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用韵的依据是广韵,韵在嘴上不在书上
近体诗用韵的依据是广韵,韵在嘴上不在书上古韵派认为,既然是古体诗词,就应该用古韵,用新韵不伦不类,就会变成大白话、顺口溜。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诗是否有古味,并不在用什么韵上,关键在语言,在意境。而且对于古韵今音之间的冲突问题,这一派也未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这种冲突,清初的傅山就已感觉到了,因此他在《再复雪开士书》中说:“韵脚只求惬当,当押得稳处,即出韵,不妨为好诗。若被韵脚所拘,莽于韵中取一硬字押之,不顾妍媸,但称叶韵,一字便可累一章矣。切忌之!切忌之!”所谓的“出韵”,就是指与平水韵不合而与当时读音相叶的韵脚。他显然是不主张坚守平水韵的。鲁迅也曾嘲笑一些人作古体诗,坚持用古韵,有意地把“元”与“门”“孙”放在一首诗中作为韵脚,表示自己有学问,懂得古韵。显然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有人主张把平水韵中不合时宜的韵剔除出来,但这样韵字会变少,不利于创作。还有入声韵的问题,今大多地方已经没有了入声,普通话中入声演变散入了四声中。如果
来源:本文节选自《韵在嘴上,不在书上——关于古体诗词创作用韵的问题》一文,刊登于《名作欣赏》2017年第10期
作者:刘毓庆,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国学研究院院长。
语言在历史中是变化的,随着语言的变化,诗韵也在发生变化。《诗经》《楚辞》的押韵,不合于唐宋;同样唐宋人的韵谱,在今天也有了诸多的不合。《诗经》《楚辞》在唐宋时代变成了古典知识,变成了滋养文人成长的知识资源和精神资源,唐宋人可以学习《诗经》《楚辞》的语言写作,却没有人一定要坚持用《诗》《骚》的韵谱。同样我们今天学习唐宋诗词,搞古体诗词创作,是否一定用古韵呢?明清人虽然读不出平水韵,但诗赋考试的原因,使他们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故而从小就把平水韵背得滚瓜烂熟,要想改变很难,这就是《洪武正韵》不能通行的原因。而现在,一百年“科举试诗”的断裂,绝大多数人对平水韵已经很陌生,是否还有必要坚持平水韵原则呢?
当下古体诗词创作押韵,应该以何韵书为准?这是使很多古体诗词爱好者纠结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三派不同的主张,一是古韵派,二是新韵派,三是折中派。
古韵派认为,既然是古体诗词,就应该用古韵,用新韵不伦不类,就会变成大白话、顺口溜。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诗是否有古味,并不在用什么韵上,关键在语言,在意境。而且对于古韵今音之间的冲突问题,这一派也未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这种冲突,清初的傅山就已感觉到了,因此他在《再复雪开士书》中说:“韵脚只求惬当,当押得稳处,即出韵,不妨为好诗。若被韵脚所拘,莽于韵中取一硬字押之,不顾妍媸,但称叶韵,一字便可累一章矣。切忌之!切忌之!”所谓的“出韵”,就是指与平水韵不合而与当时读音相叶的韵脚。他显然是不主张坚守平水韵的。鲁迅也曾嘲笑一些人作古体诗,坚持用古韵,有意地把“元”与“门”“孙”放在一首诗中作为韵脚,表示自己有学问,懂得古韵。显然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有人主张把平水韵中不合时宜的韵剔除出来,但这样韵字会变少,不利于创作。还有入声韵的问题,今大多地方已经没有了入声,普通话中入声演变散入了四声中。如果用入声韵,用今天的音读就有可能出现平仄互押不分的情况。对古韵派来说,应该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并处理好才是。
新韵派认为诗韵要与时俱进,应该以《诗韵新编》为准。这种意见应该说是有很大合理性的,但一定要定一个“本本”作为标准,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韵在嘴上,“本本”是根据读音来的,不必舍本逐末。鲁迅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致蔡斐君信》)所谓“顺口”就是嘴上的感觉,而不是“本本”上的规定。“本本”的作用是帮助查找韵字,比如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可以拿韵书来查查,帮助自己选择。而不是说韵书有的才算押韵,韵书上没有的就是出韵。
折中派是调和古韵与新韵派的,主张古韵、新韵皆可用,只要标注清楚即可。我想,这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新旧交替有个过程,需要大家来探索。音韵学家唐作藩先生说:“我们并不赞同现代人作诗必须属守‘平水韵’的规定,最合理的要求是要通过诗人的努力发展一种符合时代声韵,又得到大家赞许的新的格律诗来。”这个意见是有道理的。
中国传统诗歌讲究“温柔敦厚”,诗教的作用也在于教会人做“温柔敦厚”的人。“温柔”便是温和柔顺,不刚不烈,不随意伤人;“敦厚”便是宽容厚道,不刻薄,能容人。我们学习作古体诗词,应该从精神上学习中国传统的做人精神,学会宽容厚道,把握中庸,用温和的方式讨论问题,用宽厚的作风包容别人;而不应该一听到不同意见,便大动肝火,好像搞阶级斗争,来个你死我活。看到对方一处押韵、一处平仄与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合,便指斥对方出韵,不合平仄,甚至指斥对方不懂格律诗,这就不是“温柔敦厚”。作诗首先是为自己作,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自己要先读,先找感觉,看看顺口不顺口,为口上叶韵,用方音也无妨。古诗中偶尔出现韵脚不合韵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抒写心灵,用了方音做韵脚,像前面所举的“兰草自生香”一诗就是这样,你说它错,那只能证明你没有学问。说好听点,那是你立场过于坚定了,容不得诗的变通。在古诗中也常出现平声仄读、仄声平读的情况。一些大家高手,为抒心志,敢于打破常规用韵,也是常有的事。一个纯粹不懂格律诗押韵的人,如果韵脚不叶,你可以说他错。一个懂诗韵的人,作诗韵脚不叶,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千万不要轻易指责他错。每一个有意继承中国传统、学习作古体诗词的人,都应该有“温柔敦厚”的意识。“温柔敦厚”是对别人包容,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