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经济学现象(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系列篇之二十二)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经济学现象(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系列篇之二十二)219: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sburg paradox):由数学家尼古拉·伯努利在1738提出,是一种掷币游戏:设掷出正面或反面为成功,如果第n次掷成功,得奖金2的n次方元,游戏结束。游戏期望值为无穷大,但实际中不可能达到,于是悖论产生。试图消解的方法有边际效用递减论、风险厌恶论、效用上限论。 218:框定偏差(framing bias):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使用特定的参照系。因此,由事物的表面形式形成的框定会影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人们用特定的框定来看问题时,决策将可能决定于他所用的特殊的框定,由此导致的认知和判断偏差。比如货币幻觉和上市公司过分渲染重组概念。 215:金色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s):指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自愿或被迫离职时向其提供一次性的丰厚收入,触发条件通常是外部持股者的股权达到预先规定的比例或公司要出售时。因此,金色降落伞在某种程
211:劳德代尔悖论(Lauderdale Paradox):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其认为,扩大私人财富的一个方法是摧毁社会财富,把昔日丰富的社会财富变得稀缺,如煤、石油、空气、优美环境等等。它揭示了企业无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全民的福利为代价,即使在追逐私利时会促进GDP的增长。
212:榨菜指数(pickled mustard tuber index):由国家发改委官员提出的一种判断人口流动的简易的非正式理论。榨菜是民工的代名词,通过涪陵榨菜在各地区销量即可判断民工的流向和东中西地区产业承接情况。该指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发改委拒不承认是其发明的。
213:绿票讹诈(greenmail):指向大股东的股票支付高于当前市场价格的溢价,以换取对方不发动收购公司控制权的承诺,保持公司的独立性。绿票讹诈是目标股份回购的一种形式,第一个使用绿票讹诈的是海湾-西方工业公司的主席查尔斯·布卢多恩。由于税法的改变,这种方法已不多见。
214:毒丸计划(poison pills):
指潜在的目标公司发行的、意在降低公司在敌意收购方眼中的价值的新证券。毒丸计划共有三代:优先股计划、弹出和弹入毒丸。它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任何敌意收购方须严阵以待。该方法最早由律师马丁·利普顿在帮助帕索电力防御通用美洲石油的收购一案中使用。
215:金色降落伞(golden parachutes):指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自愿或被迫离职时向其提供一次性的丰厚收入,触发条件通常是外部持股者的股权达到预先规定的比例或公司要出售时。因此,金色降落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反收购的效果,使目标公司缺乏吸引力,同时可留住人才。其最早实施于80年代。
216:本土偏差(home bias):指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资于本国、本地或本公司的证券,而非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证券相关度低、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外地证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投资者之所以投资本地证券,是因为更了解这些证券,信息更加对称,于是矛盾产生了。
217: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明斯基提出,指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或对金融产品的狂热转变为恐慌的那一刻。他认为金融系统本身有着不稳定的特征,并据此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时刻具体分为正向冲击、乐观繁荣、非理性疯狂、获利抛售和大恐慌五个阶段。
218:框定偏差(framing bias):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往往使用特定的参照系。因此,由事物的表面形式形成的框定会影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当人们用特定的框定来看问题时,决策将可能决定于他所用的特殊的框定,由此导致的认知和判断偏差。比如货币幻觉和上市公司过分渲染重组概念。
219: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sburg paradox):由数学家尼古拉·伯努利在1738提出,是一种掷币游戏:设掷出正面或反面为成功,如果第n次掷成功,得奖金2的n次方元,游戏结束。游戏期望值为无穷大,但实际中不可能达到,于是悖论产生。试图消解的方法有边际效用递减论、风险厌恶论、效用上限论。
220:诺斯悖论(North paradox):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于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但是,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