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应满足哪些规定(各种规范中关于建筑后浇带超强总结)
后浇带设置应满足哪些规定(各种规范中关于建筑后浇带超强总结)3、温度后浇带:同沉降后浇带厚筏基础具备扩散主楼荷载的作用,扩散范围与相邻裙房地下室的层数、间距以及筏板的厚度有关。在满足给定的条件下,主楼荷载向周围扩散,影响范围不超过三跨,并随着距离的增大扩散能力逐渐衰减。多塔楼作用下大底盘厚筏基础(厚跨比不小于 1/6)的变形特征为:各塔楼独立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通过以各个塔楼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为沉降中心,各自沿径向向外围衰减,并在具共同影响范围内相互叠加而形成。多塔楼作用下大底盘厚筏基础的基底反力的分布规律为:各塔楼荷载以其塔楼下某一区域为中心。通过各自塔楼周围的裙房基础沿径向向外围扩散,并随着距离的增大扩散能力逐渐衰减,在其共同荷载扩散范围内,基底反力相互叠加。在同一大面积整体筏形基础上有多幢高层和低层建筑时,沉降可以高层建筑为单元将筏基划分为若干块按弹性理论进行计算,并考虑各单元的相互影响。当各单元间交界处的变形协调时,便可将计算的沉降值进行叠加
一、后浇带的定义
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临时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设置条件
1、伸缩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1](豆工注:注释引用的规范在文后。需要相关规范的请在微信号豆丁施工中留言)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2]后浇带是避免施工期收缩裂缝的有效措施,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代替伸缩缝。[3]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4]在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中,采用留后浇带法施工是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5]
2、沉降后浇带: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6]当筏形与箱形基础的长度超过 40m,不设置永久性的沉降缝和温度收缩缝时。[7]当“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大于 40cm时,相邻建筑基础之间的距离应大于 12m,当相邻建筑物较近时。[8]
图6.2.14 后浇带(沉降缝)示意
1—高层建筑;3—后浇带;4—裙房及地下室
厚筏基础具备扩散主楼荷载的作用,扩散范围与相邻裙房地下室的层数、间距以及筏板的厚度有关。在满足给定的条件下,主楼荷载向周围扩散,影响范围不超过三跨,并随着距离的增大扩散能力逐渐衰减。多塔楼作用下大底盘厚筏基础(厚跨比不小于 1/6)的变形特征为:各塔楼独立作用下产生的变形通过以各个塔楼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为沉降中心,各自沿径向向外围衰减,并在具共同影响范围内相互叠加而形成。多塔楼作用下大底盘厚筏基础的基底反力的分布规律为:各塔楼荷载以其塔楼下某一区域为中心。通过各自塔楼周围的裙房基础沿径向向外围扩散,并随着距离的增大扩散能力逐渐衰减,在其共同荷载扩散范围内,基底反力相互叠加。在同一大面积整体筏形基础上有多幢高层和低层建筑时,沉降可以高层建筑为单元将筏基划分为若干块按弹性理论进行计算,并考虑各单元的相互影响。当各单元间交界处的变形协调时,便可将计算的沉降值进行叠加。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和后浇带时,高层建筑的荷载通过裙房基础向周围扩散并逐渐减小,因此与高层建筑邻近一定范围内裙房基础下的地基反力相对较大。当与高层建筑紧邻的裙房的基础板厚度突然减小过多时,有可能出现基础板的截面承载力不够而发生破坏或因其变形过大造成裂缝不满足要求。因此高层建筑及与其紧邻一跨的裙房筏板应采用相同厚度,裙房筏板的厚度宜从第二跨裙房开始逐渐变化。[17]
3、温度后浇带:同沉降后浇带
4、板间后浇带:在预制板侧。[18]
四、后浇带的封闭
1、伸缩后浇带:
钢筋:钢筋采用搭接接头[19]。伸缩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20]
模板:后浇带应与其两侧梁、板结构的模板及支架分开设置。[21]后浇带模架应设计为可独立支拆的体系,避免在顶板拆模时对后浇带部位进行二次支模与回顶。[22]后浇带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23]
混凝土: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24]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25]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并按规定时间浇筑混凝土,进行覆盖养护。当设计对混凝土无特殊要求时,后浇带混凝土应高于其相邻结构一个强度等级。[26]提高后浇带混凝土一个强度等级是出于对该部位的加强。[27]
2、沉降后浇带:
钢筋:在后浇带处,钢筋应贯通。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和钢丝网隔断,保持带内的清洁。防止钢筋锈蚀或被压弯、踩弯。[28]或事先把钢筋贯通,用钢丝网模隔断,接缝前用人工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或直接采用齿口连接拉板网放置在施工缝处模板内侧,待拆模后,表面露出拉板网齿槽,增加新老混凝土之间的咬接,或钢筋也有事先不贯通的,先在缝的两侧伸出受力钢筋,但不相连,而在基础混凝土浇筑三至四星期之后再将伸出的钢筋等强焊接。[29]
模板:混凝土浇筑之前,其两侧宜设置临时支护,并应限制施工荷载,防止混凝土浇筑及拆除模板过程中,支撑松动、移位。[30]
混凝土:根据沉降实测值和计算值确定的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在其两侧的差异沉降趋于稳定后[31],后浇带混凝土方可进行浇筑。[32]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浇注质量。[33]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前,应将缝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且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 [34]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并应做好后浇带与整体基础连接处的防水处理。[35]差异沉降容易造成基础板开裂,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基础,后浇带的防水处理要考虑这一因素,施工缝与后浇带的防水处理要与整片基础同时做好,不要在此处断缝,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时损坏。[36]
3、温度后浇带:从设置到浇筑混凝土的时间不宜少于两个月。[37]后浇带馄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宜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做好养护工作。[38]
五、后浇带传力
主体地下结构的水平构件用作支撑时,基坑施工期间不能封闭的后浇带位置,应通过计算设置水平传力构件。[39]地下各层水平结构梁板的施工后浇带等位置,通过计算设置必要的水平支撑传力体系。[40]
六、后浇带防水
设置条件:用于伸缩的变形缝宜少设。[41]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42]
后浇带设置: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1000mm。[43]
防水要求:地下工程的后浇带等细部构造,应加强防水措施。[44]后浇带等接缝部位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00mm的加强层,加强层应设置在防水层与结构外表面之间。[45]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其防水构造形式宜采用图5.2.5—l一5.2.5—3。[46]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图5.2.14)。[47]
后浇带封闭: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U1] 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48]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49]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50]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51]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 水平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铺设净桨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等材料,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垂直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再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52]
七、后浇带施工工艺
为保证后浇带部位施工质量,后浇带部位梁板模板应单独搭设,与主体结构支架分离,在主体结构支架拆除时保留,在后浇带施工完毕强度满足要求后在拆除,避免造成悬臂构件的破坏。
后浇带模板单独支设示意图
楼板后浇带模板
制作专用卡具,用以调整钢筋间距
后浇带模板支架搭设实例
楼层后浇带封闭前防落物措施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
[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13条
[3]GB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3条条文说明
[4]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9.7条
[5]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9.7条条文说明
[6]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2.14条
[7]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2条
[8]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5.1.2条条文说明
[9]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2条
[10]GB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6.5、9.6.6条条文说明
[11]GB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1.5条条文说明
[1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
[13]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13条条文说明
[14]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13条
[15]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3条
[16]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2.14条第2款;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20条第2款
[17]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2.14条条文说明;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20条第2款条文说明
[18]GB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6.6条
[19]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13条
[20]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13条条文说明
[2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6.4条
[2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6.4条条文说明
[23]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6.9条
[24]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
[25]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13条条文说明
[26]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8.11条
[27]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3.8.11条条文说明
[28]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3条
[29]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4条条文说明
[30]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5条
[31]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6条
[32]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2.14条第2款
[33]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3条
[34]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4条
[35]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9条
[36]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9条条文说明
[37]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4条
[38]JGJ6-201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7.4.8条
[39]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9.7.6条
[40]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9.7.6条条文说明
[41]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1.2条
[42]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条
[43]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4条
[44]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3.1.5条
[45]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7.6条
[46]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5条
[47]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4条
[48]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2条
[49]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3条
[50]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0条
[51]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3条
[52]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1条
温馨提示:如你想咨询建筑施工、装修装修等问题,请添加微信公众号豆丁施工,这里都是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