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经过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次大规模的整建和重修后,古莲花池中增添了大量的古玩、奇珍、异宝、名人字画、湖船等,组成了莲池十二景:春午坡、花南研北、万卷楼、高芬阁、笠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篇留洞、绎堂、寒绿轩、含沧亭。到清朝,很多史书都记载了莲池的变化。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元定宗四年(1249年)夏,张柔部下乔维忠的次子乔德玉在雪香园中的临漪亭上举行宴会,特请郝经作文记胜,郝氏遂即兴而发,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临漪亭记略》一文。这是有关古莲花池最早的记载。以后到元朝走向灭亡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为止,雪香园也没有重修的,史书就没有记载了。因池内荷花茂盛,故老百姓称其名为“莲花池”其名后来也得到官家的认可!直到明朝中叶,史书又开始记载了莲池的事,莲花池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安徽巢县

古莲花池,最初不叫莲花池,1000多年前,古莲花池初名雪香园。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此地修建了临漪亭,不过规模不大。再根据保留至今的<临漪亭记略>,所载描述,即500多年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定民居,划市井。重建保州城实际设计者是营造工程家毛正卿,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前修成。将保州城西一亩泉、鸡矩泉引入城内,修西河,在流水经处,建立四座园林:西曰种香,北曰芳润,南曰雪香,东曰寿春。雪香园即为古莲花池的前身。其它园林,随着时代的更新,战争的破坏,己不复存在。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1)

张柔将临漪亭的规模扩大,又建设了不少景致和白玉桥,雪香园修好了,即成了张柔的私家花园。

元太宗八年(1236年)修建了雪香园的正门。贾辅便在雪香园北邻的宅地里修建万卷楼,珍藏其从各地收集的遗书。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保定发生大地震,其破坏程度较严重,“雪香园”等园囿建筑“尽皆废毁”。但由于雪香园池水深而不涸,因而保存了下来。

元定宗四年(1249年)夏,张柔部下乔维忠的次子乔德玉在雪香园中的临漪亭上举行宴会,特请郝经作文记胜,郝氏遂即兴而发,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临漪亭记略》一文。这是有关古莲花池最早的记载。以后到元朝走向灭亡至明朝洪武元年(1368)为止,雪香园也没有重修的,史书就没有记载了。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2)

因池内荷花茂盛,故老百姓称其名为“莲花池”其名后来也得到官家的认可!直到明朝中叶,史书又开始记载了莲池的事,莲花池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安徽巢县人张烈文任保定知府,出官费加以修复古莲花池:池中畜鳞艺莲,环池植柳如槛,并在古莲花池北清除了一些住房,修筑围墙,开辟门户,在古莲花池正北傍岸依照原样重建了年久失修的“临漪亭”,到明隆庆元年(1567年)竣工。明万历四年(1576年),保定知府张振先对古莲花池加以维修。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保定知府查志隆又在原古莲花池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收买民房,将其拆除改建为北连府署大街,南达池岸,宽可容车的甬道。当时,由甬道往西是理刑厅,再往西是临漪亭。夹岸新构堂、榭、廊、庑、庖厨、庇舟水庐等园林建筑物。这些工程的告成,使古莲花池基本上恢复了初建时所具有的潇湘情趣,并以“莲漪夏艳”的称号列为保定古城八景之一。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3)

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

到清朝,很多史书都记载了莲池的变化。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

经过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次大规模的整建和重修后,古莲花池中增添了大量的古玩、奇珍、异宝、名人字画、湖船等,组成了莲池十二景:春午坡、花南研北、万卷楼、高芬阁、笠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篇留洞、绎堂、寒绿轩、含沧亭。

乾隆十年(1745年),为了满足皇帝西巡驻跸的需要,直隶总督那苏图将古莲花池内的保定使馆改建为行宫,称莲池行宫。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将珍藏的褚遂良《千字文》、颜真卿《千福碑》、怀素《自叙帖》、米芾《虹县诗》、赵孟頫《蜀山图歌》、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书李白诗》等七种真迹和旧帖,镌刻在38方石头上,定名为《莲池书院法帖》,赠送给莲池书院,为莲池碑刻的发端。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4)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书院被清河道署占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道光皇帝下诏裁撤行宫,将古莲花池行宫复改为宾馆。在池南宽广处扩修绎堂,开辟“校阅五营兵技”的校场。

清同治十七年(1868年),清政府镇压捻军起义,统治者弹冠相庆,署理直隶总督的官文,特令驻保练军头目唐训方率军大修古莲花池。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直隶布政使陈宝箴为慈禧太后诞辰献媚,拨巨额库银修葺古莲花池,以使园中“山石、林泉、亭榭、台阁焕然一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0月12日,英、法、德、意四国军队包围保定,10月15日,四国侵略军将古莲花池古园珍贵文物劫掠一空,亭、台、楼、阁尽化灰烬。据《清苑县志》记载,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天侵略军撤走,园内仍是一片断砖残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袁世凯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下令将永宁寺(今保定市第二中学)改建为行宫,重修古莲花池作为行宫御苑,又将行宫以北民房拆除,筑一条直通莲池的“御路”(即今菊胡同)。为了在永宁寺行宫池塘种荷,又在御路地下修筑了一条暗沟以引莲池之水通到行宫。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省官员将藻泳楼改为单层藻泳厅,寒绿轩仅建五间平房,高芬阁改为一小间的高芬轩,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哀咏亭、奎画楼、蕊藏精舍、绎堂、夏道迥廊等具有较高工艺水平的园林建筑,都不复存在。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古莲花池毁后重建工程竣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莲池书院改称“校士馆”、“文学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布政使下令将古莲花池稍加整修,对外开放为“公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直隶省提学使卢靖筹款,重新把古莲花池建成读书治学之所,筹集款项在过去的鹿柴处盖起一座四十二间的双层图书馆楼,对外开放阅览,这是直隶省省立图书馆。在古莲花池东部建立了“直隶图书馆”,卢靖亲笔书写了馆额。收藏图书2000余种,供平民借阅。是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已超过百年。

随着满清政府的灭亡,到民国期间,有更多史书记载了莲池的变化。民国五年(1916年),直隶督军曹锟驻军保定,古莲花池经水灾重修之后,曹氏兄弟假借“保存文物,光大名区”的名义,在民间大肆搜刮文物古玩、花木湖石置放园中。民国九年(1920年),“莲池公园”改名为“古莲花池”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5)

1951年,保定市正式设置“莲池文化馆”,统一管理图书、博物、宣传和园艺等项工作,凡属莲池一切兴革,统归文化馆负责。修葺城垣、桥梁,油漆彩绘等。

1952年起,古莲花池每年都要布置展览,配合国内形势进行展览,供全市人民参观。使我难忘的是参观1953年反贪污反浪费展览。老师带我们去莲池参观展览。环莲池一周,两棵树之间,拴上绳子,绳子上挂满了贪污犯的人头画像及其罪性的文字说明,沒有树的地方,挂在长廊里,既生动又严肃,使人深受教育。这样的展览活动延续到1965年结束。

还是1952年,因当时人们对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在当年秋,拆除了藏经楼、煨芋室和戏楼等一批古建筑物。在追求洋、大、新,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代,新式的河北省博物馆灰砖大楼于1953年4月建成(1982年迁石家庄)。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莲池内古建改建为新式办公大楼和文物库楼。这一改动,破坏了园林布局的和谐。文物库楼南部原有占地近1公顷的松鹤园,是行宫时期扩修的一个别园,也都被外单位划占,再加上以后的年削月割,使这座古典园林面积仅剩2公顷。

1963年,保定市特大水灾,使园中一些古建筑物受到了严重损坏,西小院、古莲花池西门等多处倒塌,水心亭发生倾斜。政府重新组建“莲池管理处”,人们有了保护意识,便加强对莲池古建的保护工作;开始大规模的修复工作;清挖了湖底和排水沟;自寻石料砌成了长130米、高2米的湖坡,又巧置园景,堆起了三座青石假山、二座太湖石山、一座奇石山,所用石料达1000立方米;栽油松、柏树、沙枣、槐树、银杏、龙爪槐、罗汉松、垂柳、白杨、青桐等达550多株。

1965年,保定市政府重建西小院,开设阅览室,重修古莲花池大门,把原来的小过堂门改为民族古典式大门,并由河北农业大学移来两座石狮,对放门前,使之成为莲池一景。翻修濯锦亭,对其余的古建筑全部加以油漆彩绘。园中还栽培了纹竹,修建了花圃。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莲池文物遭到部分洗窃。莲池管理处主任蒋宝田等老同志采用各种形式将凡是有可能受到冲击的文物保护起来。

1967年,莲池管理处重修“水心亭”,加固了亭基,增高了亭身。以后又陆续新建瓦房28间,修桥4座,新建走廊44间,翻修半壁廊4间、亭子5座、响琴榭3间,铺筑了环绕池岸的石子甬路800多米,安装了玉兰花灯10架。

1975年,莲池管理处在春午坡和濯锦亭之间修建一座牌楼,书法家黄绮挥笔题额;又翻修了君子长生馆,增大跨度2.5米;重修宛虹桥,桥身通体皆用汉白玉石料。

改革开放后的2000年,保定市委市政府决定按清代时期规模重修古莲花池。

2002年7月,古莲花池闭门谢客进入施工阶段,至2005年间,古莲花池进行了大规模的复原修缮工程,恢复了莲池行宫“十二景”中的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含沧亭;重修了东西碑廊、宛虹亭、篇留洞;改建了宸翰院、金公殉难碑廊、枚廊;油饰、彩绘了正门、牌楼、水东楼等。

2005年7月25日,包括国家文物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内的专家组,再次对修缮一新的古莲花池进行了评审,从木结构到屋面的砖瓦、墙、油漆彩画等各项指标,均符合文物古建筑修缮标准,是一项成功的古建保护维修工程。

保定古莲花池有什么?保定故事62古莲花池的变迁(6)

2008年,保定市再次动工对古莲花池进行修缮,修复了西小院,建起了响琴榭,并在多方论证后,拆除了原博物馆大楼,对蕊幢精舍和绎堂进行恢复。

2009年5月1日,古莲花池新增维修部分开始对游人开放。

但令人遗憾的是莲池书院没有恢复,莲池书院,于1896年被建立的蒙养学堂所占用。民国时期,蒙养学堂改为省立第二师范学堂附属小学,1952年改称保定师范附属小学。 2020年,百年名校保定师范附属小学奉命搬迁,原打算恢复莲池书院,结果变成了商业模式,盖起了玻璃幕的大商店。莲池书院再度辉煌,成了遥远之事。不过有识之士,还是关心莲池书院的重建。在保定市委和市政府的关心下,相隔112年的重生,2015年5月18日,新的莲池书院在保定生态园内举行揭牌仪式,意味着曾在北方极富盛名的莲池书院正式重生,书院由书院和精舍,草堂(北园)三部分组成。她将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中华文化研究的学术和国学传播基地。

另外,还有令人遗憾的事,占地约一公顷的松鹤园,不但没有物归原主,而且昔日的御道(今菊胡同)以北,旧城改造之时,拆除了原本唯数不多的几家民房后,人们以为要扩宽马路,谁知马路加宽了,但向北延伸近20多米,占据了莲池的土地近十亩,盖起了别墅群,而且菊胡同幼儿园,拆平后也盖起了别墅!走进莲池后,当你游览南半部莲池时,向南望去,你会发现全是别墅群!与莲池的山水风景不协调!谁之过,只有天知道!值得庆幸的事,以上问题,媒体曝光后,只有中新街派出所一家,腾出了房,物归原主了。

作者:郝群峰 编辑:赵磊

本文内容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