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的中岳位于(五岳篇山与岳)
五岳的中岳位于(五岳篇山与岳)我们知道,“山”和“岳”都是指高山。在中国,五岳占有显著地位,因为它们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而且在其名山发展过程中,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诗文名篇、碑碣石刻、历史传说和历代建筑等文化遗产。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还有些山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这些著名的山岳,引来人们竞相攀登游览。在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他们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汉族信仰的远古五大神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文/张越
说到山,不知道你们脑中浮现的第一座山是哪个!
而一提到“岳”,自然想到中国名山五岳。
中华名山有些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有些旖旎秀丽、千姿百态。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还有些山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这些著名的山岳,引来人们竞相攀登游览。
在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他们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
汉族信仰的远古五大神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在中国,五岳占有显著地位,因为它们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而且在其名山发展过程中,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诗文名篇、碑碣石刻、历史传说和历代建筑等文化遗产。
我们知道,“山”和“岳”都是指高山。
《说文解字》讲:“山,土有石而高”。山,就是土地之中石头的隆起,高于周边的地势,就能称之为山。
山 明 水 秀
大 山 回 响
山其实是一个象形字。
在汉文字中的逐一表现,山的立体轮廓就出来了。
而山雨欲来风满楼到山呼万岁,
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
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字能如汉字般有如此的象征意义。
推荐一部《三十六个字》,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动画片。
日月山川,虫鱼鸟兽。
中国文字的起源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
早在人类社会初期,自然崇拜现象就十分普遍。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便将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天、地、山、水等等当作自然神加以崇拜,借以寄托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和心理的祈求。
与白云对坐
与清风为伍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大山有古人对生活全部的想象
在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的山,
像山峰并立的形状。
◆如山如阜 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三多九如
古代吉祥图案中常用佛手、寿桃和石榴来祝福人多福、多寿、多子。
用九支如意来代表九如,九如来自《诗经·小雅·天保》也就是“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日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是非常吉祥的祝福。
◆生于山阜 处于室堂。——《 荀子·赋》
◆为山九仞 功亏一篑。——《书·旅獒》
云影下,
你会看到山使平坦的大地
有了立体之感,
它的奇伟的身躯与流动的江河
使大地有了生动的态势,
它是大地血肉之躯上的重要部分……
那时,
你对山的感觉,
不仅是仰慕,不仅是敬畏,
也不仅是征服,
而更多的是亲切之感。
还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是仁德的象征,仁慈的人喜爱山,向往山的岿然矗立,是崇高、安宁的。
◆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天下的大山众多,
你最爱哪一座?
辽宁千山
江苏钟山
浙江雁荡山
安徽天柱山
福建武夷山
山东崂山
陕西骊山
河南鸡公山
四川缙云山
甘肃麦积山
新疆天山
江西井冈山
广西花山
河北苍岩山
江苏天台山
浙江天台山
安徽琅琊山
福建清源山
福建万石山
福建太姥山
江西三清山
湖北大洪山
湖南武陵山
广东西樵山
广东丹霞山
四川贡嘎山
四川金佛山
云南玉龙雪山
现今每个省市中都有好几个著名的大山,每座名山的名字里,也都有其文化的意蕴。
而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源流中沉淀积累下的宝藏,于是能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事实上,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观察和记录,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像在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中的《山经》就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据统计,《山海经》全书共记载山名5300多处,水名250余条,动物120多种,植物50多种。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经》包含五部分,分别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其间包含我们了解的信息最多的是“西山经”、“北山经”和“中山经”。
《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
山在虚无缥缈间......
“西山经”中说到了华山、阴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
在“北山经”呈现的名山有北岳(恒)山、太行山、王屋山、燕山。
“东山经”中呈现的山其间有鼎鼎大名的泰山。
“中山经”中的山脉散布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一线以及四川重庆的江北地区,比方河北东部的首阳山(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活活饿死的当地),河南的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泰室山(即太室山,嵩山的一部分)、青要山、熊耳山,湖北的荆山,湖南的洞庭山、衡山,川北的岷山等等。
▼
泰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訆。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山海经·东山经》
泰山雄于中国东方,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泰山对于中国人是非常重要的神山,在大洪水时期泰山可能是很多人最后得以生存的地方。
▼
少室山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 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 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締鱼,状如 盩蜼 而长距,足白 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少室山为嵩山西山,气势磅礴,三十二峰,主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
山海经记录有五百余座山以及三百余条河流,粗狂而简略,无不奇珍异宝,神兽怪鸟。所谓文明的蒙昧状态下,未知产生想象。
“山”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以山做意符的字太多了,多与山有关。
【山字旁】有左右结构、山下结构的字。例如:屿 岩。
山字旁
“山”作左旁要注意,形态由大变为小。“山”居左部位置高,横折折画右上翘。例如:岭、峰、峡。
五岳中的“岳”是“山”为底,岳意即高峻的山。
◆岳〈名〉
(会意。从山 从丘。古文字形 象两座高大的山峰形 表示高山大岭。“嶽”字从山 狱声。本义:高大的山)
从字形可以看出,岳有“山上之山”的意思。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大雅·崧山》
恰是这一字型的形象化写照。
所以文学上后来沿着这个意思创作,才有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赞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
岳峻极于天,高绝于世。
也就是说,山和岳是通称和特指的关系,一般的山岭都可以叫山,高大的山就是岳。
《说文》中对于“岳”的解释则是:
嶽,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巡狩所至。从山,狱声。古文从山,象高形,今作岳。
我们为何称“五岳”,不称为“五山”?
山与岳至今有许多人混着用,也咸少有人仔细辨析其中的不同之处。但“山”和“岳”却是不同的。
我们再从古字造字本义中来看。
◆岳:甲骨文,形似地母的凰冠。【下如山--上如钗】。
岳的甲骨文字形如上,这是一个象形字,像山峦叠嶂之形,上方和下方各是三座隆起的山峰,中间的形状则代表山坳,形象生动逼真。
岳,籀文。
丘(双峰相连的小山) 山(众峰相连的山脉)
◆(zhòu )籀 zhòu 〔籀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岳。“丘”为象符部件,表示高丘,“山”为形符部首,表示灵山。
字源解说
造字本义:名词,在山脉的群峰中独立、高大的主峰。
到了小篆字形,人们造出一个“嶽”字,从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
◆《说文解字·山部》许慎,
汉代(56年至147年),
出现“嶽”字的字形和注释。
◆文言版《説文解字》:嶽,東,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獄聲。
岳字写法“嶽”,它是上山下狱结构,这个体字最早见于晋魏石刻。
在南北朝时期,还有把“嶽”字写成上为獄,下边为山。《书法字典》载,在古文汉隶中也有山或在獄上;或在獄下的写法。
篆文“嶽”
山(山峰) 狱(诉讼争辩)
比喻山峰交错对峙。
◆“嶽”隶书
《三皇五帝时代》:“帝尧任命羲氏和氏伯仲叔各一人为四岳,掌大山纪历,在东西南北四灵山上设天文台,观测日月星辰,制定文祖连山历法,传《连山易》,使百姓因时耕作。”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东坡沟村,发现了4700年前的尧都观象台。
◆该观象台呈半月形平台,有三个圈层的弦月形夯土结构,直径大约为50米,有13座夯土景柱,景柱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辐射排列,柱与柱之间留有15至20公分的缝隙,每个柱缝都分别对应崇山的某处山头或山脊。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
来自全国考古界的百名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确认陶寺遗址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王国都城。
◆其实“观象台”只是考古工作者的复原产物
考古复原后的陶寺古观象台,位于陶寺文化中期宫城遗址的东南角。由13根夯土柱组成,有12道观测缝,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古人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观测到的太阳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十二个节气,安排农耕作业。此外,据专家考证,这座平台当时还被用于祭祀。
古人利用12个柱缝来观测日出方位,测定一年的时令节气,以此敬授民时,指导农民因时安排耕种。陶寺遗址的发现,证明尧帝时代的灵山高丘上,四岳建造的是月坛观象台。
在尧舜时代,“岳”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可见“四岳”指的是尧的四个大臣。司马迁对“四岳”加了注释——集解郑玄曰:“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
山川之神的崇拜与祭祀,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绵延不绝,山川之神因能兴云致雨,直接关系到农业的收成,因而拥有极强的农业神性,与其他天神、地抵、人鬼一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的农业神系。
西周时帝王巡狩封禅祭祀的大山始称岳山,汉武帝时确定: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为五岳。
◆按,唐虞四岳,至《周礼·大宗伯》,始有五岳之名。
在诸多山神崇拜对象中,名山和大川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代表,而五岳是中国名山大川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
◆五岳大帝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山神,分别指东岳大帝、南岳大帝、西岳大帝、北岳大帝、中岳大帝。
泰山如坐,华山如立,恒山如行,衡山如飞,嵩山如卧……山岳无声,亦能述说属于它的故事,传递流芳千古的精神。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
“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大者也,今阙焉无词。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溉山于溉,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史记·封禅书》载:“舜在璇玑玉衡 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 禋于六宗 望山川 编群神 辑五瑞 择吉月日 见四岳诸牧 还岱宗 泰山也。柴 望秩于山川。……五月 巡狩至西岳。西岳 华山也。十一月 巡狩至北岳。北岳 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 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汉宣帝时,国家愈加重视对山川等的祭祀。宣帝对全国的祭祀做了统一安排,并首次明确了“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五岳是从山中演变出来的一批“王者”、“领军者”,他们代表了群山中的至高境界,这个境界值得帝王亲自登临、封禅,具有神圣、不可撼动的地位。
而也正因此,才让人产生“看山不是山”之感。而山岳被歌颂,不仅在于它的形,更在于联想到山岳时,让人油然而生的雄心与气概。
岳者,五岳之中,除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亘古未变之外,南岳和北岳都有变动。
为什么现今的恒山会在山西?这主要与古代帝王祭祀名山的习俗和各朝疆域变迁有关。
五岳的范围是九州、神州、华夏地域的又一表达,我们讲华夏地域安宁,可以说“五岳之安”,我们讲华夏地域之乱,可以说“九州波骇,五岳尘飞”。
这段话非常精练,要了解五岳的变动原因,那就必须先探求古中国疆域的变动情况。由于疆域的变动,帝王一定要使自己的统治范围符合“地德”的,而所谓封禅祭祀五岳,实际上是古代帝王巡守疆土、炫耀武功的产物。
五岳是中国名山大川中最具有疆域象征性的名山,它是庄严的“地德”的神圣象征,它们大跨度的东、西、南、北、中的布局,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升华为华夏世界整体性的擎天巨柱。
因为岳含“高”义,常常与表示高的词语连用。
如东汉张衡《思玄赋》:“二女感于崇岳兮,或冰折而不营。”“崇”就是高,“崇岳”表示高山。
岳秀(山岳秀丽);
岳峙(谓如高山耸立);
岳神(山神);
岳镇渊停(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多形容人坚定沉着)。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曾经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人世情缘,分合难料,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很长,谁知,旦夕惊变,一转眼便再也不见,就好比天上的星宿参商二星一样,相见渺茫,就像是隔着高高的山岳,再会无期。从这里即可以看出,能被称为岳的山,何其之高,以至于两人之间若是隔着山岳,便视若永别。
今天我们常说的“山岳”,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除了表示高大的山外,多用以比喻,如责重山岳、恩同山岳、福如山岳,在这里“岳”表示的是如山一般重大的责任、恩泽、福祉等。
但说真的,我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浑而豪迈,才是山岳最好的样子。
有了山岳之高之险,才会造就翻山人铁骨铮铮坚毅笃行的状态……
杜甫由望岳而产生了登岳的意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要读懂山岳,我们也要《登岳》一番。
岱岳巍峨入苍穹,
云阶曲折接碧空。
缓行且歌相携游,
俯瞰云海红日升。
三远文化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