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海岛救援:山河有我 离台风最近的人
台风海岛救援:山河有我 离台风最近的人杨万基 受访者供图“我守的并不只是一个海岛气象站,而是气象背后的千千万万个家庭。”杨万基说。18岁那年,杨万基上岛,在上川岛气象站从事气象监测工作。41年来,每个在岛上的工作日,杨万基都会在气象站周围巡视一番。几百步便可环绕一周的气象站,就是他的一方天地。上川岛一年中平均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有两三个台风吹袭,在这里坚守的杨万基被外界称为“离台风最近的人”。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荣获了“最美奋斗者”“中国好人”“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县气象局局长”“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杨万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自己所在的基层气象站,只是广东省气象局以及全国气象系统的一颗螺丝钉,但要履行好职责,气象预报要准确。多年来,他和同事一直秉守的工作准则是,“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都不迟发、漏发一份气象报。”
杨万基 受访者供图
“他们有灯红酒绿,我有我的蓝天白云。”
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杨万基,已经守了上川岛41年。他还在坚持,说要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上川岛位于广东江门市台山市西南部,屹立于南海之中,是南海近陆海域监测台风要地。气候相对恶劣,工作条件艰苦,上川岛气象站是我国大陆离南海最近的观测站,也是广东省一个三类艰苦台站。
18岁那年,杨万基上岛,在上川岛气象站从事气象监测工作。41年来,每个在岛上的工作日,杨万基都会在气象站周围巡视一番。几百步便可环绕一周的气象站,就是他的一方天地。
上川岛一年中平均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平均每年有两三个台风吹袭,在这里坚守的杨万基被外界称为“离台风最近的人”。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荣获了“最美奋斗者”“中国好人”“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县气象局局长”“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杨万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自己所在的基层气象站,只是广东省气象局以及全国气象系统的一颗螺丝钉,但要履行好职责,气象预报要准确。多年来,他和同事一直秉守的工作准则是,“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都不迟发、漏发一份气象报。”
“我守的并不只是一个海岛气象站,而是气象背后的千千万万个家庭。”杨万基说。
杨万基 受访者供图
守护海岛41年
1981年夏天,高中毕业的杨万基经过考试成为上川岛气象站的员工。
上川岛矗立在南海北部近陆海域,面积为157平方公里,距离陆地不到20公里。如今的上川岛是有名的旅游胜地,但几十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据杨万基回忆,当时的上川岛只有一条黄泥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气象站里只有一口井可提供淡水,偶发干旱天气还会枯竭;遇暴雨天,办公的小平房无力抵御,将室内的人淋成落汤鸡;要想往来内陆,只能等一天一班的船,医疗、生活物资也时常供应不上。
“蛇多马路少,台风时常扰;飞鸟不做窝,人们不上岛。”这是过去上川岛的真实写照。杨万基表示,岛上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湿热、风大、蚊虫多、人少、淡水少、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物资缺乏等诸多问题,“如果怕苦、怕累、怕孤独,都干不了海岛上的工作。”
环境所迫,杨万基练出了胆量。“好多次我打开百叶箱,会突然窜出一条蛇来。”杨万基表示,在上川岛,想要顺利开展观测工作,还要学会和蛇斗智斗勇。
初出茅庐的杨万基,对气象知识一无所知,需要从零学起。在师父的带领下,他快速学习温度、湿度、气压等概念,了解不同仪器在不同情况下读数的含义,辨别30多种云类的形态,“学得越深,越能感受到气象测报的乐趣”。一年之后,他正式成为上川岛的一名地面气象测报员。
杨万基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气象观测,对预报精确度的要求很高,杨万基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气象测报要及时准确,早测、迟测、误报、缺报都坚决不行。”在实行单人24小时三班倒的时期,气象站办公室内总有杨万基的身影。值班期间的饭点,他把饭菜拿到值班室吃;遇特殊天气,中途听到雷声,他马上放下碗筷,编写报文发送;夜间值班时,犯困了,他便跑出去用凉水洗脸,或在值班室门口踱步。
1995年,因工作出色,杨万基成为上川岛气象站站长,同年入党。杨万基说,“成为党员之后,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那个数据还需要人工观测和记录的年代,杨万基两次达成“连续250班无错情”的成绩,这意味着他在两年多的观测值班中没有出现一点差错。
“这是气象系统对观测员的最高褒奖。”在杨万基的带领下,上川岛气象站先后有11人次达到“连续250班无错情”,连续11年被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
空闲之余,杨万基还会记录《气象记录年报表》,试图找到小岛气候的规律。杨万基表示,上川岛气象站1957年修建,1958年至今的气象记录年报表都有。这是一项庄重而神圣的工作,“这容不得一点马虎,数据都要写进气象历史的”。
在杨万基看来,能坚持留下守岛,除了要受得了苦,还要耐得住寂寞。
“夏天,太阳晒得人能脱层皮;冬天,海风吹得人难以忍受。”杨万基说,海岛的苦,不仅是高湿、高盐、高日照、多台风的恶劣环境,更在于寂寞,在工作之余,他会和同事一起打篮球、散步、钓鱼、听收音机,为枯燥的生活增添几分色彩。
离台风最近的人
广东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上川岛是广东省三类艰苦海岛台站,一年中平均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多发,平均每年有两三个台风吹袭,是南海近陆海域监测台风要地。
在上川岛,经历台风已成为杨万基的“家常便饭”。
为了更好地服务上川岛旅游业的发展,从2006年起,上川岛气象站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联合市气象台,每天专门为上川岛航线提供定点、定时的精细化风力、能见度、强对流的预报服务。
2018年的7月15至16日,当时上川岛持续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航线停运,岛上滞留了5千多名旅客。15日下午开始,上川岛气象站就和江门市气象台、台山市气象局加密会商,并保持与上川岛镇委、山咀港务局沟通,逐小时发布海域的大风天气预报,并预测到17日早晨到中午为复航的“窗口期”,为滞留旅客加岛民共7千多人全部顺利离岛提供了气象保障。
让杨万基印象最深的一次台风,是2008年的超强台风“黑格比”。2008年9月,该台风正面袭击上川岛,阵风达到16级,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台风。当时,气象站室外乌黑一片,树木被狂风连根拔起,观测场四周的不锈钢围栏被吹倒掀翻。
杨万基回忆说,为了拿到第一手观测数据,他找来一条麻绳,一端把自己和两个同事牢牢地捆在一起,另一端绑在值班室的铁门上,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弯着腰、顶着风,一步一步向前挪,从值班室到观测场的路只有20多米,他们却艰难地走了10多分钟。好不容易走到百叶箱前,三个人分工合作,一边撑着雨衣遮挡风雨,一边靠着手电筒的微弱亮光观测数据、一边在气象观簿上记录数据。
“那个晚上,我们就是这样,每小时一次,三人一组,冲进狂风暴雨中进行观测。”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杨万基坦言,他感到后怕,“观测场就在海边,一不小心就会被大风刮进海里,但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这样做。”
2014年,上川岛气象站新的业务用房投入使用,它就像一座堡垒,立在海边。在大厅里,刻有一行字,“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杨万基表示,这十六个字,道出了他们气象人的初心和情怀。
杨万基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给孩子留下精神财富
上世纪80年代,恰逢改革开放的浪潮,加之机构改革和精简队伍,杨万基的很多同事都选择了辞职离开、下海经商。上川岛气象站由原来18人的气象队伍,到最后只剩下6人。当时,杨万基的亲戚朋友也曾向他提议,离开小岛另寻出路,甚至帮他找好了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
此时,杨万基的儿子诞生了。杨万基坦言,和其他父亲一样,他也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面对离开还是留下的抉择,他也犹豫过。
据杨万基介绍,当他环顾熟悉的办公室,看着贴在桌角的排班表上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我要是走了,明天谁来值班呢?”于是,他决定留下,继续从事他热爱的气象事业。
“人各有志,别人有房有车,那是他们的活法,我扎根上川岛气象站,守着我的百叶箱,是我的活法。他们有灯红酒绿,我有我的蓝天白云。”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杨万基说,他想给儿子做个榜样,一个人生存、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别人能给孩子留下家财万贯,那我就给他留下精神财富吧。”
随着时代进步,上川岛气象站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有了长足的进步,被升格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在上川岛的41年,杨万基见证了上川岛气象站的变迁:上个世纪初透风漏雨的小平房,摇身一变宽敞明亮装备齐全的现代化业务楼,还建起了宿舍楼和娱乐室;2002年,气象站铺设了自来水管,告别生活用水全靠一口井的日子;2014年,气候站实现了气象自动化观测,在台风天冒着暴雨监测已经成为了历史。
2018年,原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在广东调研期间,专门到上川岛气象站慰问,交给杨万基一个新任务:在上川岛建设一座全国最先进的天气雷达。杨万基透露,“现在,雷达建设已经接近尾声。”
在杨万基看来,他的守岛人生是观云测天、追风逐雨的故事,“在岛上干了40年 我从一个18岁的毛头小子走到如今的年近花甲,伴随着上川岛的风风雨雨,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了41年的气象站变得越来越好,我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还有一年,杨万基就要退休了,他想站好最后一班岗。他表示,人的一生,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常年和风雨打交道,他认识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我们都是普通人,用一辈子做好一件普通的事,人生也会变得不那么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