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集萃(文萃汇羊城粤韵传新声)
文苑集萃(文萃汇羊城粤韵传新声)此次获奖的《南越宫词》根据同名粤剧改编,剧本经过多年打磨,为影视化改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创作团队来看,导演马崇杰出生梨园世家,主角是粤剧艺术名家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和优秀青年花旦李嘉宜,且有广州粤剧院近百名演人职员共同参演,保证了原汁原味的岭南风味。“很多人不了解粤剧,是缺少一次接触粤剧的机会。”徐斌表示,大家都深刻记得当时那场表演带来的心灵震撼,现在几乎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成为了粤剧迷,他们越发觉得电影是大众接触粤剧的一个重要舞台,或将成为年轻人第一次接触粤剧、爱上粤剧的契机,感受到一份使命感。不久前,《南越宫词》折桂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对很多人来说,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此前三届,《传奇状元伦文叙》《白蛇传·情》《刑场上的婚礼》这三部粤剧电影都入围最佳戏曲片提名,最终《南越宫词》圆梦金鸡奖。“每一部影片都有着过硬的实力,《南越宫词》最幸运地获得了金鸡奖。”《南越
“第一遍看字幕,第二遍看画面,第三遍看剧情,第四遍听唱段,第五遍听懂片头曲片尾曲,第六第七遍是享受……”在90后、00后用户居多的视频播放平台“B站”,有网友分享了自己通过粤剧电影喜欢上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的经历。
如今,粤剧活跃在各种平台。从“一桌两椅”的传统舞台走出,粤剧可以登上万众瞩目的大银幕,可以唱响在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正是各方“跨界”创作出不同艺术门类的精品,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自然不怕众口难调,让“南国红豆”飘香全国、雅俗共赏。
以粤剧为代表,广州文艺创作的“一池春水”已经被激活,随着文艺创作者不断攀登文艺精品的新高峰,文化精品的不断“上新”,让市民获得满满幸福感的同时,也让广州的文化辨识度不断提升。
一段岭南往事,“嚼”出新滋味
不久前,《南越宫词》折桂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对很多人来说,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此前三届,《传奇状元伦文叙》《白蛇传·情》《刑场上的婚礼》这三部粤剧电影都入围最佳戏曲片提名,最终《南越宫词》圆梦金鸡奖。
“每一部影片都有着过硬的实力,《南越宫词》最幸运地获得了金鸡奖。”《南越宫词》制片人徐斌表示,连续四年有粤剧电影冲击最佳戏曲片奖,说明广东文艺创作的高质量和高产量,粤剧电影获奖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徐斌坦言,即便他是熟悉粤语的广东人,在2019年成立粤剧电影拍摄的工作室前,甚至没有完整地看过一场粤剧,印象中粤剧是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粤剧有啥意思?”,这是工作室刚成立时不少同事对粤剧的初印象,直到他们观看了《刑场上的婚礼》的一场彩排,结果看完后大家都热泪盈眶。
“很多人不了解粤剧,是缺少一次接触粤剧的机会。”徐斌表示,大家都深刻记得当时那场表演带来的心灵震撼,现在几乎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成为了粤剧迷,他们越发觉得电影是大众接触粤剧的一个重要舞台,或将成为年轻人第一次接触粤剧、爱上粤剧的契机,感受到一份使命感。
此次获奖的《南越宫词》根据同名粤剧改编,剧本经过多年打磨,为影视化改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创作团队来看,导演马崇杰出生梨园世家,主角是粤剧艺术名家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和优秀青年花旦李嘉宜,且有广州粤剧院近百名演人职员共同参演,保证了原汁原味的岭南风味。
传承粤剧文化,尊重传统,当然也需要发扬和创新。
“传统粤剧舞台是‘一桌两椅’,电影需要具象化的呈现。”徐斌介绍,《南越宫词》采用超高清技术拍摄,为了再现南越古国的盛况,他们也专门结合南越王墓的考古发现设计场景、制作道具。比如出现在电影中的关键道具——丝缕玉衣,创作团队就参考了南越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南越王博物馆也获得了电影《南越宫词》的播放权,可在馆内观看。
展现形式上与时俱进,思想内涵中也是古今共鸣。“拍摄过程就是古人跟今人的一次对话。”徐斌表示,《南越宫词》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是现代人对南越王赵佗罢战求和、统一百越这段历史佳话的合理想象。老故事之所以能流传,正是因为能不断结合时代的变化,咀嚼出新的时代内涵。
“《南越宫词》斩获金鸡奖是广州文艺创造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更是一个开始。”徐斌说,《南越宫词》展现的是岭南故事,更重要的是岭南文化的视角。比如此前“出圈”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近期推出的粤剧《文成公主》等,故事并非是发生在岭南的故事,但是岭南味十足。
《南越宫词》海报
新的粤剧电影正在拍摄,新的粤剧也正在推出。就在10月,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在横店影视城正式开机,大型粤剧《文成公主》也在广州大剧院正式公演。此外,就在广州市中心的珠江新城,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广州粤剧院即将整体完工,大众将有更多机会接触粤剧。新的作品、新的载体、新的平台,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将被更多人了解,让经典焕发时代活力。
观察万家生活,“点”亮新灵感
相比于粤剧电影的众望所归,《点点星光》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颇有黑马之势。很多人并没有想到一群本色出演的孩子、一个半路出家的导演、一个中低成本的儿童电影,最终获得大奖。
影片拔得头筹的一大原因就是扎根现实的广州故事。在地处偏僻山区的广州花都七星小学,师生们齐心协力,“跳”出了世界跳绳冠军,打破了跳绳世界纪录。而影片获奖经历,与乡村孩子通过跳绳改变命运的故事本身一样,充满“逆袭”色彩。
“大家都在找绳子,因为跳得太快了,绳子都看不见了。”《点点星光》的导演谢德炬记得,他最早接触到这个故事还是在做新闻记者的时候,这些人物和细节给谢德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成为他创作的公益广告片《幸福从奋斗中来》的素材,也最终成为了《点点星光》这部电影的原型题材。
从新闻报道到公益短片再到电影,七星小学孩子们的故事要在大银幕讲好,需要艺术化的创作,需要尽可能保留打动人的真实感。“整部片子原本大概有130分钟的样子,最终剪辑成为90分钟左右。”谢德炬表示,不少镜头戏剧性强、很“抓眼球”,最终删除是因为与真实自然感冲突,反而减少了故事本身最淳朴的魅力。
《点点星光》的片名也是灵光乍现的结果。此前,该片曾有过“白云深处”“彩虹”等暂定名,但是主创团队都不十分满意。直到一个冬日清晨,天色还未全亮,孩子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手电筒,照亮山路上学,这一场景启发了主创团队。
“我们拍摄经常持续到很晚,看到孩子们的手电筒,想起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手电筒和天上的星星照亮彼此,汇成星河,我说片名就叫《点点星光》吧,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好。”谢德炬表示,创作团队不拘于已成型的剧本,很多细节观众感觉真实感很强,就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的结果。
影片的一个重大调整是集合演员的真实情况修改剧本。“从教练到学生,我们都让原型本色出演,希望能够保留真实质朴的感觉。”谢德炬说,在拍摄过程中,跳绳队新来了一对双胞胎,这激发了创作团队的灵感。“当时很惊喜,因为双胞胎的角色能够实现更丰富的情节设计,可以制造矛盾和误会等等,我就让他们试镜,结果演得特别好!”谢德炬果断修改剧本,设计了围绕双胞胎展开的剧情,“这是一次大的改动,虽然费力,但最后收获了很好的成效”。
孩子们的生活状态是《点点星光》的重要内容,儿童片很适合展示孩子们的视角,也让这个现实题材的作品增添了一抹童趣和浪漫的色彩。
“影片中有一些浪漫主义的表达,比如孩子们向往天空,对着飞机招手,小孩子们练习倒立等等,也比较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思维模式和观看习惯。”谢德炬说,尽管分类是儿童片,但也获得了家长和成年观众的好评,说明儿童电影只要尊重艺术规律,也可以获得全年龄段观众的认可。
在创作团队看来,《点点星光》的成功,不只是一部电影的成功,也是基于广州文艺创作氛围日益活跃。“广州的街头巷尾‘藏’着很多的好故事,需要创作者发挥眼力、脚力、笔力、脑力,在当代生活中挖掘。”谢德炬表示,正是广州各方的支持下,这个从新闻报道脱胎出的广州故事,才能走向大屏幕为更多人知道。
点点星光。
“广州的文艺创作正如一棵扎根岭南的树,因为包容而枝繁叶茂,在社会共同的投入和努力中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会变成参天大树。”谢德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文艺精品涌现,展现当下广州的发展与变化。
勇攀文艺高峰,“出圈”新受众
几日前,杂技剧《天鹅》于广州大剧院进行全球首演。《天鹅》融合了杂技、芭蕾舞、现代舞、现代声光电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更是大胆创新、用杂技讲故事,尽管全剧无一句台词,却通过巧妙设计,运用极具技巧的表演,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等主题。
“广州的文艺创作迎来了一从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国家一级编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在杂技剧《天鹅》中担任编剧,在她看来,广州的文艺创作其实一直都求新求变,近几年来的多部“出圈”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广州的文化辨识度,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罗丽表示,近年来广州文艺精品频出,是基于广州文艺创作有“文脉”、有“人脉”、有“气脉”。具体来说,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化的中心,文艺创作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取材素材。广州也是文艺创作者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培养了大量懂岭南文化的本土创作者。此外,随着国家的发展,群众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愈发强烈,与文艺创作者的共鸣越来越强。
回顾过去几年,广州的文艺精品频频走出广州,收获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例如,电影《南越宫词》《点点星光》《掬水月在手》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舞剧《醒·狮》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杂技节目《升降软钢丝》获世界马戏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等,呈现百花齐放的趋势。
除了获得业界的肯定,更难能可贵的是被广大市民所认可。例如,国内首部粤剧4K电影《白蛇传·情》就成功“出圈”,不仅受到粤剧迷的较好,也在年轻人中掀起热潮,除了刷新国内最高戏曲电影票房纪录,也入选了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环节,亮相多个国家。此外,该影片也在B站等平台热播,在B站播放量超1500万人次,公开数据还显示29岁以下观众占比65%,实现了传统文化对年轻群体的深度触及。
罗丽也是舞剧《醒·狮》的编剧,她表示《醒·狮》是主创团队数年磨一剑的“匠心”之作,而观众对醒狮文化的共鸣体现出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此外,文艺创作者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渠道去传播这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了醒狮形象。比如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为醒狮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人耳目一新,也激发了年轻人对醒狮文化的兴趣。如今,文艺创作者们更意识到好作品也需要好宣传,更敢于亮相自己,向全国展示了广州的文化自信。
文化精品频出,也提升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显示度。“在整个城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文艺创作是一个讲城市故事的源头。有了这样的文化源头,我们才可以说城市的文化是有活力的。”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柳立子认为,一个城市的精神或灵魂,需要文艺创作这样的抓手去凝聚。
在柳立子看来,文艺创作会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进而提升城市对知识密集型行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在城市创意人才形成圈层集聚和良性循环。此外,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塑造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IP,将推动城市产业链条的跨界和融合,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傅鹏
【见习记者】王一晴
【图片】受访者供图、资料图片
【统筹】冯艳丹 郑慧梓
【策划】林焕辉
【作者】 傅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