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相关的传说(清明节的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相关的传说(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晋文公也是没办法了就听从这个建议,命人三面烧山,结果火势太大,烧了好几天,也没见介子推出来。后来在山上一棵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痛悔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背靠的柳树下有片衣襟,上面写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母子柳树下烧死重耳一行流亡了19年,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夺得王位,成为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大肆封赏跟随自己的有功之臣,因为刚登王位,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实在忙不过来,晋文公就让有功之人自己上报功绩,然后给予奖赏。介子推认为重耳登上王位是顺应天意民心的事,并不是自己等人的功劳,实在看不惯那些人争功的嘴脸,就悄然隐退,回去侍奉老母亲了,随后隐居绵山之中。不久,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提到介子推的功劳,晋文公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其实在古代还有一个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关于寒食节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各国,身边有一群贤才跟随。有一次一行人钱粮耗尽,众人忍饥挨饿,公子重耳饿得实在走不动了,眼看快不行了,手下有一位贤才叫介子推的就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配着野菜煮了一锅肉汤,重耳喝了肉汤才恢复一些体力。当得知这是介子推割了自己身上的肉给自己做的时候,极为感动,当时就发誓以后定当报答今日之恩。
介子推割肉奉君
重耳一行流亡了19年,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夺得王位,成为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大肆封赏跟随自己的有功之臣,因为刚登王位,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实在忙不过来,晋文公就让有功之人自己上报功绩,然后给予奖赏。介子推认为重耳登上王位是顺应天意民心的事,并不是自己等人的功劳,实在看不惯那些人争功的嘴脸,就悄然隐退,回去侍奉老母亲了,随后隐居绵山之中。
不久,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提到介子推的功劳,晋文公这才猛然想起自己竟把救命恩人给忘了,赶紧派人去找,结果手下回来禀报:"介子推不愿受封,躲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自责不已,于是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寻找介子推,奈何绵山太大了,实在无从找起。这时有个手下建议到:"不如三面烧山,只留一面不烧,介子推极为孝顺,肯定会带母亲出来的。"
介子推母子柳树下烧死
晋文公也是没办法了就听从这个建议,命人三面烧山,结果火势太大,烧了好几天,也没见介子推出来。后来在山上一棵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痛悔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背靠的柳树下有片衣襟,上面写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更加悔恨,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这一天晋国上下禁止烧火做饭,只吃寒食。临走时又伐下一段柳树,做成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以此时刻警醒自己勤政清明。
晋文公祭奠介子推,遂定寒食节
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率群臣到绵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看着这课复活的柳树就像看到介子推一样,就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广为流传。
介子推这种忠孝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对政治清明的愿望更是普通民众对政治的最高期盼,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寒食节渐渐合为一体。
今天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