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女装分类(清代宫廷女装与汉式女装的差别)
明代女装分类(清代宫廷女装与汉式女装的差别)我们注意到,即便是出台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以后,也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比如龙爪;郡王及以上用五爪,贝勒及以下开始用四爪;但在传世的实物中,乾隆以后很少见到四爪龙纹。所以实物和使用人群不成比例,还有朝服下裳行龙上面的小团龙,按照乾隆时期年出版的皇朝礼器图式,规定皇帝有九个小团龙,皇太子七个,但在传世实物中,清代晚期绝大多数都有小团龙,多数是六之八个双数。在解释女装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清代的服装制度,最初觉得清代服装制度非常庄重,严格,外界给我的信息也是如此,但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我认为清代服装制度的执行有些不够严谨。据记载,清代政府成立之初就出台了关于国家制服的条文,以后又曾经几次的完善修改,但是真正系统完善的规制出台的时间大约是清乾隆中期,如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等,算起来从清代建立1616年到1766年(乾隆31)共计150年,已经超过大清王朝一半的执政时间,才真正的完善,我们完全
|本文约8000字,全文阅读45分钟(建议先收藏)
|注意:本文文字、图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商用
|喜欢本篇别忘点击文末在看哦~
分享嘉宾:李雨来
著名收藏家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还是十年前写【明清绣品】时,清代女装部分曾遇到很多疑问,比如汉人穿用的黄色马面裙,身长过膝的袍、褂、霞披的穿着场合及穿用人群等,都无法系统的解释,用了很长时间的分析,当把宫廷女装和汉式女装分开论证时,豁然开朗。很多原来无法解释的问题迎刃而解,所以这种区分对研究清代服装很有帮助。
在解释女装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清代的服装制度,最初觉得清代服装制度非常庄重,严格,外界给我的信息也是如此,但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我认为清代服装制度的执行有些不够严谨。据记载,清代政府成立之初就出台了关于国家制服的条文,以后又曾经几次的完善修改,但是真正系统完善的规制出台的时间大约是清乾隆中期,如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等,算起来从清代建立1616年到1766年(乾隆31)共计150年,已经超过大清王朝一半的执政时间,才真正的完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清政府对国家法制服装的懈怠。
我们注意到,即便是出台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以后,也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比如龙爪;郡王及以上用五爪,贝勒及以下开始用四爪;但在传世的实物中,乾隆以后很少见到四爪龙纹。所以实物和使用人群不成比例,还有朝服下裳行龙上面的小团龙,按照乾隆时期年出版的皇朝礼器图式,规定皇帝有九个小团龙,皇太子七个,但在传世实物中,清代晚期绝大多数都有小团龙,多数是六之八个双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要原因:
第一是因为清代法定服装的管理仅限于皇宫贵族,宫廷皇族是各取所需,统一发放的,根据使用人群,去定制各种款式的服装,由专人负责监督、织造,这一部分产品也是真正宫廷服装的概念。
第二是地方官员的服装是自己购买或者定做,也就是说,更多的官服是通过市场行为而获取的服饰,生产厂家根据市场需要任意制作各种工艺,各种档次的官用服装,试想一下,这种供需环境是很难系统管理的。
而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生活习惯,穿着打扮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早期推行服装制度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据说清朝初期激励推行满蒙风俗,统一剃发、着装等。当时有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而这种强硬的做法遭到人口众多的,汉族民众奋起反抗,朝廷为了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妥协,有了所谓‘十从十不从’的说法,在服装上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等。所以汉族妇女的服装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形制。
关于十从十不从的来源;我用很大精力和时间寻找依据,唯一的说法是;为了应对当时内地严重的复明情绪,维护政权的稳定,朝廷找到了具有执政经验的汉族知识分子金之俊,金之俊向多尔衮提出了“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并得到认可,但始终只是一种认可或者说法,并没有上升到规章制度,但是从保留下来的汉式女装中,明显反应了它的存在。下面我们用比对的方式较系统的区分一下清代满、汉女装的差别。
清代宫廷女装主要沿袭满、蒙服装风格,袍、褂都是从脖颈到脚的长袍,边饰轮廓清晰。外面套朝褂,朝褂里面是明黄色龙袍,颈肩上有披领。这应该是我们大家书籍资料中都看到过的宫廷后 妃正装像,这一套服装只有在大婚、封位等重大礼仪场合穿用。
汉族命妇正装像
汉族女装主要沿袭明代的款式,分上衣下裳式,上穿红色平直宽袖女蟒,身长过膝,颈肩佩戴如意形披肩,下穿龙凤马面裙。外罩带有官补的霞帔,汉族命妇霞披上补子的级别是和丈夫的官级相同的,另外都是鸟纹没有兽纹,如果丈夫或儿子是武官也要用鸟纹,这样显得女性贤惠,通过以上两个肖像我们可以看出,满族宫廷女性于汉族命妇穿用服装的区别。
下面我们先对女龙袍做比对
清代龙袍不是区别官职的服装,但是在色彩、名称、和纹样上,分阶段有区别。在清代典章里 官职级别不同,对于龙袍的颜色、款式、纹样都有具体要求。
宫廷女龙袍的款式为;圆领、右衽,大襟,拖领、接袖、马蹄袖,直身不束腰,身长140厘米左右。
这是一件明黄色五彩绣女龙袍。根据明黄缎地,五爪金龙纹等规制显示,应该是后妃级别穿用。龙袍的正龙纹较大,龙身翻转灵活自然,较小的云头,陪衬流畅的单云尾,下摆翻腾凶猛的平水,是清代早期龙袍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也是我收藏多年爱不释手的藏品之一。
这是一件清早期红色妆花缎女龙袍,构图方式,单尾云纹,马蹄袖较小,立水短平水翻转有力,正龙纹比例偏大,这些都是清早期龙袍的特点。在清代乾隆以前,大部分宫廷服装都是妆花工艺,以后随着刺绣工艺的快速崛起,刺绣工艺的用品越来越多,而妆花等纺织服装随之减少。到清代中晚期缂丝、盘金、织锦、织纱等工艺的龙袍都有传世。
这是一件清代晚期缂丝女龙袍。云纹排列整齐有序,宽马蹄袖,高立水。龙纹的比例相对于清早期明显小。这些都是典型的清代晚期龙袍的样式,红色应为后妃以下级别穿用的龙袍,清代典章规定,低品级不得穿用高品级的服装,而高品级可以穿低品级的,这也是很多服装在颜色和纹样上难定位穿用者的原因。
黄色缂丝女龙袍两件缂丝女龙袍都是清代晚期。清代的黄色女龙袍,只有后,妃级别的人才能够穿用,同为黄颜色还要区分明黄,杏黄,和金黄,不同级别穿用不同的黄色。后、妃用明黄,皇太子夫人用杏黄,皇子福晋用金黄,以下到县主用香色。
汉人命妇龙袍
汉式女龙袍是指汉人命妇穿用的龙袍,在业内也习惯叫女蟒,穿用者;包括本人或其丈夫在朝为官的女眷,款式基本延续了明代的风格,穿法上和满族女装的差别是:汉族的女龙袍身长一般三尺三寸左右,比宫廷的龙袍短约一尺左右,没有托领马蹄袖和接袖,身长过膝,分上衣下裳式,穿用是下面配龙凤裙;款式为大襟、圆领、宽袖。前后身各有品字型三条龙,两肩、袖子两端的后面各加了一条龙,底襟里没龙,所以全身十条龙,下摆有海水江崖。这种女龙袍流行区域很广,传世量也较多,绝大多数是红色,其它颜色很少。晚期的汉式女龙袍刺绣工艺较多,有少量的缂丝,一般妆花和织锦工艺的年份相对较早。
红色缎地刺绣汉式女龙袍也叫女蟒(清中晚期)
身长110cm,袖长192cm,下摆112cm
红缎地刺绣汉式女龙袍
身长112cm,袖长192cm,下摆116cm
以上两件女蟒均为汉族女性命妇穿用,刺绣工艺的汉式女龙袍多数年代较晚,图案、色彩、云、龙纹等风格和宫廷龙袍近似,所不同的是宽袖、没有托领、接袖和马蹄袖。
宫廷女龙袍和汉式女龙袍的差别
1、袖子上的差别;宫廷女龙袍袖子由四个部分组成
- 肩部龙纹下面有江水海牙,
- 后面链接石青色小行龙,
- 在链接袍身本色绸缎,
- 最后链接石青色马蹄袖
女龙袍接袖马蹄袖图
2、清代汉族女龙袍的袖子为宽袖,没有小行龙,也没有接袖和马蹄袖。
汉式女龙袍宽袖图
3、身长的差别
清代宫廷女龙袍身长140厘米左右
汉族女龙袍,身长约110厘米
二、我们在比对褂
在袍、褂的名称上,一般业内习惯把对襟的衣服叫褂,把大襟的服装叫袍。但无袖的坎肩除外。褂类服装多穿用在外面。
1宫廷朝褂
朝褂款式统为圆领、对襟、无袖的大坎肩,颜色用石青,款式和颜色上不分级别,但根据地位不同,龙纹的数量和排列上有所变化。
1)后妃
清代的褂一般是穿在袍服外面,不单独穿用,在礼仪场合,多数穿袍时都穿外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为“免褂期”,穿袍服可免套外褂。
后、妃朝褂分三种款式。其他福晋、夫人等均为一式。
一式朝褂(故宫藏)
一式朝褂只在故宫出版的丛书中看到过,除了故宫以外,社会上这款朝褂的实物非常少。相关的拍卖会上也没有市场流通,相关书籍刊物上也没有看到穿一式朝褂的图像资料。
石青色妆花缎云龙纹二式朝褂(清早期)
身长134cm,下摆125cm,肩宽38cm
二式朝褂上半部分前后各有一条正龙,腰间前后各有两条行龙,中有劈积,下幅前后各有四条行龙。
石青缎地刺绣金龙纹三式朝褂 (清早期)
身长138cm,下摆宽122cm,肩宽32厘米
三式朝褂较为较常见,在很多图片资料和清代帝后像书中,绝大多数是穿三式朝褂,说明相关人员平时穿用三式朝褂较多。并有可能款式和穿用场合无关,典章上也没有找到于此相关的规定。以上二式、三式朝褂是我收藏多年的,曾经在我书中发表过的非常难得的藏品,
2福晋至县主
皇子福晋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纹前行龙四,后行龙三,下至郡王福晋、县主皆同。
这个级别的朝褂,前襟上下各两条、共四条行龙,后面品字形三条龙,以下至县主的朝褂款式都相同。不同的是贝勒夫人、贝子夫人及以下品级应该用四爪蟒纹。
石青色妆妆花段云龙纹朝褂(清早期)
身长110cm,下摆118cm,肩宽40cm
宫廷女褂均为石青色,只是在龙纹的纹样和数量上有区别,再有就是胸前佩戴的【彩悦】后妃佩戴黄色,以下香色、红色、蓝色类推,彩悦上镶的饰品也是有等级区别的。
3镇国公夫人以下
典章规定;镇国公、民公以下夫人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纹前行龙二,后行龙一,下至七品皆同。虽然是有典章规定的服装,从纹样和工艺上也是当时很时尚的艺术品,在有具体规章的情况下,可以任意添加云纹、海水、各种吉祥纹样。工艺种类更是应有尽有,不惜工本。
石青色妆花缎女朝褂(清早期)
身长136cm下摆124cm肩宽45cm
此件朝褂是妆花工艺,龙纹神态凶猛,龙身翻转流畅有动感,五彩多尾四合云,色彩华丽饱满,具有明显的清代早期的特征。除了前面两条后面一条大龙以外,全身还有各种姿态的小龙纹,有人把这种形式叫子孙龙。
石青色妆花缎龙纹朝褂(清早期)
前二后一龙纹朝褂,在宫廷女朝褂中是相对品级低的,但是能够穿用朝褂的宫廷女性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能够遗存到现在的朝褂都是无比珍贵的。
汉人命妇的霞帔
以上我们介绍了宫廷女眷穿朝褂,那么在同等级别,场合的情况下,汉族命妇穿什么呢?在正常情况下,汉族命妇穿霞帔。
清代霞帔为圆领、对襟、无袖,身长约110厘米,绣云龙纹镶片金边的长坎肩。一般前面两条行龙,后面一条正龙,胸前背后饰补子,下摆有流苏。早期的霞帔款型比较瘦长,从肩到下摆成一条直线,晚期身长较短,下摆相对宽。
红色妆花缎三品孔雀纹补霞
身长120cm,肩宽52cm,下摆74cm
此霞帔肩至下摆成一条直线,龙纹、云纹的构图规范,说明年代较早。孔雀纹的补子应是三品命妇穿用的。清代典章规定霞披均为石青色,也就是黑蓝色,这件霞披为红色明显不符合典章,但是我们前面说了,清代早期乾隆以前制度并不完善,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合理的。
石青色妆花缎霞帔(清早期)
身长105cm,肩宽50cm,下摆72cm
这件霞帔整体构图和款式都符合典章,袖笼的部分明显已经不再是一条直线。这些都说明比上件红色的年代稍晚。中间补子的鸟纹为孔雀应是三品官员的夫人,或官居三品的女性穿用,
石青色缂丝七品命妇霞披(清代中晚期)
身长116cm,肩宽50cm,下摆72cm
缂丝霞帔构图规范,色彩搭配典雅,年代应为中晚期。在缂丝工艺的霞帔中是年代较早的,一般晚期的霞帔身长较短,缂丝工艺优劣差距较大。
石青色缎地七品命妇霞披(清代晚期)
身长102cm,肩宽52cm,下摆73cm
到清代中晚期,霞披补子外围的构图开始用文官补子上的鸟纹。从实物看,部分霞披前后加在一起,从一品到九品的鸟纹全部都有,但多数都不齐全。
宫廷朝褂和汉族霞帔纹样和款式的差别
1纹样
宫廷朝褂是以龙纹的数量和位置区分品级的高低,后妃级别分三式,以下均为一式,龙纹分别是前后各二,前四后三等等。
汉人命妇的霞披是以前后补子的纹样区分品级的高低,云龙纹的结构从早期到晚期格式变化不大,纹样随年代有所变化。
2款式
宫廷朝褂身长约140厘米,腋下是缝合在一起,肩部比较窄,下摆相对肥大。汉人的霞帔的身长110厘米左右,腋下不缝合用两条布带交叉连接,成三片状,下摆有流苏衬托。
宫廷女眷龙褂
清代女褂的名称根据级别不同有所变化,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妃、等穿八团龙纹,称呼为龙褂。
皇子、亲王、郡王福晋等穿四团龙纹。
贝勒、贝子穿两团龙纹,称呼为吉服褂。
镇国公、民公等以下级别穿用八团花卉纹,都称吉服褂。
以上两种名称很容易混淆,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清代女龙褂均为石青色,圆领对襟、平直袖、左右开裾,团龙纹或花卉纹。
分两种式样;
一式龙褂的下摆、袖口都有山水纹。
二式龙褂袖端没有行龙,下幅没有立水,其它与一式相同。
外罩龙褂内穿龙袍画像,转载;dregon throne(john e.vollmer)115页
1后妃
根据典章规定;皇后、皇太后龙褂色用石青,绣纹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皇贵妃、贵妃、妃皆同,太子妃亦同。
图石青纱地四章纹刺绣龙褂(清晚期)
长285cm,宽148cm
同治光绪时期,有部分后妃袍褂有添加章纹的现象,为这种现象,我困惑了很多年,还是近几年才找到相关凭据,根据三织造‘缴回档’记载;光绪十年,赏亲王用;绣杏黄缎四章金龙蟒袍面六件,绣石青缎四正龙褂面六件,绣杏黄江绸四章金龙蟒袍面六件,绣石青江绸四正龙褂面六件,杏黄缂丝四章金龙蟒袍面六件,石青缂丝四正龙褂面六件。
赏福晋用;绣杏黄缎四章金龙官样挖杭蟒袍面六件,石青缎八团金龙有水褂六件,绣杏黄江绸四章金龙官样挖杭蟒袍面六件等等。说明清代晚期的规章有所懈怠或变动,但只局限于同治光绪时期。
资料来自【2004年紫禁城出版社】【清代宫廷服饰】宗凤英;
图石青缎地刺绣龙褂(清早期)
身长140cm,通袖长186cm,下摆宽118cm
龙袍是所有命官都要穿用,其中也包括地方上的文武百官,所以传世相对较多。而这种龙褂只有宫廷女眷穿,属于礼服范畴,以团的数量分八团、四团、两团,龙纹分正龙、行龙、夔龙等区别品级,这件龙褂全部用正龙纹级别最高,
石青底纳纱绣龙褂(清中期)
身长142cm,通袖长186cm,下摆宽116cm
龙褂前后两肩绣四团正龙纹,下摆前后绣四团行龙。按规定是清代皇后、皇太后到皇太子妃穿的。以纱作为面料的龙袍、官服等服装是夏天穿用的。龙褂的整体传世数量较少,工艺构图等也全部精细规范。
2 八团花卉纹褂也叫吉服褂
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及以下所有朝廷命妇都穿八团花卉纹,称呼为吉服褂。八团花的位置和龙团相同。花卉的纹样不限,同样两种款式,一式有海水江崖,两袖端分别绣三个小团花和江水海牙。二式没有海水江崖和袖端的小团花。根据一些当时的老图片,穿用场合与龙褂相同,基本都是套在袍的外面穿用的。
石青色绸地八团花卉吉服褂
身长144cm,通袖长176cm,下摆宽115cm
此件八团花卉吉服褂年代较早,团花中心是两个相对的蝴蝶,业内人称这种图案叫喜相逢。下摆没有立水,多层平水采用山水相间的构图方式,充分给人以汹涌澎湃的感觉。视觉上也比较深远,相对于晚期高立水的构图,这种方式更显得真实立体。
石青缂丝八团花卉纹吉服褂
身长140cm,通袖长188cm,下摆宽108cm
花卉纹的吉服褂传世相对较多,这也和规制有关,龙纹只限于后妃级别穿用,花卉纹的使用人群就宽泛了很多,而且能穿龙纹的也可以穿花卉纹,
这件褂除八团以外还添加了散落的花卉,这也说明对花卉纹的要求相对宽泛,但是清代从皇后、皇太后一直到七品命妇的龙褂、吉服褂,都是石青色,这一点相对严谨。
3汉式褂
汉族女性的外褂和宫廷女褂款式基本相同,只是身长短约30厘米。因为汉人为上衣下裳式,下身配裙子穿用。都是平直宽袖,大部分都有挽袖。颜色的使用和宫廷的袍褂基本相同,褂多为石青色,袍朱色随用红色居多。流行区域广,传世实物也较多。
石青缎底绣八团花卉蝴蝶纹对襟褂
汉族女性的褂基本都是石青色,既有八团形式的也有晕散的花卉纹形式,穿用的人群应该是生活条件好,相对富贵家庭的女性,纹样一般是花蝶、松鹤、富贵牡丹等。
石青缎底绣八团松鹤延年纹褂
身长110厘米,通袖长162厘米
汉式氅衣中绣松鹤延年的纹样使用较早,下摆绣花草、树木、花鸟等,很有场景和画面感。这种题材的褂基本都是同一时期,纤细流畅的线条,色彩搭配典雅,蜀绣工艺
石青缎底五彩绣对襟褂
身长108cm,通袖长140cm,下摆宽97cm
汉族女性的外褂花卉用牡丹较多,构图纹喜欢对称的方式,讲究左右对称上下呼应,我们知道无论是花卉还是动物纹,都是有吉祥寓意的,俗话说无纹不成意,无意不吉祥。
石青缎底五彩绣氅衣
身长108cm,通袖长162cm,下摆宽106cm
这种成品字形花篮形式也是汉式女装的普遍构图方式,整体构图规范流畅,用色华丽而饱满。刺绣工艺精致,牡丹花卉采用打籽绣的针法,是汉式服装中常见绣法。
满汉外挂的不同
因为没有典章约束,汉族女性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纹样,甚至款式,所以汉式女褂的构图方式除了八团以外,更多的是通身对称的花卉袍褂,但在整体流行趋势上还是能够感觉到,满,汉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在宫廷褂类多为石青色,汉族女褂绝大多数也采用石青颜色。
1 宫廷外褂的身长大约四尺二寸左右,基本都是八团的构图方式
2 汉族女褂的身长大约三尺二寸左右,除了八团以外,还有其它多种构图方式
三 氅衣的比对
1宫廷氅衣
氅衣、衬衣都是大襟的袍,氅衣明显比较肥,一般胸围在75厘米左右,两边开裾,袖子也肥大,带有挽袖。应该是套在外边穿的,衣服大多数都有花边和挽袖。
因为两侧开裾很高,花边几乎和拖领相接,所以多数花边几乎把整个衣服围绕起来,挽袖也要比汉式挽袖宽一倍左右。挽起袖口时织绣的图案一半露在外面,一半在袖口里面。
蓝色缎底绣百鹤云纹氅衣(清中晚期)
身长141cm,通袖长180cm,下摆宽119cm
整件氅衣和花边、袖子上都绣有各种不同姿态的白色仙鹤纹样,及五彩云纹。明清时期对于仙鹤纹的赞美很多,一品文官补子用仙鹤纹。这种满族氅衣和衬衣袖子的挽法,和汉族式氅衣有区别,宫廷氅衣袖子偏长分三折挽起,折返后显得很短。而汉式女装只是从里向外折返即可。
紫色暗花绸地氅衣
身长133、袖长145,下摆87厘米
宫廷氅衣和衬衣中也分两种,一种是通身带有刺绣工艺和花边,另一种是通身为素缎或绸,没有织绣工艺,只有挽袖、花边有工艺,不管通身没有刺绣纹样,款式都相同,穿着场合也相同。
红缎地绣八团人物故事氅衣(清晚期)
身长132cm,通袖长172cm,下摆宽108cm
在宫廷的氅衣中,绣八团花卉的很少,八团人物的更不多见。此氅衣款式是标准的满族氅衣的做法,但图案有明显的汉族氅衣的风格,说明了满、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是满、汉融合的表现。
2 宫廷 衬衣
宫廷的衬衣、氅衣都是圆领、大襟、身长至脚面不束腰的袍。区别是衬衣下摆没有开裾,左侧没有花边。袖子也较瘦。而氅衣两侧有很高的开裾,大部分两侧都有相对称花边。总之,有开裾的叫做氅衣,没有开裾的叫衬衣。
雪青色戳纱绣平金九凤纹衬衣(清晚期)
身长140cm,通袖长166cm,下摆宽118cm
这件九凤衬衣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制作都很精细,在女装中有绣凤纹的题材,但是这样成品字形,像龙纹一样排列的形式很难见到,2017年在北服展览时,曾经几位故宫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应该为慈禧用。
紫色织金缎菊花纹衬衣(清晚期)
衬衣的全身用织金工艺,菊花纹样一般是年龄较大的人穿。是典型的清代晚期宫廷后、妃等穿用的常服
3汉式氅衣
汉式氅衣不受清代典章限制,所以传世量很多。氅衣中的刺绣纹样也多种多样,有花鸟纹、禽兽纹、人物花卉纹应有尽有。内容非常丰富,但款式比较单一,身长都在三尺三寸左右,圆领大襟平直宽袖,大部分带有挽袖。
主要流行区域也是黄河中下游汉人集聚的地区,其它地区相对较少。这种款式的衣服全部是女人穿用。上身穿氅衣。下身穿裙子,一直到民国时期仍有人这样穿用。
淡青色绸底汉式氅衣(清中晚)
身长108cm通袖长142cm下摆宽102cm
款式和宫廷氅衣相比略显短款,属于上衣范围,下面要配裙子。
红色纳纱绣汉式氅衣(清中)
身长103cm,通袖长146cm,下摆宽98cm
这件衣服的袖子型状,具有明显明代刀袖的风格。但是整体看毫无疑问是清代中期的汉式氅衣。这种承袭明代的情况,在清代的汉式服装中经常出现。这也和清代女装不受典章限制有关
红色缎地汉式氅衣(清晚)
身长110cm,通袖长162cm,下摆宽98cm
清代晚期这种带有补子的汉式氅衣较多,红色、大襟、周身绣有花卉纹,下摆有江水海牙。这种纹样,色彩明显不符合清代典章,但是由于汉族女人可以不受典章约束,在汉式氅衣里属于正常现象。
浅蓝色绸底刺绣汉式氅衣
身长109cm,通袖长168cm,下摆宽100cm
这件氅衣是左衽,一般大襟的氅衣都是右衽,左衽的非常少。据我所知,只有山西晋东南的长治地区有一部分氅衣是左衽。
宫廷和民间的差别
宫廷氅衣身长到脚面,构图多以兰草,蝴蝶,仙鹤等,无江水海牙,多数有花边
民间的汉式氅衣身长过膝盖,图案多用富贵牡丹,蝙蝠等。
四裙子
宫廷裙
宫廷裙子传世很少,在故宫以外,我只见过拉萨一个叫多吉的人曾经拿来过半条这种裙子,裙子整体是用红和黑两种不同颜色,不同工艺的面料缝制而成,缝制的风格和色彩的应用和汉族的马面裙差距很大。
这一件更接近于满蒙风格
以上两件宫廷女裙图片来自近些年发表的关于宫廷服装的书籍,第一条带裤腰的应该是分上衣下裙的,第二条为连衣裙的形式,都是穿在袍服的里面,因为满族袍都是身长到脚,所以只能把裙子的边缘露在外面,
汉族裙
汉式女裙是民间传世数量最多,穿用时间很长的一个品种。由于生产地区和地方风俗的不同,裙子的样式和工艺也有很大的区别。按人们习惯的称呼,大体分为三种,有马面裙、百褶裙、和条裙等。这三种款式只是人们的习惯称呼,都是以马面为主体,按其它部分的变化而得名。
裙子的流行区域非常广,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从四川盆地到蒙古草原,从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都有流行。
黄色绸底刺绣五彩马面裙
按清代典章一般百姓是不能穿用黄颜色的,但是汉族女性穿用的黄裙子却经常见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男从女不从”的规章所致,因此主要是汉族女人穿的裙子用黄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马面裙是清代汉式裙子的总称,马面是裙子的主要工艺部分,但是习惯上往往要把裙子其它的变化也说明,如百褶裙就是带有褶皱的马面裙,条裙也是带有条的马面裙。
雪青色绸底四龙八凤裙
四龙八凤就是指一条裙子上有四个龙纹八个凤纹,也有十二龙凤和二十四龙凤等,业内统称龙凤裙,。由于裙子穿着人群数量多,流行时间长,分布面积广,各种构图纹样很多,也有一定的区域和年代特点,
条裙,也有人叫凤尾裙,裙罩等,多数地区把这种裙子套在马面裙的外面。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聆听。
喜欢本篇别忘关注、收藏和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