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领导关怀,呵护我们成长。我们18个人下乡时,小的十六岁,大的17岁,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的父母都是在一个系统工作。单位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带队,与我们同吃同住。管理我们的方方面面。县里乡里村里都有人负责知青工作,乡里的知青负责人,每周到我们青年点一次,了解学习工作情况,传达上级精神。我们成立了团支部,定期开展团的组织生活,学习交流,组织文体活动。我们十几个孩子,被层层领导百般呵护,我们无疑是幸福的。同屋的知青姐妹,右边是我不同于知青农场、插队落户的下乡形式,我所在的是一个知青点。前后只有我们这一批下乡知识青年,我们共有18个人,7个男孩,11个女孩。知青点在村子的最南端,位于村大队部的东侧,是一个没有围墙的院落。有两栋青砖黛瓦的房子,坐北朝南。前一栋是厨房、活动室、仓库和带队领导的办公室兼宿舍。后边一栋房子是知青宿舍,三人或者两人一个房间,房前南边不远处是一条大路,穿过大路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1)

青春的岁月像首歌,岁月的歌啊汇成河。45年前的今天,我打起背包奔赴农村那个广阔的天地,成为一个下乡知青。在那里度过了三年锻炼时光,艰苦而有意义,练就了坚毅,果敢,自信,乐观的品质,使我受益终生。

我的知青点。我有一个知青哥哥,按当时的政策。我本可以留在城市 母亲也想让我留在身边,但父亲是领导,要起带头作用,希望我下乡锻炼。重要的是,我对广阔天地有无限的遐想和向往。我对母亲说,如果不下乡,我的历史就会缺少了这一页,让我去吧。母亲尊重了我的选择。

1975年9月22日,我们胸前佩戴大红花,在锣鼓喧天的欢送声中,分乘三辆军用卡车奔赴农村。与我们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个知青点的青年。河南省叶县龚店乡共设三个知青点,我所在的是支刘村知青点。叶县属于平原浅丘岭地带,土地贫脊,广种薄收。这里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昆阳之战的古战场,也是叶公的故乡。

不同于知青农场、插队落户的下乡形式,我所在的是一个知青点。前后只有我们这一批下乡知识青年,我们共有18个人,7个男孩,11个女孩。知青点在村子的最南端,位于村大队部的东侧,是一个没有围墙的院落。有两栋青砖黛瓦的房子,坐北朝南。前一栋是厨房、活动室、仓库和带队领导的办公室兼宿舍。后边一栋房子是知青宿舍,三人或者两人一个房间,房前南边不远处是一条大路,穿过大路 就是广阔的田野。屋后是一个很大的池塘。在我们房子的西边大树下有一口水井,井口由青石板围成。吃水,做饭,洗洗涮涮全在这里。

我们集中吃住,分散劳动,18个人分散到两个生产队劳动。上工时互道再见,下工后一起吃饭。厨师李师傅负责我们的一日三餐。当时支刘村没有电。晚上用煤油灯照亮。

多才多艺的知青乡友。知青点人数,不算多,但个个身怀绝技,各有高招。每到休息时,提琴二胡,柳琴口琴,琴声悠扬;戏曲歌曲朗诵,声声入耳;象棋,跳棋,军棋,步步绝妙;编织,插花写作,各得其乐。喜欢安静时,树下捧一卷小说,如醉如痴;喜欢热闹时,约三五人,聊他个笑声不断。少年不知愁滋味,平凡日子也觉甜!我们十八个人亲如兄弟姐妹,相互照顾,相互鼓励,从来不曾发生大的矛盾,这纯真的友谊一直保持至今,那种亲情已深深融入骨髓。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2)

同屋的知青姐妹,右边是我

领导关怀,呵护我们成长。我们18个人下乡时,小的十六岁,大的17岁,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的父母都是在一个系统工作。单位专门派了一名工作人员带队,与我们同吃同住。管理我们的方方面面。县里乡里村里都有人负责知青工作,乡里的知青负责人,每周到我们青年点一次,了解学习工作情况,传达上级精神。我们成立了团支部,定期开展团的组织生活,学习交流,组织文体活动。我们十几个孩子,被层层领导百般呵护,我们无疑是幸福的。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3)

下乡一年后的我,十八岁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十六七岁正是走向成熟的年龄,我们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的吸吮着各类知识。在那个贫穷清秀的小村庄,老乡们教会我们各种生活能力、处事方法,农业知识。他们为人真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知足常乐的高尚品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我们怀着一颗建设新农村的远大理想,在这片广阔天地里耕耘。和乡亲们一起春播秋种,学习犁、耧、锄、耙。青春在这里闪光,激情在这里燃烧!我们比赛挣工分,比赛出工天数,比赛割麦子能把几垅宽,送粪时看谁的车子装的多;往砖窑里码土坯,看谁摞的高。没出几天,我们的手上脚上打满了水泡。晚上用针把水泡刺破,挤出水来,包上纱布,第二天又按时上工了。肩上磨掉了一层皮,就把毛巾垫在衣服里边的肩膀上,继续出工。白天干活出满力,晚上回来瘫软在床上,睡一宿又恢复了活力,第二天清早,又说说笑笑的上工去了,真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小黄牛。

哪儿有重活,哪儿就有知青的身影。冬修水渠,夏割麦;秋收玉米,春种菜。生产队为了发挥我们的作用,除了农活我们也承担了其他任务,代课教师,大队医生,记工员,民兵营长,种子站、林场育林员、宣传队乐队首席、主唱,都有我们知青的身影。在村联欢会上,知青演奏的器乐独奏和舞蹈是最受欢迎的节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季节的轮回中,我们晒黑了皮肤,却强健了体魄;流走了岁月,却收获了人生,那肉眼可见的成熟速度令人咂舌。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4)

知青积极分子代表,第二排左二是我

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知青在向农民学习,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向村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学习。这部分人当时是‘’黑五类‘’,是被管制的对象。大队干部不让我们跟他们接触,但这些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气质,却深深的吸引着我们,他们的谈吐举止,也悄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村有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人,被打成右派,遣返回乡务农。上工的第一天,我就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他40多岁,瘦高个子,清癯的面孔,衣着朴素,眼眸里充满智慧,文雅而谦和。我总是选择与他搭档干农活。播种时他用锄头刨坑,我点种子或 递秧;送粪时他驾辕我推车。我们一面干活,一面闲谈。话题涉及文学、典故、历史、农业知识和风俗习惯。我感觉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像一本活字典。他乐观幽默,有时也讲讲笑话,没有丝毫的抱怨与不满。尽管队长再三提醒,他是‘’坏分子‘’,可我认为他是一个好老师。后来他得以平反,补发了工资,恢复了职务。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村子学校有一个女教师生孩子,让我去代课。学校教师里边,有一个老师,据说以前在大城市里教书,因为打成了右派,取消了教师资格,被遣返回村儿。村学校缺教师,让他代课,时间长了转成了民办教师。老师三十几岁没有成家,他教中学语文课,写的一手好字,出口成章,还会拉二胡。他开朗善言谈,在办公室休息或备课时,总能听到他海阔天空的演讲,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说,你愿意学二胡吗?我来教你吧。我欣然拜师。刚刚跟他学了两次,校长就找我我谈话,不让跟他接触,我照办了。后来明白,那是对我的一种保护,心里充满感激。

父亲一样的厨师。我们的专属厨师李得力是大队派来的,生产队给他记工分。他五十岁左右,个子不高,身板结实,早年在城里机关食堂做厨师。李师傅把父爱全给了我们,每天,他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精心制作一日三餐。我们放工回来,饭是热的,菜是香的。他变换花样调剂我们的伙食,蒸馒头,蒸油卷儿,蒸包子。炒素菜,拌凉菜。每周还能吃上一次肉菜。我们从来没有挨过饿,从这一点上讲,我们比其他知青哥哥姐姐,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

但我们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时故意找茬儿,气的李师傅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只能一个人生闷气。有好几回,我们把他气得罢了工,回了家。没人做饭乱套了。我们只好自己做饭,可是火也生不着,面也发不开。没有办法,还得去请李师傅。到了李师傅家,看到他躺在床上装生气。我们就好说歹说,连拉带拽,把他请回了知青点,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惹他生气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种事情,又会发生一次,我们故伎重演,李师傅对我们真是没有办法。其实,他是把我们当成亲儿女一样娇惯着,舍不得让我们饿肚子。他总是笑容满面,满眼都是慈祥。他关心我们每一个人,为不舒服的人开小灶。有亲戚朋友来访,他会加几个菜。有时我们也会主动的帮厨,帮着摘菜洗菜,挑水打扫厨房,逗他开心。

向农民学习和农民打成一片。在下乡的几年中,我们与当地的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农民家里有大事儿,必请我们到场助兴。当地的年龄相仿的青年,经常到我们知青点儿玩儿,男孩们或下一盘棋,或合奏一曲。女孩们相互交流织毛衣的式样和花型,也会悄悄说起定亲那些事儿。那时候非常流行穿军装戴军帽戴手表,农村小伙子去相亲,都到我们那里借衣服。村里好客的人家,经常为我们做好吃的,当地的葱油饼,菜馍,烙馍,味道特别的好。离开那里之后,再也吃不到那个味儿了。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5)

你能分清谁是知青吗

有一年甜瓜成熟季节,一个农民叔叔请我们去吃甜瓜。我们坐在瓜庵里, 桌子上摆满了不同品种的甜瓜:有脆的,有面的,有花皮的,有绿皮的,还有黄皮的,我最喜欢那种橙红色的甜瓜,外皮鲜艳,内瓤多汁,以后再也没见过这种甜瓜。我们笑着吃着开心极了,肚子撑的滚圆,还不想停口。这是那个种瓜叔叔,几个月的心血,从春天育秧开始,就计划了这次百瓜宴,这深深的爱意,我们如何能够承受得了呀!看着我们吃的舒心而快乐,他坐在门口的小凳上,抽着自制的烟卷儿,满意的笑着。那瓜庵儿里的笑声,一定传了很远很远。

45年过去了,我们和那个村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交往已经延续到了孙子辈,我们曾几次回乡,在下乡4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他们把我们请回村,搞了一个盛大的庆典活动。村里有人进城,必定会联系知青,像家人一样一起商量事情,听听我们的意见,能帮上忙的,我们也义不容辞。

难忘知青岁月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无悔的知青岁月(6)

回乡参加庆典,左二是我

知青岁月是艰苦的,我曾因想家而夜半哭泣;我曾因太累了,想就这样睡过去吧;我会为晒黑的面庞,变粗的手指惆怅;也会因为精神需求极度匮乏而迷茫……

但这些,只是青春乐章中的几句变奏而已,主旋律仍是激情满怀的快乐劳作,和感恩一切关心爱护教育我们的人和事。因而,那时的艰难困苦都淡忘了,那些美好的有趣的事情却深深地扎根于心,历久弥新!

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那片广阔天地,我无怨无悔,我人生最闪亮的时刻在那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