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现代艺术思潮的几大主义(从唯美主义到象征主义)

现代艺术思潮的几大主义(从唯美主义到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渗透在法国19世纪下半叶以后直至今日的许多文化潮流中。就19世纪的范围而言,典型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潮是帕纳斯派诗歌,另外,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也受到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 浪漫派诗人戴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Gautier,1811—1872)被公认为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不过,唯美主义的真正源头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实际上浪漫主义从其发生之日起便含有唯美主义的倾向。1830年以后,由于戈蒂耶的鼓吹,唯美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所谓唯美主义,可以用戈蒂耶的一句话来注释:“唯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美的……”(戈蒂耶:《〈莫班小姐〉序》)这就是说,艺术创作的和艺术欣赏作为审美活动,与一切功利目的无涉。戈蒂耶说的功利目的,指艺术的道德作用、社会意义、认识价值等等。我们讲过,法国的浪漫主义,从哲学的本源说,来自康德的思想,戈蒂耶宣扬的唯美主义,其思想内核就是康德在《

现代艺术思潮的几大主义(从唯美主义到象征主义)(1)

从唯美主义到象征主义

文 / 罗大冈

就在现实主义兴起的30年代,另一股文学艺术思潮也在法国应运而生,这就是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的唯美主义。

浪漫派诗人戴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Gautier,1811—1872)被公认为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不过,唯美主义的真正源头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实际上浪漫主义从其发生之日起便含有唯美主义的倾向。1830年以后,由于戈蒂耶的鼓吹,唯美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所谓唯美主义,可以用戈蒂耶的一句话来注释:“唯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美的……”(戈蒂耶:《〈莫班小姐〉序》)这就是说,艺术创作的和艺术欣赏作为审美活动,与一切功利目的无涉。戈蒂耶说的功利目的,指艺术的道德作用、社会意义、认识价值等等。我们讲过,法国的浪漫主义,从哲学的本源说,来自康德的思想,戈蒂耶宣扬的唯美主义,其思想内核就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的“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益的自由的快感”。从这一点说,唯美主义并不是戈蒂耶的创造。不过,戈蒂耶总结了浪漫主义运动的经验,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口号,这就在法国文学艺术领域竖立起了一面艺术至上的大旗,鼓励诗人和艺术家理直气壮地为艺术争取独立的地位。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渗透在法国19世纪下半叶以后直至今日的许多文化潮流中。就19世纪的范围而言,典型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潮是帕纳斯派诗歌,另外,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也受到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

戈蒂耶的唯美主义思想在他1832年为自己的长诗《阿尔丢斯》写的序言里已经有所流露。1835年他发表小说《莫班小姐》,同年为小说写了一篇长长的序言。这篇序言对形形色色所谓的艺术功利主义极尽揶揄嘲笑之能事,明确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纲领。戈蒂耶的作品大都把创造纯艺术美作为理想的目标,而他作为“古希腊的儿子”(雨果语,谓戈蒂耶崇拜古典文化,并且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又把艺术美归结为一种外在形式的雕塑美、视觉美。《莫班小姐》和1852年发表的诗集《祛琅和雕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

唯美主义在40年代后迅速传播。从社会根源说,这是因为一部分艺术家和文学家对现实感到失望和厌倦,企图躲进艺术的象牙之塔寻求精神的安慰。从艺术审美的原因说,浪漫文学经过20年代捶胸跺足的呼号和愁眉苦脸的呻吟,那种以宣泄感情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手法终于使人厌倦了。于是,设一道闸门,挡住感情洪水的排泄,在平缓宁静或者深层次中发见真正的美,自然成了越来越多诗人和艺术家的追求。因此可以说,唯美主义既源于浪漫主义,又是对浪漫主义部分美学观念的反弹。

按照戈蒂耶的唯美主义理论和雕塑美、视觉美的理想去构建新诗歌的是帕纳斯诗派。帕纳斯是古希腊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和诗神缪斯的灵地。1866年出版的一本诗集借用这个典故,取名《现代帕纳斯》(诗集共出版了三卷,后两卷分别于1871和1876年出版)。在诗集中发表作品的诗人(以年轻人为主体)当时便被称作帕纳斯派。其实他们的共同主张只是建设后浪漫主义诗歌,在其它方面则莫衷一是。所以后来只把其中艺术旨趣接近戈蒂耶的那些诗人叫做帕纳斯派,其它的诗人如魏尔伦、马拉美、法朗士等都另作别论了。

帕纳斯派诗人的共同特点是,第一,师宗戈蒂耶,信奉“为艺术而艺术”,追求诗歌的形式美;第二,反对浪漫派的滥情主义和艺术形式上的“自由主义”,提倡不动感情的描写和冷隽雕琢的诗风。这派诗人中的少数(勒孔特"德"李尔和普吕多姆)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幻想“将新的科学成就和现代哲学的高度综合引进诗歌领域”(普吕多姆语),企图用诗来解说科学。帕纳斯派强调客观描写,忽视主观的观照;强调外在形式的再造,忽视内在情思的扑捉;强调诗的再现功能,忽视诗的表达功能。它克服了浪漫派的滥情主义,同时却又错误地忽视了诗的抒情性质。它在法国诗歌史上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它的美学主张又含有弱点。正像20世纪著名诗人瓦雷里回忆的那样,在勒孔特"德"李尔晚年,“青年人的活动已经围绕在魏尔伦和马拉美周围了”(瓦雷里(Valery),《论文集》(Variétes),《七星诗社丛书》(ed.laPleiade),卷1,p.777)。

魏尔伦和马拉美都是象征主义诗人,象征主义虽然和帕纳斯派一样扬弃了浪漫派的滥情主义,却同时继承了浪漫派的内省特征。它不注重客观对象的再现,而是努力表达“人类心灵的种种状态”(马拉美)。象征主义也受到“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影响,但是象征主义对美的理解和帕纳斯派大相径庭。美对于象征主义而言不仅仅是形式的美,而且是内在生命的表现,具有和外在世界抗争的意义。这种抗争使得不少象征主义诗人获得了“遭诅咒的诗人”的“美名”。

象征主义作为诗学观念和表达方法,产生于十九世纪50年代,奠基人是奈瓦尔(GérardNerval,1808—1855)和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96)。从60年代起,魏尔伦(PaulVerlaine,1844—1896)、兰波(ArthurRimbaud,1854—1891)、马拉美(StéphaneMallarme,1842—1898)相继登上法国诗坛,从不同方面发展了奈尔和波德莱尔的思想,成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不过在六七十年代,象征主义还没有成为特定诗歌思想和流派的名称,魏尔伦和马拉美有时还被称为帕纳斯派。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一批青年诗人发表宣言,公开打出象征主义这面旗帜,组织了象征主义诗派。此时马拉美还在创作,被称象征主义诗派尊为领袖,但是兰波已经退出诗坛,魏尔伦也实际上停止了创作,象征主义诗派存在的时间不长,到90年代中期便分崩离析。差不多与此同时,克洛代尔、瓦雷里和魏尔哈伦(比利时诗人)开始诗歌创作。他们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以著名诗集《恶之花》(家干比较习惯于《恶之华》的译名)享誉西方世界。他的另一部作品《小散文诗集》(亦称《巴黎的忧郁》)也受到高度评价。《恶之花》按波德莱尔的意思是“病态的花”,这就点明了诗集的主题。诗集突破了关于美的传统观念,描写丑陋的事物和病态的感情,目的是要“化丑为美”。这种全新的美学思想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基础。同时,波德莱尔把当时很时髦的神秘主义哲学的“感应论”(创立人是瑞典神学哲学家斯威登堡)运用到诗学中来,认为诗人能够感觉到自然物之间、自然与人之间以及人的感官之间存在的“内在的,秘密的关系”和“普遍的相似”。他在著名的《感应》这首诗中说:

似远方的回声悠悠纷杂,

合成幽昧而深邃的整体,

像黑夜像光明漫无边际,

香,色,音全在互相应答。

波德莱尔的“感应论”成为后来象征主义诗学的一块重要基石。

象征主义在魏尔伦、兰波、马拉美以及象征主义诗派的拉弗格(JulesLaforgeu)、萨曼(AlbertSamain)等诗人手里逐渐臻于成熟。这些诗人都有鲜明的个性:魏尔伦清新自然,兰波突兀峻绝,马拉美艰深晦涩,拉弗格沉郁凝重,萨曼典雅矜持。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表现诗人的自我世界。这个自我的世界不是浪漫派所描写的那种常人的七情六欲,而是对生活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觉,一种异乎常人的直觉,甚至是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幻觉。这种感受、直觉和幻觉充满了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对此,旧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手法已经捉襟见肘,有技穷之慨。所以,象征主义诗人便借助曲折的隐喻和晦暗的象征,间接、含蓄、“拐弯抹角”地表达胸臆。对于这一点,马拉美讲得很清楚:“直陈其事,这就等于取消了诗歌四分之三的乐趣。这种乐趣原是要一点一滴去领会它的。暗示,才是我们的理想。”他要求充分利用象征的神秘性,因而“在诗歌中只能有隐语的存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意象从事物所引起的幻梦中振翅而起。”魏尔伦在《诗的艺术》中说:

对字句也要精选,

切不可轻率随便

灰色的歌曲最为珍贵;

其间模糊与精确相连。

为了创造以含蓄甚至艰深为特征的新的诗歌美,象征主义积极追求一种新的诗歌语言。象征主义认为,诗歌创作既是诗人主体的投入,又是对语言自身价值的发掘。因此象征主义在语言方面,尤其在隐喻和象征方面标新立异,“语不惊人誓不休”。这一方面造成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晦涩和怪异,另一方面也为诗歌语言和诗歌意像开辟了新的途径。象征主义是一个主观色彩强烈的诗派,对象征主义诗人来说,晦涩怪异并非缺点,而是造成诗歌神秘感的重要因素。既然运用象征是为了造成神秘感,那么诗歌的真实含义,就不但要用理智去理解,而且要靠心灵去领悟了。

说象征主义诗歌艰涩,这是一般而言,魏尔伦的诗就不那么艰涩。相反,在《美好的歌》、《无词浪漫曲》、《智慧集》这些著名诗集里,都可以找到许多流畅自然的诗,例如《我的心中在哭泣》头两小节这样说道:

我心中在哭泣,

如雨撒向街头

潜入我心坎的

该是何种烦忧?

潇潇的雨丝啊

飘在街头房顶

忧郁的心地啊

听这雨的低吟!

诗句平易朴素,仿佛直白地说出,没有丝毫的修饰。但是就是这几句简单的诗,写潇潇的雨丝,又写心中的哭泣,情景交融,使人难以分清哪里是景,何处是情,达到了一种出甚入化的契合,虽然淡白,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真可谓“千锤百炼始平易”。魏尔伦的许多诗都具有这个特点。他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成就就是极富于音乐性。他在《诗的艺术》这首诗开首第一句就说:“最要紧的是音乐。”口语化和音乐性,这两个特点使他的作品接近歌谣的风格,朗朗上口,易于歌唱。当然,魏尔伦的诗也有较晦涩的。

魏尔伦生活作风颓废,然而在心灵深处,他却有清教徒的道德意思,所以他永远在悔恨,在彷徨,在痛苦地求索。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内心的这种矛盾和冲突。

兰波是象征派怪杰,他十六七岁便有了诗名,而二十刚出头便“向诗歌告别”,而且一去便永不复返,写诗的时间总共大概只有六七年。然而时间尽管短暂,却留下了足以和最伟大诗人争辉的作品。他1871年到巴黎去见魏尔伦时,已经完成了著名诗篇《醉舟》。这首诗浪漫主义和帕纳斯派影响的痕迹清晰可见,不过,年轻的诗人凭借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许多神异怪诞的意象,蕴含隐涩难解,已经具备象征主义风格。全诗节奏紧张,起伏迭宕,使人觉得仿佛随着诗人化为一叶扁舟,沿着奔腾的大江直达大海,目睹了千奇百怪的景象。兰波后来转写散文诗,最著名的诗集是《彩画集》和《地狱一季》。这些散文诗保存了《醉舟》的青春活力、对世界的好奇和淳朴的童稚之心,而艺术上则更趋成熟。有的诗就像一只清亮的短曲,例如《黎明》、《花》、《童年》,意境清远,虽然可以作多层解说,但是毕竟不算晦涩。有的则十分晦涩难懂,例如《虔诚》、《神秘》、《H》。诗人用一双似乎还没有摆脱稚气的眼睛观察世界,真实的生活和幻觉、错觉在他的眼睛里融汇在一起。语言圆熟,恰当地表现了迷离,朦胧的画面。

三位象征主义大师,最艰深的要数马拉美。兰波的艰深有时被感性的画面和充满情感的形象冲淡了,而马拉美之所以显得更加艰深,是因为他以更富于哲理的态度对待生活和诗。马拉美是“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的苦吟诗人。他受唯美主义影响极深,以迹近宗教的虔诚态度对待诗和写诗,他的许多诗是对诗和写诗反思。他毕生追求完美,又毕生感到完满之不可求,于是矛盾、疑惑、犹豫、焦虑时刻折磨着他,令他不得安宁。这种内心的痛苦,我们从《窗》、《蓝天》、《天鹅》等诗中都可以感受到。马拉美以哲理的态度对待诗,不过他的诗并不是哲理诗,虽然不免有一点“玄言”的味道,然而基本上不是说玄理,而是吐露心中的焦虑不安。更重要的是,诗人理智的活动完全隐藏在峭奇的隐喻和象征后面,所以他的诗幽冷峻拔但不枯燥。《牧神的午后》这首著名的长诗描写牧神午睡梦见了山林水泽女神,写得迷迷蒙蒙,含义十分晦涩,空灵之中似乎隐含着超脱物质世界的幻想。诗人最后一首诗《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意义更加晦暗不明。诗人在这首诗里突破了诗歌传统的排列形式,将诗句拆散,排列成零乱的阶梯式,甚至留出整页的空白,字体的大小也不一致,标点完全取消。这首诗为诗人在唯美主义的道路上毕生的追寻打上了句号。这是一个多少带有绝望色彩的句号。

●象征主义(LeSymbolisme)

在法国文学史上 象征主义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象征主义流派,二是指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它的广泛深远的影响。

象征主义流派出现于1886年。先是诗人勒内"吉尔发表了一部《言词研究》,诗人马拉梅为它写了前言。这部论着试图系统地肯定自从波德莱尔以来在诗歌艺术上陆续出现的新倾向和新成就。稍后,巴黎有一个原籍希腊的年轻诗人,笔名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获得广泛热烈的响应,文学史上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早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力求以新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内心活动,这种努力后来给象征派诗人以一定的影响。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牧人之家》 拉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 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后来为象征派诗人所喜爱的艺术手法: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出现以前,实际上已经有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恶之华》的作者波德莱尔在这方面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因此,法国文学史上称波德莱尔为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主义的另一先驱是《玛尔佗萝之歌》的作者洛特-加龙省雷亚蒙。至于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他们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大师,虽然在他们发表作品的时期,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尚未通用。莫雷亚斯发表宣言时,马拉梅和魏尔兰的主要作品都早已问世;兰波搁笔已经11年之久。莫雷亚斯并不是象征主义的倡导人,他不过是象征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对片面地注重描写造型美的帕尔纳斯派,并开辟新的艺术道路来代替帕尔纳斯派,这就是象征主义之所以应运而生的历史条件。和帕尔纳斯派不同,象征主义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写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是大异其趣的。它抒写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象征主义对于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的诗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的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征派诗人的散文诗都写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比较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1893)、拉弗格的遗着《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征派“文学宣言”的作者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而提倡一种所谓“罗曼派”的文学,其目的在于恢复希腊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接着,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从1891年起已经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远。20世纪法国的重要诗人瓦莱里、克洛代尔、亚默甚至圣琼"佩斯等,都被评论家列为后期象征主义者。比利时的象征主义诗人有著名的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后者主要写作象征主义诗剧。

象征主义的影响既不限于法国,也不限于西方世界,在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坛上,也曾出现戴望舒、李金发等受过相当浓厚的象征主义诗歌气息熏陶的诗人。

作者简介

罗大冈,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民盟成员。浙江绍兴上虞东关人。1933年毕业于中法大学文学院。1933年赴法国里昂大学文哲系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39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旅居法国及瑞士。1947年回国。历任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法语及法国文学教授,1951年后,历任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组研究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部外国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组研究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1998年3月17日病逝。(素材来源:网络)

现代艺术思潮的几大主义(从唯美主义到象征主义)(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