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
近年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层出不穷。当艺术成为乡村振兴的春雷,唤醒乡村活力,千村万户会结出怎样的共富果实?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在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师生团队的改造下实现美丽蝶变,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在我省,还有很多像蔡家坡村这样的村庄通过艺术展现“高颜值”,焕发新生机。当艺术介入乡村,使得乡村在田园风光之外,又增添了一种新鲜的时尚魅力。
1 艺术介入 唤醒乡村活力
7月20日,漫步在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白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随处可见独具创意的特色墙画和别出心裁的人文景观,可谓一步一景。镶嵌在绿水青山中的蔡家坡村,走出了一条艺术之路。
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美如画。
蔡家坡村的“文艺范”远不止看到的这些。“忙罢艺术节为我们打造了响亮的文化品牌,以艺术为核心,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秦卫东说,创办于2018年的关中忙罢艺术节,通过展演艺术、民间艺术、大地艺术的综合呈现,将麦田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用艺术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在动力,也让蔡家坡村的艺术气息倍增。
关中忙罢艺术节现场。(资料图)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村子现在这么美,我们打心里开心。游客也越来越多,大家不用出门打工就有活干。”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张文良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十几年前,张文良一直在外打工,给别人当厨师,后来回到村里自己开了一家农家乐,当上了老板。近几年,随着村子知名度提升,游客络绎不绝,再加上张文良的好厨艺,他的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周末每天可接待200余人。
如今的蔡家坡村,山水之美与艺术和谐共生,美丽清新又文艺,艺术也不再是抽象概念。风景是艺术,麦田是艺术,泥土是艺术,传统习俗也是艺术。“啥是艺术?”用蔡家坡村村民的话来说:“割麦就是艺术。”
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蔡家坡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塑造了生态宜居的乡村旅游环境,吸纳返乡青年创业就业,实现农民人均年收入高速增长,村庄从传统农业向乡村旅游产业转变,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目前,蔡家坡村从事旅游就业的人超过200人,全村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400万元,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成效显著。”秦卫东说。
2 艺术改造 重塑乡村魅力
7月22日下午,佳县峪口便民服务中心峪口村村民魏军吃过饭后,心想着美术馆前面的草坪该修剪了,于是他连忙找了一顶草帽戴上,便匆匆向峪口艺术小镇走去。
魏军曾是一名货车司机,峪口艺术小镇改造完成后,他就成了一名艺术品铸造工人,平时也负责美术馆的水电维修、草坪修剪等工作。“在这么文艺的环境中工作,感觉人都变洋气了。”魏军打趣道。
峪口艺术小镇坐落于佳县城南古老的村落峪口村,为了重焕峪口造纸厂活力,北京刘若望艺术工作室对造纸厂及周边景观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将其改造成了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集自然景观与艺术景观为一体的国际化艺术小镇。
窑洞改造的玻璃展厅高端大气,一幅幅画作、一件件艺术品让人唏嘘不已。美术馆外,以泥土、石材等当地材料制作而成的雕塑完美地融入周围环境,令人耳目一新。
峪口艺术小镇美术馆。
“没想到窑洞还能变成美术馆,这里面挂满了各种画,还有好多雕塑,以前见都没见过。虽然看不懂,但就是觉得好看。”魏军回忆起第一次参观美术馆的情景,觉得很新奇,平时不爱拍照的他那天却拍了很多照片。
谁能想到,千年造纸厂濒临荒废,艺术的到来,为这里带来了改变。结合了陕北窑洞建筑和现代艺术气息的艺术馆,让这座黄河岸边的古村落又一次焕发了生机。
如今,这座迸发着现代化艺术感染力的国际化艺术小镇,依托陕北特色文化与现代时尚艺术的结合,成为佳县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给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目前小镇建设流转村内25户脱贫户土地50亩,每户每年租金600元。流转村集体110亩土地建设旅游扶贫农场,更好地带动农民增收。”峪口艺术小镇负责人李宣说,小镇建设完成后,累计可带动300名群众就业务工,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特别是铸造厂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年人均工资4万元左右,吸纳80名群众从事管理、保洁等旅游服务,预计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3 村民参与 激发乡村潜力
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不胜枚举,除了对乡村原貌进行艺术改造,还有以艺术创意带动传统手工艺发展等诸多方式。在大荔,面花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王丹正在制作面花。
在大荔县,很多人凭借面花这项传统技艺一步步迈向幸福生活,羌白镇阿寿村的王丹就是其中一员。“我奶奶是面花制作传承人,一块面团在她的手中转眼间就变成了虬龙、祥云、鸟,逼真得很。”王丹的奶奶是大荔面花传承人聂秀芳,一位颇有名气的面花制作大师。
王丹自幼在奶奶的影响下,喜欢上了面花这门手艺。7月22日,王丹正忙着制作一对虎头馍,巧手揉捏间,不一会儿,一对造型生动的老虎就诞生了。“奶奶做了一辈子花馍,并教会了我,我得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王丹不仅学会了奶奶的手艺,还接过了奶奶创办的花馍店,将制作大荔面花当成事业干。
“现在,政府很重视面花技艺,这门手艺越来越受欢迎,开花馍店的人也多了。”王丹告诉记者,常常有人来向奶奶和自己学习制作面花。
据统计,大荔全县已有大小型面花制作店铺百余家,仅阿寿村就有9家面花制作店铺,全县从事面花制作的从业者多达1500余人,面花产业年产值接近1500万元。大荔面花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为大荔赢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面花制作从家庭制作逐渐转化为具有商品形式的店面制作,这项传统艺术已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当艺术走进乡村,“美”,被一双双匠人的巧手、一个个村庄的新颜、一张张群众的笑脸所诠释。艺术点亮乡村,实现美美交融。这份对乡土大地最美的注脚里,“千村有千样”的共富新画卷日益清晰。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本文来自【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