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的真实启示,朱元璋的启示人性无定质
朱元璋一生的真实启示,朱元璋的启示人性无定质而朱元璋后来做了皇帝,又达到天下之至富贵。饥荒来临,眼见着亲人们一个个倒毙在眼前,生无挽救之术,死无葬身之地,天下之至惨、至贫贱,莫过于如此。吃饭、做爱、生孩子,其实和拉粑粑差不多,欲望驱动,不知何因,来了就做做,不得已而为之。活的和蝼蚁差不多,活着就活了,死了就死了。朱元璋从生下来,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
朱元璋好杀人,杀的惊天动地,天雷滚滚,任性随性,动辄诛人九族,看似毫无道理,然则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处处“有理”。
《明史》记载,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屋内红光闪闪,邻居们以为失火,都提桶来救。
朱元璋知道,这种“神迹”纯属当了皇帝后,按章编排的鬼话。
他的双亲,在十年九灾的淮河北岸的孤庄村,偶然生而为人,只是暂时死不了,那就只能活着。至于为何活着,怎样才能活,那是没有一点可靠的依据,只有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
吃饭、做爱、生孩子,其实和拉粑粑差不多,欲望驱动,不知何因,来了就做做,不得已而为之。
活的和蝼蚁差不多,活着就活了,死了就死了。
朱元璋从生下来,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
饥荒来临,眼见着亲人们一个个倒毙在眼前,生无挽救之术,死无葬身之地,天下之至惨、至贫贱,莫过于如此。
而朱元璋后来做了皇帝,又达到天下之至富贵。
冰火两重天的经历,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让朱元璋近乎本能地意识到,绝对不能再回到悲惨的过去!!无论用什么手段!!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同样我们在现实中也很容易看到,那种从农村来到城里奋斗的乡下孩子,做事往往比较拼,比较珍惜机会。
朱元璋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神性。
刚开始,他的脑子里只是下一顿饭在哪里,然后明天的饭在哪里,然后追求顿顿吃饱,吃饱了想顿顿有肉……最后恍然之间,竟然发现自己可能做皇帝。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有一次和马皇后在皇宫散步,看着巍峨的宫殿,突然感叹一句“胡做八做,竟做下偌大一份产业!”
说完突然发现头上有工匠在维修宫殿,神色一凛。马皇后知道他要杀人,赶快暗示干活的工匠装聋哑人,才逃过一劫。
朱元璋为何想杀人?他怕干活的工匠,发现他是一个凡人,说着乡下暴发户的土话,毫无神性可言。
朱元璋为何要杀功臣?
那些功臣,是和他一起从大头兵混过来的,成年累月厮混在一起。
他们非但没在朱元璋身上看到任何神迹,反而看到他和其他人一样,天天就是吃饭、喝酒、抠脚丫、吐痰、打呼、挖鼻屎。没准在行军打仗的途中,还一起挖坑拉过野屎,薅树叶擦过屁股。
就这么一个东西,如今住进巍峨的皇宫,接受别人的三叩九拜,使不尽的银钱,穿不尽的锦缎,吃不尽的山珍海味,后宫娇娘三千……
油然产生他也配?!我不配吗?!我和他之间的距离,或许不过是暴起给他一刀!!
朱元璋明白他的那些“老弟兄”、那些功臣宿将的心理。不仅是功臣宿将,普天之下的人,还有那些隐藏在草莽中的“乱雄”人杰,谁不知道宫殿好,银子好,美女好……无数的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闪烁不定的眼神里喷出贪婪和嫉妒之火,觊觎他的家产,呃,也就是皇位。这给朱元璋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以至于朱元璋告诫后世子孙,要始终在皇宫某个隐蔽的角落里暗藏两匹马,听到异响要如何逃跑,并规划了线路。
在长期紧张和近乎病态的迫害妄想心理支配下,朱元璋解决安全感的方法,是拉低臣民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说,让他们的心理预期不再是做皇帝,而是以能守住一粥一饭,见到明天的太阳为莫大幸运。
当然,朱元璋对“老弟兄”下手更狠一些。原因有二,一则“老弟兄”们对他知根知底,很难对他敬畏造神。二则,对凡夫俗子来说(包括当年的朱元璋),从顺民到反贼,需要突破极大的心理障碍,大力的心理建设。而“老弟兄”都是造过反,突破过障碍的,好比吃过人的狮子,有极大的危险性,因而朱元璋对“老弟兄”们动手的欲望一直武德充沛。
对于那些“老弟兄”,既然不能独处自神,那就只好搞恩威莫测。
于是在人头滚滚的恐怖中,终于有人受不了了,让朱元璋定个规矩。朱元璋的意思,没有规矩,只要我不舒服,没有安全感,我就要杀人。所以朱元璋在《大明律》、《大明令》之外,又编了具有浓厚个人感情色彩的《大诰》。
规矩固然要有一些。但假如我皇帝完全按照规矩来,那就成了“恩威可测”,那下民就会产生确定性和安全感,这是皇帝朱元璋万万不想要的。
朱元璋一介武夫,土里土气,猪腰子脸,一脸麻子,你以为后宫那些粉雕玉琢的妙龄女郎,就那么喜欢让他临幸?她们心里就没有自己的阿牛哥?
对不起,她们即使没见过,想必也听过,外面的腥风血雨,凌迟处死,株连九族。心理预期立马调适到朱元璋期望的高度,从芳心四逸,到庆幸自己能够冰水浇漓的苟活,总之不能让这个猪腰子脸有一丝不快。
人性无定质,无可无不可。鲁迅有个比喻,假如你想在屋里开个窗户,会有很多人反对。于是你不如开始就说要拆房子,那么你再开窗户,大家就容易接受。
最后再举个例子,体会一下古今人性的不易。
以贤达著称的赵匡胤,有一次来到后宫,和妃子们一起赏花。结果有一个他特别宠爱的妃子不知怎么的来了情绪,几召不至。勉强来了以后又给赵匡胤甩脸子,闹情绪。赵匡胤不急不躁,爱怜地给那个妃子头上插上一朵花,结果那个妃子一把扯下扔在地上。
赵匡胤猛然黑下脸,拔刀斩掉那个妃子的手臂,对妃子骂道:“我艰勤得天下,乃欲以一妇人败之耶!”然后扬长而去。
赵匡胤明白,皇权不可冒犯,底线不可突破,脾气不能惯,口子不能开,否则人性的各种妄念都会滋长,后果不知其可。
那个手臂被斩断的妃子,没人敢给她救治,滚地惨号、血尽而亡。她用现身说法,给后宫的妃子们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到了这里,除了讨皇帝高兴,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别的妄想、别的生活。
这就是赵匡胤、朱元璋们想要的效果。
所以,人性的底色,表面如繁花障眼,底层逻辑却很清晰,不过是欲的流动,欲仙欲死,欲得欲失。
享乐无极限,死亡却并非痛苦的底线,因为活受罪,或者凌迟之类的折磨同类的法子,能让生命活成负数无极限。
顺从或忤逆,多半是因为筹码计量出了问题,筹码当然包括正反两面,胡萝卜和大棒,富贵和屠刀。
当然,似乎存在一种人不食人间烟火,超越利害,“不为名”,“不为利”,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利他的人。让芸芸众生顶礼膜拜,高山仰止。
但一则发现,这种人往往经不起细节推敲。二则蓦然惊觉,这种人已经实现了世人所追求的最大的利,最大的欲——“千秋名!!”
@禾麦文化
#朱元璋##皇权##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