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婆种田山里相公太腹黑完结篇(武城碾转)
肥婆种田山里相公太腹黑完结篇(武城碾转)为什么负责接待的大官给皇帝供以碾钻之食呢?这也是古已有之、据典而行的。明代《五杂组》说:“今大官进御饮食之属 皆无珍错殊味 不过鱼肉牲牢 以燔炙醲厚为胜耳。不独今日为然也。”此乃周代之礼。碾钻既是食新时鲜 又非上天入地寻来的龙肝凤髓 以此供上 既与古礼相符 又是在看似无意间向百姓宣扬了“吾皇”不尚奢华的品质 这“大官”可谓办事得体。乾隆为能吃上农家饭碾钻而喜:“纵逊玉食腴 爱此田家味。”乾隆皇帝乡人俗称的“雅麦”是什么麦?从初春种 到初夏收 “微炒 入磨” 未言去其皮糠之事 当是无麸大麦的一种元麦。大麦比小麦先熟 若是吃青麦 则更能早一点入口 可谓救荒之粮的“先遣军”。李光庭先生诗句“堆盘连展诗人羡” 说的是陆放翁有诗“拭盘堆连展(陆注:淮人以名麦饵) 洗釜煮黎祁(陆注:蜀人以名豆腐)”“连展”就是碾转。李光庭先生学问深厚 关注农事 对碾转的由来是作过一番研究的。1765年春夏之际 乾隆皇
□孙南邨
古代小说《醒世姻缘传》 写到山东武城县有一种食物叫“碾转” 乾隆皇帝南巡归来在武城县也吃过“碾钻” 并为此写诗一首。一个是小说家言 一个是实事记录 武城县的“碾转”“碾钻”因此被广为人知。
“碾钻”是什么?是用青麦磨出的一种食物。麦子收割前还未全熟之时叫作“青麦” 旧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它是贫穷人家接济春荒的救急之粮 也是富裕人家的一种时鲜食品。《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说:“那裁缝叫是沈善乐 原是江西人 在武城成衣生理。因与武城县县官做了一套大红紵丝圆领……”“待了一月 沈裁的婆子 拿了一盒樱桃 半盒子碾转 半盒子菀豆 来看晁夫人 再三谢前日打扰。”书中虽没说明送碾转是在什么季节 从樱桃、菀豆看 当是在“立夏、小满见三鲜”之时。古人对一年中最先成熟的“三鲜”(各地时鲜物品不同)果实格外重视 用它作为礼品馈赠曾是一种时尚。乾隆皇帝南巡沿运河返回 在武城县吃到的“碾钻”(即碾转)就是时鲜 也正是这个时节。
要说碾转之事 还是清代宝坻李光庭先生在其《乡言解颐》中述之最详 不但有文 也有诗。他在《圃》中说:“吾乡之园 向多春种麦、秋种菜 今则种麦者少 种蒜者多 为其利厚于麦也。春日农谚云:‘雅麦种亩半 熟了好吃碾碾转。’”又在《食物十事·碾转》诗前小序说:“来牟之外 乡人有所谓雅麦者 先半月熟 专为作碾转之用。取其粒之将熟含浆者 微炒 入磨 下条寸许 以肉丝、王瓜、莴苣拌食之 别有风味。其时邻里相馈答 亦有专送麦粒者 为食新也。”其诗云:“仲谋工赋麦 葛恪工赋磨。磨中麦屑自成条 麦兮磨兮俱可贺。堆盘连展诗人羡 村妪争夸碾碾转。小满开花芒种餐 胯斗提篮遗亲串。节物食新忆故乡 春来时未接青黄。昨年友馈今犹在 蒸熟依然饼饵香。”李先生不但介绍了青麦的具体品种 还介绍了碾转的做法、吃法。所言“来牟” 古为形声字“麳麰” 《诗经》中《周颂·思文》有“贻我来牟”之句 《集传》解释是:“来 小麦;牟 大麦也。”
乡人俗称的“雅麦”是什么麦?从初春种 到初夏收 “微炒 入磨” 未言去其皮糠之事 当是无麸大麦的一种元麦。大麦比小麦先熟 若是吃青麦 则更能早一点入口 可谓救荒之粮的“先遣军”。李光庭先生诗句“堆盘连展诗人羡” 说的是陆放翁有诗“拭盘堆连展(陆注:淮人以名麦饵) 洗釜煮黎祁(陆注:蜀人以名豆腐)”“连展”就是碾转。李光庭先生学问深厚 关注农事 对碾转的由来是作过一番研究的。
1765年春夏之际 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 于京杭大运河乘船还京 进入山东后有《舟行入山东境》诗 其中就说到“来牟” 前四句是:“去时遵路返乘舟 一水殊分徐鲁邮。是日晴光明翠柳 前旬雨泽渥来牟。”乾隆于山东韩庄闸大营登岸 转往江苏徐州巡视后 再入山东境乘船北行。游济宁州、登太白楼、访南池少陵祠 过分水龙王庙 策马游东昌府、登光岳楼 皆有诗纪游 无须细说 唯有他在济宁与聊城之间写的一首关心农事、说到牟麦的诗值得一提:“北来日日验农耕 夹岸农民喜气迎。牟麦秀齐惟待实 黍禾种遍已抽萌。早知春泽高低被 近觉炎风尘土生。畏雨情才忘几日 旋为望雨又何情?”
就在乾隆为麦穗灌浆待实、盼望降雨的几天后 来到了武城县甲马营水驿、大营 让他欣喜不已的是在这里既遇到了企盼的喜雨 还吃到了牟麦青麦做成的碾钻。他为此赋诗即兴:“麦有小大殊 实则皆一类。大者常先熟 亦赖雨旸遂……大官供碾钻 雕盘聊一试。纵逊玉食腴 爱此田家味。”乾隆皇帝深知“民以食为天”的分量之重 这次南巡返回途中 先是为“雨泽渥来牟”而愁 继而又为牟麦已秀齐“望雨”而忧 没想到舟到甲马营一切遂愿 喜乐之情可想而知。
乾隆皇帝
为什么负责接待的大官给皇帝供以碾钻之食呢?这也是古已有之、据典而行的。明代《五杂组》说:“今大官进御饮食之属 皆无珍错殊味 不过鱼肉牲牢 以燔炙醲厚为胜耳。不独今日为然也。”此乃周代之礼。碾钻既是食新时鲜 又非上天入地寻来的龙肝凤髓 以此供上 既与古礼相符 又是在看似无意间向百姓宣扬了“吾皇”不尚奢华的品质 这“大官”可谓办事得体。乾隆为能吃上农家饭碾钻而喜:“纵逊玉食腴 爱此田家味。”
那一天是乾隆三十年四月初十日 正是吃大麦青麦的时节 乾隆皇帝因吃碾钻而看到丰收在望的景象 一时动了亲民之情 竟然在初夏之晨 又是新雨刚过、颇有凉意的第二天一大早就露坐船头 让闻讯而来瞻仰皇上的两岸百姓看个够。这是前些天“夹岸农民喜气迎” 仅能看到龙舟而没能看到“龙颜”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
碾转无论是救荒还是品味 不仅为诗人、乡民所喜 也是京城里宫眷内臣必尝的时鲜。明代记述宫中见闻的《酌中志》在《饮食好尚纪略》篇说:“四月……二十八日 药王庙进香。吃白酒、冰水酪 取新麦穗煮熟 剁去芒壳 磨成细条食之 名曰稔转 以尝此岁五谷新味之始也。”可知那时宫中品尝五谷新味稔转 并非偶尔为之 而是年年如此 已成为喜迎丰年的一种食俗。宫中和乾隆皇帝如何吃碾转 不得而知。李光庭说“以肉丝、王瓜、莴苣拌食之” 隔年蒸熟犹香;陆放翁吃得简单 把盘子擦干净 堆放在里面即成 此时正是寒冬。乡间百姓吃碾转 多是为了救荒 用它烧稀饭、拌青菜充饥才是天下第一等好事 虽然这东西可以存放 要知道靠半粮半菜度日的人家是存放不住碾转的。
京杭大运河武城段四女寺水利枢纽
碾转在国内多地皆有 并非武城县的特产 武城碾转之所以出名 在于奇闻奇事。若说被西周生写进小说还不算太奇 那么乾隆皇帝在这里吃“田家味”并写诗纪事 在皇帝饮食记录上则是很少有了 这还不算天下奇闻奇事吗?
宋人苏轼诗言“蚕欲老 麦半黄” 也是吃碾钻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 近六七十年间 “蚕欲老”已不多闻 碾转也已不多见;现在要想知道碾转为何物 打听一下耄耋老人或许还能说个明白。
武城县甲马营处于京杭运河东岸 此地曾设驿站。明代程春宇选辑的《士商类要》中有《水驿捷要歌》说:“试问南京至北京 水程经过几州城……渡口相接夹马营 梁家居住安德行……”后两句说的是山东运河北段四驿 渡口驿、甲马营驿、梁家庄驿、安德驿。清初史学家谈迁经过此地有记:“武城之甲马营 一大聚落也。”
现在武城县有甲马营镇和甲马营村。近年我两次蹬车走访京杭运河山东段 其中一次打算投宿甲马营 哪知到了镇驻地却没有找到宾旅客店 此时已是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 只有赶往武城县城。好在道路宽敞 路灯明亮 虽蹬车夜行亦心中不慌。于武城县自然忘不了碾转 问饭店厨师不知 问青壮年人不知 惟有老年人还记得当年吃碾转之事。他们虽然听说过乾隆皇帝曾经到过此地 多是民间传说的演义故事;当得知乾隆皇帝不但真的在这里住宿 还在这里吃碾转、坐船头、写诗纪行之事 都以为新鲜有趣 愿闻其详。
我的家乡滕州也曾有过碾转 据年已九旬的母亲说 因为青麦鲜嫩 带有皮糠的大麦或小麦的青麦 要用火燎或锅炒后搓去皮糠(芒壳) 再上磨去推;青麦磨出后不是面粉 而是一段、一段的圆细条 当地称作“捻捻转子” 又说它也许象形于旧时一种小孩的玩具“捻捻转子”。“捻转”由石磨捻转而出 此名也是一说。
古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也说到碾转 称之为“碾转子”。青麦做碾转的历史长、地域广 其名称也多:连展、碾碾转、碾钻、稔转、粘粘转、碾转子 据说至今作为一种时鲜风味食品 还在有的地方流传。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