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著名观点: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的著名观点: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这是在告诫所有官员,只要忠于职守、坚守道义,终有被认可的一天,即使不被认可,也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作为思想深刻、眼光敏锐的思想家,阳明很善于处理上下级之间及下属之间的关系。当知府胡尧元告病请假时,阳明看出了其心中的义愤,于是对其进行疏解。阳明认为胡是个人才,忠义之德没问题,政事果断也不错,节操也好。只是还没有获得上司的完全赏识。因此胡知府才怨恨不平,以告病请假来抗议。阳明洞察毫微,知晓其心思,因此劝告他,做大事者应该要动心忍性,不要因为一时的义愤而将前面功绩全废掉。于是不准其请,让其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并嘱咐其为官之道:不要做过激的事,过激的抗议反而更显得卑下;只要坚守理义,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是屈辱。在边关需要人才时,阳明也是坚持如上标准,他说:"臣惟任贤图治,得人实难,其在边夷绝域反覆多事之地,则其难尤甚。何者?反覆边夷之地,非得忠实勇果通达坦易之才,固未易以定其乱。有其才矣
王阳明的人才管理观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提起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陆王心学,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他对于人才的管理,也有自己的一套章法。
首先是用人标准上,首先是德,其次是才。如他在《辞免重任乞恩养病疏》中说:"夫朝廷用人,不贵其有过人之才,而贵其有事君之忠,苟无事君之忠,而徒有过人之才,则其所谓才者,仅足以济其一己之功利,全躯保妻子而已耳。"所谓的德主要是"忠",即忠君。忠君也即忠于国。"忠"就是无私为公之表现。所以阳明把"忠"之德放在首位。不忠则是自私的表现,其行就只为一己、一家之私利。无忠只有才,其才越大,越便利于其谋取私利,"济其一己之功利,全躯保妻子而已耳"。
由此可以推出,阳明眼中的人才等级:最高的乃是德才兼备,其次是有德无才,再次是无德无才,最次是无德有才。可以看到,阳明的人才观也是符合其良知思想的,良知即存天理(公)、灭人欲(私)。而且,阳明的良知是具有宇宙本体性质的。在这个良知宇宙中,知行合一。而在所有的知中,整体之知是优先的,见闻之知是次要的。这个整体之知,就是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则是才。阳明对德之强调就不是偶然的了。
在边关需要人才时,阳明也是坚持如上标准,他说:"臣惟任贤图治,得人实难,其在边夷绝域反覆多事之地,则其难尤甚。何者?反覆边夷之地,非得忠实勇果通达坦易之才,固未易以定其乱。有其才矣,使不谙其土俗而悉其情性,或过刚使气,率意径行,则亦未易以得其心。得其心矣,使不耐其水土,而多生疾病,亦不能以久居于其地,以收积累之效,而成可底之绩。故用人于边方,必兼是三者而后可。"
边关人才的第一个标准是"忠实勇果通达坦易"。这些都是德的体现。"忠实"就是"忠"了,和前面标准一样,是优先考虑的。"勇果"即是勇敢果断,"通达"即胸襟宽广,"坦易"即坦率平易。这些都是人的修养品格。在这些品格当中,"忠"是首位的。这只是阳明的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则是才。要求人才要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不要意气用事,以得人心为要;第三个标准则是对身体的要求,能够耐其水土,长久驻扎。第二、三个标准是由边关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一种特殊才能的体现。从总体上说,仍然没有脱离阳明以德才选人的标准框架。
再者是用才之道上,他会调解矛盾,做到同心同德体恤下属。
作为思想深刻、眼光敏锐的思想家,阳明很善于处理上下级之间及下属之间的关系。当知府胡尧元告病请假时,阳明看出了其心中的义愤,于是对其进行疏解。阳明认为胡是个人才,忠义之德没问题,政事果断也不错,节操也好。只是还没有获得上司的完全赏识。因此胡知府才怨恨不平,以告病请假来抗议。阳明洞察毫微,知晓其心思,因此劝告他,做大事者应该要动心忍性,不要因为一时的义愤而将前面功绩全废掉。于是不准其请,让其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并嘱咐其为官之道:不要做过激的事,过激的抗议反而更显得卑下;只要坚守理义,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是屈辱。
王阳明这是在告诫所有官员,只要忠于职守、坚守道义,终有被认可的一天,即使不被认可,也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可见,阳明用人之道的核心理念是"事同一体",而这正是阳明万物一体、无人己、无内外的良知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