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什么博物馆美术馆?浮光掠影看英爱
英国有什么博物馆美术馆?浮光掠影看英爱克罗德·洛林是法国风景画的开创者,他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幼年家境贫困,靠放牛和洗碗度日,13岁时跟着一班厨师到意大利谋生,偶然一个作仆人的机会让他知道了绘画。之后辗转到过威尼斯、慕尼黑、里昂、马赛,最终定居罗马。洛兰文化程度并不高,只是一介画匠,全凭聪敏创作。其题材多为希腊罗马风光,特别是遗址与废墟景象,如果说与普桑的风景画有什么重要区别的话,那就是增添了海景。值得一提的是,洛兰最早注意到了光线之于风景画的意义,他的画作通常不是清晨就是傍晚,不是日出就是日落,彩霞满天飞。由于画意独具,颇得时尚讨巧,订单雪片似的飞来,其中不乏王公贵族,如罗马望族巴贝里尼,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传记家回忆,当时除非权贵,普通人即使出千金也难得一求。法国风景绘画的蝴蝶就这么飞了起来。克罗德 . 洛林 《以撒和利百加的婚礼》 1648年 149*197CM,1824年入馆。桑德罗 . 波提切利
保罗 . 乌切洛 《圣罗马诺之战》 1455-1460年,画在杨树木板上的蛋彩画,182*320CM,1857年入馆。
1432年在圣罗马诺,佛罗伦萨人和锡耶纳人进行了激烈的交战,这幅画描绘的正是战争初期的场面。另外两幅画作收藏在乌菲齐美术馆和卢浮宫,分别描绘了锡耶纳指挥官博纳迪诺 . 戴拉 . 卡尼亚受伤和另一名将领蒂尼奥拉赶来支援的场景。从画作左边起,密密麻麻都是战士和高举在空中的长矛军旗以及号角。视线往中间移,会发现密度有所降低,这也就突出表现了佛罗伦萨将领尼可洛 . 达 . 塔伦蒂诺,他的形象很好识别是因为旗帜上带有所罗门王结的纹章。右边集中描绘了三个战士合力攻击另一个敌方战士的决斗场面:最右边的人物被困在两个敌人的武器间,他高举锤子阻挡第三个敌人的攻击,同时他的战马也处于直立状态,企图躲避伤害。中部有一圈长满花草的篱笆,将近景和远景隔断开来,近景中密布如网的断矛、盾牌和盔甲碎片集中展现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透视手法,同时将它们垂直交错,使得地面表现得更具空间感。骑士笔直的长矛以及他们如立体几何般的身体,均被放置在一个遵守严格透视理论的框架中,使得整个画面都更具立体感。同时画家独到的审美则体现在其对织有花纹的衣料的表现以及用金银浆对闪闪发光的装饰品和精致的金属制品的描绘上。
伊丽莎白.路易斯.维热.勒.布伦 《戴草帽的自画像》 1782年之后。
彼得. 保罗. 鲁本斯 《帕里斯的评判》 1632-1635年,木板上的油画,145*194CM,1844年入馆。
彼得·保罗·鲁本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是早期巴洛克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帕里斯的裁判》这幅油画中,鲁本斯以近乎现实的写实倾向,来画帕里斯的古代神话。他用自己的妻子作为美神维纳斯的模特,背景是常见的风景。牧羊人帕里斯旁边靠着树干的是信使之神墨丘利。帕里斯评定维纳斯是最美的女人,并且要把金苹果送给她作为奖励。站在维纳斯右边的女神是天后赫拉,左边的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不安女神阿勒克图则露面于天空。
在画面中,整个景象具有速写般的气势,轻快流畅,并且完全包围在午后温暖的光线之中。画面既华丽又调和,表明画家在色彩,韵律与结构方面完全掌握了巴洛克式的技巧。
桑德罗 . 波提切利 《维也纳与战神》,木板蛋胶画,约1485年,1874年入馆。
这个故事众所周知:维也纳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勇猛的战神马尔斯。此时,马尔斯沉沉地睡去,几个半兽人则在捉弄他,拿他的盔甲武器恶作剧。整个场景都在向我们传达,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战争和暴力。这幅作品很可能是受韦斯普奇家族委托而画(因为在最右边有一些黄蜂,正是韦斯普奇家族的象征)。根据它的画幅大小和主体选材,可以推测,这幅画应该曾经是一幅镶嵌在沙发靠背上或者悬挂在婚房里的装饰画。整个画作隐隐显出复古风,例如对维也纳的精心描绘,包括她的位置安排,以及她的白色衣服和层层叠叠褶皱的勾勒。而马尔斯则从英姿飒爽的战神变成了一个四肢纤细外形略带阴柔之美的少年。画家用一条条黑色的细线,清晰而又灵活地将画面中的主次、轻重都表现了出来。这些细线不仅勾勒出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元素,而且将暗影也一一展现出来。这幅画不仅是美第奇时代佛罗伦萨文化氛围中诞生的绘画艺术中的杰出代表,而且它带有柏拉图哲学人文主义色彩,即将现实与神话、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 《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1839年,90.7 x 121.6 cm。1856年入馆。
装备着98门船炮的"无畏号"(Temeraire)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the Battle of Trafalgar)为尼尔森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该战船被誉名为"战舰无畏号"(The Fighting Temeraire)。该战舰服役至1838年,退役后,从希尔内斯(Sheerness)被拖曳至海斯(Rotherhithe)解体。《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的油画作品意在表现当时日渐衰落的英国海军,以及老式风帆战舰在蒸汽动力出现之后的没落。
从油画中可以看到,无畏号仿佛在雾霭里一般朦胧,桅杆上的帆紧紧收着,驶往东方,渐渐远离平静的海面,以及太阳落下的地方,一个时代的结束了,古老的荣耀与激情而今被新的历史覆盖。小小汽船拖动巨大的战舰,劈风斩浪,让人惊叹蒸汽机强大的同时,也显示了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力量。此时,汽船带动的不仅仅是战舰,更是整个世界。透纳的原意是想唤起对失去的感觉,并不是只是为了记录这个事件。大笔渲染的日落和古战舰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新生代的蒸汽拖船则鲜明有力。
透纳在创作《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时已经60多岁了。这幅油画他对大海和天空的绘画技巧堪称精湛。油画以重墨渲染了夕阳在云间的光辉,与船索的细致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年轻女教师》
让·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细木匠的家庭,曾师从于学院派画家卡兹,并在美术学院所属学校学习过。29岁时因其静物画出色而被选为美术学院院士,他年轻时作品追求装饰效果和表面趣味,但后来就转为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对象实物,在特定环境中呈现的本质状态和它与人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索描绘物之精神,借物以传达画家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夏尔丹的画总是那么朴素、真诚,体现了画家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平凡的人与物不仅外貌美,内心也美,比起贵族和他们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
克罗德 . 洛林 《以撒和利百加的婚礼》 1648年 149*197CM,1824年入馆。
克罗德·洛林是法国风景画的开创者,他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幼年家境贫困,靠放牛和洗碗度日,13岁时跟着一班厨师到意大利谋生,偶然一个作仆人的机会让他知道了绘画。之后辗转到过威尼斯、慕尼黑、里昂、马赛,最终定居罗马。洛兰文化程度并不高,只是一介画匠,全凭聪敏创作。其题材多为希腊罗马风光,特别是遗址与废墟景象,如果说与普桑的风景画有什么重要区别的话,那就是增添了海景。值得一提的是,洛兰最早注意到了光线之于风景画的意义,他的画作通常不是清晨就是傍晚,不是日出就是日落,彩霞满天飞。由于画意独具,颇得时尚讨巧,订单雪片似的飞来,其中不乏王公贵族,如罗马望族巴贝里尼,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传记家回忆,当时除非权贵,普通人即使出千金也难得一求。法国风景绘画的蝴蝶就这么飞了起来。
《以撒和利百加的婚礼》的故事来自《圣经》,但其实不重要,古典装束的人物只是想将观者带到那个年代。画作真正的精髓在于景。这是意大利式的风景,它更多的不是在描绘自然或赞美家园,而是在抒发一种诗意,远处山峦绰约,近处绿阴参天,身后一湾湖水,草地上的人们载歌载舞,这是一首真正的田园诗。阳光照亮淡蓝的天空,云层如从远景的山丘诞生向前涌,与之相对应的河水在薄雾笼罩中从地平线生出,经过中景的水坝和磨房,直到前景空地上的婚庆,都是以罗马平原为原型,呈现理想化的世外桃源。
约翰康斯. 特布尔《干草车》 1821年,130.2cmx185.4cm。
《干草车》描述的是康斯特勃的家乡萨福克郡一个叫特福德(Flatford)的小村庄的优美风景,画面上方湛蓝色的天空,或明或暗、层次分明舒卷着的云朵,充分的表现了康斯特勃驾驭天空和光线变化的卓越技巧。整幅画作色彩鲜艳生动,光影对比和谐饱满,在静态的风景中加入小狗、农妇、农夫、船夫等动态事物,动静结合之中充满了自然和谐之美。
约翰康斯. 特布尔《麦田》1826年,143*122CM。
这件作品是约翰康斯. 特布尔的代表作,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此作亦称《乡村小径》。作品中,一群羊正在绿树荫荫的小路上走着,后面跟着一条牧羊犬。身穿红背心的放羊少年因为太渴了,就趴在池塘边喝水,他把帽子放在手边,这样随时都能抓起来赶路。池塘边的土坡上大树林立,杂草丛生,还夹着芳香的野花。土坡下的树影里,有一大一小两头毛驴在吃草。小路延伸的方向,是一大片等待收割的金色麦田,一个农夫正从麦田里走出来。天空翻滚着大朵的白云,阳光透过云层洒满大地。这些场景正是他家乡的场景,作品中充满着无尽的乡思。
桑德罗 . 波提切利 《神秘降生》,1500年,布面油画,108*75CM,1878年入馆。
关于这幅画的评论可谓此起彼伏,画面中具有讽喻意义的人物形象众多,同时有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和文字,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诠释这幅画的难度。可以肯定的是,波提切利将繁杂棘手的宗教问题及政治危机和细心精致的描绘结合在了一起。整幅画所带有的预示意义灵感来源于圣约翰的《启示录》,画面上方密密麻麻的写着的希腊语,集中体现出画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正是这些带有敬畏及昏暗色彩的文字,告诉我们这幅作品完成于1500年。这幅画的内容很可能和萨佛纳罗拉的布道有关,萨佛纳罗拉与此画完成的两年之前被施以火刑,而波提切利则是他的支持者。画面中的天使们和画作下方的三个人拥抱,恶魔消失在石板间的缝隙里。三位身穿白色、红色和绿色衣服的天使位于牛棚的棚顶,象征着信望爱三德。环成一圈唱着那赞美歌的天使们手握月桂树和橄榄枝。波提切利在这幅画中突出强调的正是非现实主义和自由创造性,同时又采纳了中世纪绘画中将蕴含象征意义和传达内在精神作为目标的艺术创作惯例。例如,圣母和圣婴在画面中的尺寸比例显得与整体画面很不相称,明显大于其他人物形象,这样的表现手法与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相比,则显得有些许滞后。
这是唯一一幅保存至今、由波提切利亲笔署名并标注日期的画作。在这幅画作的背后,索要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政治思想:飞在天空中的天使们,被笼罩在天堂洒下的金色光芒里,牛棚周围的天使也一样,他们手中拿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彼得 · 保罗 · 鲁本斯 《参孙与达丽拉》1609-1610年
参孙与达丽拉是一个经典的圣经故事:希伯来英雄参孙天生神力,腓力斯丁人为了击败他,派蛇蝎美人达丽拉去引诱参孙,并得知了他的神力源于他的头发。深夜,参孙在与达丽拉缠绵后沉睡过去,剃头匠趁机剪去了他的头发,躲在门外的士兵将参孙擒住,剜去双目,百般羞辱,并困在神殿柱子上当众举办庆典。绝望中参孙向上帝祈祷,他又再次获得了神力,并推倒大殿的石柱,与数千腓力斯丁人同归于尽。佛兰德斯绘画巨匠鲁本斯,是巴洛克艺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师之一,他对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人的作品风格有着非常细致的研究和借鉴。他以独特的油彩调配和模糊轮廓的手法,产生富有光泽的色调反差,和富有动态流动感的线条。这幅画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着一种阴谋进行的气氛。参孙像个孩子般睡倒在达丽拉怀中,两个匠人一个露出狡诈邪笑,一个小心翼翼地剪去参孙的头发,门口的士兵迫不及待要冲进房间。达丽拉的眼中流露出了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她对参孙仍然怀有爱意,可以看出一丝母性的慈爱与怜悯,另一方面,她嘴角和眼神中的冷酷,反映了她狠毒的内心。
提香 《酒神巴克斯和阿里阿德涅》 1622-1523年,布面油画,175*190CM ,1826年入馆。
《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是威尼斯画家提香为费拉拉公爵阿方索•德斯特(Alfonso d'Este 1476-1534)创作的系列神话故事绘画中的一幅,阿方索将这幅画与其他神话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拿来一起装饰他的书房,也就是著名的“雪花石膏小室”。其中有乔瓦尼. 贝利尼1514年的作品《诸神的盛宴》(现收藏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提香的作品《向维也纳献礼》和《酒神节》(现收藏与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作为这一系列画中的最后一幅,这幅画取材于奥维德和卡图卢斯所讲述的故事片段:阿里阿德涅被抛弃在纳克索斯岛上,酒神巴克斯带着酒气四溢、载歌载舞的队伍走过来,吓到了阿里阿德涅,巴克斯则对她一见倾心,将她的王冠变成可围成环的星星,在空中闪烁。画面中的每个人都热情洋溢地跟着酒神一起欢欣雀跃: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正伴着铙钹跳舞;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身上缠着狂蛇;另一个森林之神高高挥舞着一条牛腿;醉醺醺的西勒诺斯躺在他的驴上;农牧之神拖着一只牛头,仿佛在朝我们微笑。而酒神巴克斯在提香的笔下,则被定格在从金色战车上往下跳的一瞬间,他那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形象向我们传达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对生活和艺术的爱的力量。画家将这种热情与力量通过鲜亮而璀璨的色彩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