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首次登顶的英雄根据摄影师沈杰在《三登“珠峰”的前前后后》一文中的回忆,首登珠峰的屈银华等人下山后对他说:我们把电影摄影机背上了顶峰,虽然北京时间是早上4点登顶成功,但珠峰顶上天还没有亮,胶片不感光,没有报到登顶镜头,当下到8700米时,我们才拍了两个镜头。当年报纸的报道1. 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攀登者》真实还原了首登珠峰过程中攀越“第二阶梯”时的场面,曲松林(张译饰演)赤脚踩在方五洲(吴京饰演)搭起的“人肉梯子”上征服了这个号称“飞鸟也飞不过的”阻碍,曲松林也因此落下了残疾。不过,对于为什么没能在峰顶拍下照片这个核心问题,《攀登者》进行了改编。

引言

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再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再到艾青的“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古老的家国情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这是电影《攀登者》宣传海报中最“燃”的一句文案,其中亦包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1)

珠峰,这是一座属于中国的高峰。攀登珠峰,这是一个属于中国的故事。为了祖国攀登珠峰,这是一种属于中国的家国情怀!《攀登者》所要讲述的,无疑是一个好故事。不过,《攀登者》讲好了这个故事吗?下文,笔者从叙事策略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对《攀登者》进行讨论。

一、《攀登者》的叙事策略

《攀登者》背后是两个激动人心的真实历史事件: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珠峰。根据第二次登顶拍摄的素材,当时还制作出了纪录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相比《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攀登者》更为艺术化地对再登珠峰的故事进行了叙述。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真实事件的改编,二是叙事技巧的运用。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2)

当年报纸的报道

1. 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改编

《攀登者》真实还原了首登珠峰过程中攀越“第二阶梯”时的场面,曲松林(张译饰演)赤脚踩在方五洲(吴京饰演)搭起的“人肉梯子”上征服了这个号称“飞鸟也飞不过的”阻碍,曲松林也因此落下了残疾。不过,对于为什么没能在峰顶拍下照片这个核心问题,《攀登者》进行了改编。

根据摄影师沈杰在《三登“珠峰”的前前后后》一文中的回忆,首登珠峰的屈银华等人下山后对他说:我们把电影摄影机背上了顶峰,虽然北京时间是早上4点登顶成功,但珠峰顶上天还没有亮,胶片不感光,没有报到登顶镜头,当下到8700米时,我们才拍了两个镜头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3)

首次登顶的英雄

在《攀登者》中,没能拍下登顶照片的原因被改成了“方五洲为救曲松林,放弃了摄影机”。这个改编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使方五洲和曲松林之间存在隔阂,使兄弟间的叙事更有张力;二是为了使第二次登山中的李国梁(井柏然饰演)背负更重的责任,也就是加强戏份。

事实上《攀登者》中这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正是围绕摄影机展开的,曲松林和方五洲因摄影机而产生隔阂,李国梁为了摄影机牺牲自己,曲松林因方五洲的牺牲而理解什么是责任,因为理解队长方五洲。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4)

曲松林

如果使用“天还没有亮,胶片不感光”这一真实原因,那么第二次登山依旧有必要,因为没有登顶照片世界登山界不认可中国人首登珠峰这一壮举。但是,就不会有曲松林对方五洲的不理解,也不会有曲松林对李国梁的严厉,也不会有黑牡丹为李国梁打掩护,或许也不会有李国梁为救摄影机而牺牲自己。不过此时亦存在一个问题,既然知道摄影机的重要性,这一次为何只带一个相机

2. 叙事技巧的运用

《攀登者》叙事的主线是方五洲登山回来、下放至锅炉厂、准备再次登山以及再次登山,叙事重心放在第二次登山上,对第一次登山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对第一次登山的倒叙主要是通过方五洲完成的,主要是为了刻画他不甘的心理。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5)

方五洲

但因为集中出现在影片前期,第一次登山没能形成一条完整叙事线。除了前文提到的摄影机外,并未为第二次登山提供更多的叙事动力。这不得不说是叙事上的缺憾,因为相比第二次登山,第一次登山其实更加震撼人心。

在叙述再登珠峰这个故事时,相比纪录片《再次登山珠穆朗玛峰》的直线型结构,《攀登者》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叙事技巧。在《攀登者》中,再登珠峰的故事分为三条分叉线索:其一为大本营,做决策者;其二为登山队伍,执行者;其三为气象组,辅助者。三条线索都有其特定功用,共同推动情节发展,使得故事更有张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攀登者》还采用了意象叙事的手法——从珠峰峰顶带下来的化石。当方五洲第一次在珠峰上拾起它时,它是沧海桑田的见证。当方五洲将它送给徐缨之时,它是情感的表达。当方五洲在讲台上拿出它时,它是方五洲等人首登珠峰的证明。当从苏联回来的徐缨将它还给方五洲时,它是徐缨情感变化的体现。当方五洲将它重新放回珠峰峰顶时,它是一段情感的祭奠。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6)

方五洲和徐缨

二、《攀登者》的情感表达

通过前文的叙述不难发现,那块贯穿始终的化石很好地展现了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爱情故事。与之相呼应的是徐缨的两句经典台词,其一为开头处的“我到了莫斯科才发现,原来你登的那座山,在我们之间”;其二为结尾处的“在我们之间的那座山,消失了,谢谢你让我看到它,让我们真正谈了一次恋爱”。

听到第一句之时,很多观众可能会心想“敢情去的不是莫斯科而是尼泊尔啊”。其实这座山指的是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隔膜,他心心念念要去再次登顶,而她却从未去过那里。同时这句台词也有一种预叙效果,它预示着方五洲和徐缨将因珠峰重逢。第二句台词无疑极其具有催泪效果,当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隔膜消失之后,两人却天人永隔了。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7)

徐缨

不过此时亦存在一个问题,珠穆朗姆峰隐隐成为了方五洲和徐缨之间的珠穆朗姆峰,而不是中国的珠穆朗玛峰。也就是说,《攀登者》在叙述爱情故事的时候,影响了家国情怀的表达。李国梁和黑牡丹之间的爱情故事,亦是产生了同样的影响。

第一次登顶珠峰,因为没能保住摄影机而使得成果不被世界认可。李国梁手中的摄影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文我们也分析了它在叙事上的功用。

但在影片中,手持摄影机的李国梁并没有拍多少珠峰的画面,倒是帮黑牡丹(曲尼次仁饰演)拍了不少照片。在李国梁牺牲后,黑牡丹对着照片黯然神伤,这难免使人产生错觉,敢情你们是来谈恋爱而不是登珠峰的?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8)

黑牡丹

预告海报中写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叙述的重心理应放在家国情怀上面,而不应放在恋爱故事上。事实上,《攀登者》背后确实有一段“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历史故事。

50年代,苏联曾经答应帮助中国登顶珠峰,但是到了1959年11月,苏联方面的无故拖延使登山计划搁置。一时之间,国际上响起了诸多嘲讽、看低中国的论调,如“没有别人的帮助,中国人根本登不上珠峰”。此外,当时中国还正和尼泊尔就珠峰归属问题进行交涉。当时流传出一种论调,“你们中国人连珠峰都没登顶过,凭什么说珠峰是中国的”?而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登上珠峰后,却因为没有拍到登顶照片而不被世界承认,此后我国又陷入了困难时期,直到15年后才重登珠峰。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9)

不难看出,其实第一次登山更具有“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家国情怀,这也是笔者在第一节中认为《攀登者》的叙事技巧有运用不当之处的原因。第二次登山已经不具备这种紧迫感,但可以通过倒叙第一次登山的经历作为补充。

《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的遗憾》一文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第一次登山过程中三次突击顶峰失败后,队伍一度想要放弃,正是外国登山队正在南坡登峰的消息使得队员们燃起斗志坚定信念,为了给祖国争得荣誉,一定要登上珠峰

第二次登山其实也加入其他国家的登山队,通过他们正在同时攀登珠峰制造紧迫感,并据此展现“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家国情怀。

结语

作为一部纪念登山历史及登山英雄的电影,《攀登者》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因为没能很好地表达家国情怀,所以存在美中不足之处。

攀登者背后的意义(论攀登者的得与失)(10)

《流浪地球》其实就很好地表达了家国情怀,它虽然叙述了刘启和刘培强、韩子昂、韩朵朵之间的情感,但并没有因此减弱“流浪地球”这一意象的感染力。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其中包含着的正是我们古老的家国情怀。

最后祝祖国生日快乐!愿秉承着家国情怀的中华儿女,能攀登更多高峰,创造更多奇迹!

参考资料

1. 影片

  • 《攀登者》
  • 《流浪地球》
  • 《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2.文献

  • 沈杰 《三登“珠峰”的前前后后》
  • 周振 《“珠峰”归属问题的解决》
  • 国红,三足 《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的遗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