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崛起看合肥(四大文化圈交融的合肥)
安徽崛起看合肥(四大文化圈交融的合肥)合肥在四大文化圈混战的安徽,作为省会时间不长,长期不受省内城市认可,在本省内的地位还不如隔壁的省会“徽京”!但是合肥就是那个不听话的仔,依靠自己顽强拼搏,走上了迈向新一线的豪迈征途,彻底让省内其他城市噤声!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其内在文化纽带非常牢固。庐州文化限于合肥及合肥周边地区,地理面积不大,呈点状,但由于合肥是安徽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辐射面大,具有穿透力。淮河文化指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皖江文化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古皖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异彩纷呈,整体
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差异,使安徽以长江、淮河为界限,分成了中原、皖江和徽州等不同的四个文化圈,即徽州文化圈、淮河文化圈、皖江文化圈、庐州文化圈。
文化的多元导致省内人心不齐,皖南皖北相互勾兑又相互挤兑,合肥这个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移民城市,融合也是个十足的难题。
这个难题也一如散装的江苏,但是江苏的城市个顶个强,安徽唯一的单核城市——合肥还不足以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比对,和南通才是一个档次。
安徽四大文化圈各具特色(合肥杂谈哥在以前的文章也交代过,如果长期关注杂谈哥文章,有过了解,请直接跳过这一段,本文阅读大概需要7分钟)。
庐州文化限于合肥及合肥周边地区,地理面积不大,呈点状,但由于合肥是安徽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辐射面大,具有穿透力。
淮河文化指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
皖江文化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古皖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异彩纷呈,整体呈现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其内在文化纽带非常牢固。
合肥在四大文化圈混战的安徽,作为省会时间不长,长期不受省内城市认可,在本省内的地位还不如隔壁的省会“徽京”!但是合肥就是那个不听话的仔,依靠自己顽强拼搏,走上了迈向新一线的豪迈征途,彻底让省内其他城市噤声!
即使发展如此,合肥也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被认同感极低,省内的安庆会说合肥抢了省会,芜湖会说抢了经济中心和老安大名头,淮南会说想当年我才是最大的城市,今天怎么落魄至此。皖北的人会说合肥是南方,皖南的人会说合肥是北方,地理上好像也是如此。在我这个安庆人眼中,长丰、肥东就是北方,肥西、庐江就是南方,结果导致的就是皖南人买房一股脑就近选择西南方向,皖北人一般选择置业东北回家方便。当然,滨湖一张白纸起来,好像是南北的大杂烩!
都说合肥没有文化,合肥没有安庆的城墙与古街道,没有芜湖的米市遗存和鸠兹广场,也没有徽州的牌坊和马头墙。一般人到了安庆要听黄梅戏,到了徽州要看徽派三雕,看黄山风景,拜九华山地藏。合肥有什么?——其实合肥还是有干货的,往近的来说,李府半条街响彻晚清云霄,虽然让人看着没文化,即使有晚清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伟大政绩,终究也是昙花一现!
其实对合肥来说,提升文化认同感,更应该融合省内的文化属性,拿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精神,将亳州的老庄文化、安庆的黄梅戏、徽派文化等等全部融入进合肥,打造独特的“徽文化”(不同于徽州文化)。品老庄文化、看徽派三雕、听黄梅传情,想想都美。当这些文化融入合肥生活、娱乐、建筑的方面面面,省内其他城市的认同感自然加深。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经创造了一道名菜:李鸿章杂烩,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由李鸿章访美时偶然创造,主要以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等制作而成。
这样一看,给合肥的启发不就是再来一次杂烩么?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就是安徽四大文化圈,最后都融入了李鸿章杂烩这道徽菜名菜!
合肥杂谈哥@合肥杂谈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