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痛风痛风是怎么引起的(痛风发作到底该怎么办)
什么是痛风痛风是怎么引起的(痛风发作到底该怎么办)3.药物因素:如味塞米、吡嗪酰胺、阿司匹林等抑制尿酸排泄而导致高尿酸血症从而导致继发性痛风。2.其他疾病:如Ⅰ型糖原贮积病等可导致尿酸代谢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化疗或放疗后,尿酸生成过多;慢性肾脏病,因肾小管分泌的尿酸减少而使尿酸增高。2.继发性痛风:主要由于肾脏疾病、药物、肿瘤化疗或放疗等导致,如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铅中毒以及使用呋塞米、乙胺丁醇等药物引起的痛风。3.特发性痛风:此类痛风原因不明,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以及尿酸盐肾病和硝酸盐尿路结石等情况。1.高尿酸血症:临床上5%~15%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患者尿酸发生排泄障碍,或者生成尿酸过多,使体内尿酸增高,可导致痛风。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晶体诱发的炎症性疾病,长期嘌呤代谢活跃、嘌呤摄入过多或尿酸排泄障碍,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引起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晶体沉积,进而出现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和软组织炎症、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损坏。
高尿酸血症亦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盐结石形成。痛风患者早期积极降尿酸治疗,可延缓或阻止脏器损害。
1.原发性痛风:占绝大多数,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多为尿酸排泄障碍引起,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
2.继发性痛风:主要由于肾脏疾病、药物、肿瘤化疗或放疗等导致,如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铅中毒以及使用呋塞米、乙胺丁醇等药物引起的痛风。
3.特发性痛风:此类痛风原因不明,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以及尿酸盐肾病和硝酸盐尿路结石等情况。
痛风的主要病因1.高尿酸血症:临床上5%~15%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患者尿酸发生排泄障碍,或者生成尿酸过多,使体内尿酸增高,可导致痛风。
2.其他疾病:如Ⅰ型糖原贮积病等可导致尿酸代谢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化疗或放疗后,尿酸生成过多;慢性肾脏病,因肾小管分泌的尿酸减少而使尿酸增高。
3.药物因素:如味塞米、吡嗪酰胺、阿司匹林等抑制尿酸排泄而导致高尿酸血症从而导致继发性痛风。
1、急性关节炎表现:
1.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数小时内到达高峰,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首次发作累及单一关节,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
3.发作呈自限性,多于两周内自行缓解,红肿消退后受累关节处皮肤脱屑。
4.可伴有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
5.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盐结晶,可伴有发热。
2、痛风石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关节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处。痛风石的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隆起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
3、慢性关节炎表现
慢性关节炎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受累关节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疼痛,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尤其在手和足,并可造成残疾。
4、肾脏病变症状
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可有肾脏损害,其症状也非常典型,需要警惕,包括血尿、排尿困难、水肿等。
痛风需要做的检查1.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该检查为诊断痛风的最佳检查,进行关节穿刺液或痛风石样本检查,可通过其中是否有尿酸盐结晶,确诊是否患有痛风。
2.血尿酸测定:作为常规辅助检查,应在距离患者发作4周后,未行降尿酸治疗情况下进行检测,且由于血尿酸存在较大波动,有条件者应反复检测,取最高值。成年男性血尿酸值为208~416μmol/L,女性为149~358μmol/L,绝经后接近于男性。
3.尿酸测定:此为常规检查,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3.57mmol,可认为尿酸生成增多。
4.超声检查:关节超声检查见双轨征,是痛风比较特异的表现。
5.X线检查:可显示关节损害或痛风石,用于辅助诊断,但痛风早期X线一般无显示。
6.CT与双源CT:CT检查在受累部位可见痛风石影像,双源CT能特异性地识别尿酸盐结晶,可作为影像学筛查手段之一,辅助诊断痛风。
1.控制体重,预防肥胖。控制体重要以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为主。
2.饮食上要少食动物内脏、鱼类和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应大量饮水,每日2000mL以上,多食发面食品、放碱的粥和根茎类蔬菜。
3.防止高血脂,高血脂会影响尿酸排泄而导致痛风。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吃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
4.注意适当休息,不要剧烈活动,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5.合理用药、防止发生由药物引起的血尿酸增高。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利尿剂、青霉素、抗结核药等可能引起血尿酸升高,应定期检测血尿酸以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
6.控制吸烟、喝酒,不酗酒,尤其注意禁喝啤酒。
(图文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