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民歌(看桐城桐城歌)
安徽桐城民歌(看桐城桐城歌)桐城六中37名青春靓丽高一女生演绎的新桐城歌《灯歌子》,以其纯生态的和声唱调、优美的音乐旋律,向现场观众展现了一群活泼向上的兰花妹子上街观灯后激情对歌的情景,完整的视听舞美效果,深深地打动了评委和观众。2011年11月5日,全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在桐城黄梅剧场举行。由中科大声乐教师牛天民老师改编的桐城歌《灯歌子》首次亮相,桐城六中学生演唱队表演,获得此次艺术节汇演声乐类一等奖。 一所学校与桐城歌原桐城六中所在青草镇地处桐城西南,那里的老百姓历来爱好桐城歌、黄梅戏,田间地头,不时能听到劳动者随意哼唱的小调俚曲。桐城六中因势利导,重点培养学生音乐特长,2008年学校决定由音乐老师张小康牵头成立了桐城歌业余演唱队。2009年10月17日,首届桐城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现场,由桐城六中80名女生组成的演唱团阵容强大,身着统一的蓝色民国式服装,整齐宏亮地表演了《哑谜歌》。文化节的总导演渠爱玲,看了20
桐城歌:一曲歌罢万人和
文|方云龙 来源|桐城新闻网
第一次知道桐城歌,是30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从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读到这么一段:“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但对桐城歌介绍并不多,所以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多年,几乎忘记了桐城歌,直到2009年组织上安排我到文化部门任职,才有了与桐城歌的情缘。
一所学校与桐城歌
原桐城六中所在青草镇地处桐城西南,那里的老百姓历来爱好桐城歌、黄梅戏,田间地头,不时能听到劳动者随意哼唱的小调俚曲。桐城六中因势利导,重点培养学生音乐特长,2008年学校决定由音乐老师张小康牵头成立了桐城歌业余演唱队。
2009年10月17日,首届桐城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现场,由桐城六中80名女生组成的演唱团阵容强大,身着统一的蓝色民国式服装,整齐宏亮地表演了《哑谜歌》。文化节的总导演渠爱玲,看了2008年11月份桐城六中参加安庆市第五届中小学校长论坛文艺汇演的视频,才决定上《哑谜歌》这个本土特色节目。
2011年11月5日,全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在桐城黄梅剧场举行。由中科大声乐教师牛天民老师改编的桐城歌《灯歌子》首次亮相,桐城六中学生演唱队表演,获得此次艺术节汇演声乐类一等奖。
桐城六中37名青春靓丽高一女生演绎的新桐城歌《灯歌子》,以其纯生态的和声唱调、优美的音乐旋律,向现场观众展现了一群活泼向上的兰花妹子上街观灯后激情对歌的情景,完整的视听舞美效果,深深地打动了评委和观众。
2012年10月24日上午,安庆市教育局专家组来桐城六中观看《桐城歌》之《灯歌》的现场表演,经过审定,该节目顺利入选全国第七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开幕式及专场文艺濱出。这是桐城唯一一个代表节目。
桐城六中,这所学校虽然今天已不复存在,但它十多年来培养了千余名桐城歌爱好者,我相信,他们不论身在何处,对桐城歌的热爱不会改变,甚至也许又会培养或带动一拨拨新的桐城歌爱好者。其实桐城六中只是个典型案例,除它以外,桐城还有很多学校将桐城歌有关常识和经典歌曲编入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对在校学生进行普及。
桐城人的桐城歌
桐城人于桐城歌的情怀和热爱是浸润到骨子里的,不问男女老幼,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当然,老人群体中喜欢欣赏和表演的更多一些。正所谓“一曲桐城歌,千人万人和。”
从2005年开始,市文化馆就积极准备有关桐城歌的非遗申报工作。2006年申报省级非遗一次性成功通过,2007年申报国家级非遗,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桐城歌成功申报为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当时的市民俗协会主席叶濒。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初涉民间文艺工作的叶濒,就开始注意到桐城歌的独特艺术魅力。30年来,他跋山涉水,几乎走遍了桐城的几乎所有村落,寻访会唱桐城歌的老人们。叶老骑坏了6台摩托车,录下了100多盒桐城歌磁带、几十张录像光碟,搜集歌曲近千首,这些资料为桐城歌成功申报非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10月16日晚,作为首届桐城文化节重要内容之一的“桐城歌演唱会”在盛唐广场隆重上演。演出现场共表演了21个节目,包括《灯歌》《山歌》《采菱歌》《火亮虫》等传统桐城歌以及《十甲歌》《边疆处处赛江南》等新编桐城歌(舞)。演职员全部是桐城本土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桐城歌省级传承人吴云芳、少年爱好者余艺等。
为满足广大市民学习演唱桐城歌的需求,市文化馆于2013年3月开始举办为期一周的“桐城歌”演唱免费培训班,由文化馆和剧团的文艺骨干授课、教唱。前往参加学习培训的学员很多,他们虽大多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但听课很仔细,学唱很认真。此后,文化馆固定每周二下午为桐城歌免费教唱,向愿意学习的市民免费开放。中老龄市民歌友为切磋技艺,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老年“桐城歌”歌友协会。2015年8月31日下午桐城市中老年“桐城歌”歌友协会在文化馆举行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演唱会”。
2012年和2015年,桐城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先后搜集整理并出版了《桐城歌》和《桐城歌研究论文集》。其中,《桐城歌》选收了800首经典歌谣,《桐城歌研究论文集》征集选编了全国各地研究者共40多篇研究文章,内容涉及桐城歌的发展脉络、生存环境、艺术特点、文化贡献以及传承保护建议等。
2015年12月29日晚,由桐城文化促进会主办、桐城农商银行承办的首届桐城原创歌曲演唱会在桐城黄梅剧场举行。《龙眠情》《孔城老街》《美丽的嬉子湖》《六尺巷谣》《一曲桐城歌》等14首新创桐城歌让观众耳目一新。新创的14首歌,既注重桐城歌的韵味和特点,又反映了桐城新时代的辉煌成就和桐城精神。
2017年8月28日,桐城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桐城市作家协会组织“本土作家‘桐城歌’等非遗采风活动”。桐城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吴云芳虽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也十分健谈。因为她退休前曾一直在村里当妇女主任,有一定的威信和组织能力,前两年她在村子里成立了“桐城歌表演队”,到2017年共有15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0岁,青少年有7个。吴云芳说:“我热爱桐城歌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就喜欢听老一辈人唱。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唱桐城歌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消失了,所以我要继续唱下去,而且要教下一代唱,要代代传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在我们欣赏了吴云芳等几位大妈表演的桐城歌节目后,吴云芳喊来的两位六、七岁小朋友,用稚嫩清脆的童音演唱了《红军叔叔哈哈笑》。
在城郊社区的小舞台上,一些桐城歌业余爱好者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表演团体,桐城歌成为他们的“主修课”。30多岁的齐桂玲正是他们的顶梁柱,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如今一有时间就在家里对着光盘自学黄梅戏、桐城歌。而在龙眠河上的廊桥上,如果你下午路过那里,无论春夏秋冬,都会看到桥上聚集着几十名老人,大部分都是黄梅戏和桐城歌的爱好者,他们自带乐器和音响,或素颜,或淡妆,演唱者自得其乐,观赏者中有嬉笑、有鼓掌,也有跟着哼唱的……
走出桐城的桐城歌
2008在秋天,吴云芳被省文化厅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首批省级传承人。从那时到今天,吴云芳先后应邀走进中央电视台《金士地》栏目桐城站,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参加皖江八市文艺大赛并斩获银奖。家住大关镇旵冲村查月华也曾是省级传承人,她从小就非常热爱桐城歌,从事民歌传唱40余载,会演唱桐城歌近百首,特别是《旵冲山歌》,在传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5月份,文化部和旅游部开展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经层层申报审核,查月华并成功入选。
桐城歌与黄梅戏有着深厚的渊源 桐城新创黄梅戏《桐城六尺巷》曾获“文华奖”提名奖,戏里有很多桐城歌片断。2009年,该剧应邀参加全省建国6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第五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2010年10月底参加在马鞍山市举行的省九艺节。所到之处,深受欢迎,桐城歌也随之得以让外地观众欣赏、品味。结束演出后,时任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侯进和马鞍山市接待处主任、桐城人谢红心,和我们谈到桐城歌,认为它既充分体现了桐城文化元素,又对推进剧情、增强艺术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年12月,桐城六中又从参加首届桐城文化节的80人的强大阵容中优中选优,最后选定12名同学赴京参加《星光大道》的演出活动。手拿斗笠、身着蓝底白花的清新亮丽的12名桐城六中女生,如期出现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随着一声“小小妹子哎”响起,顿时台下掌声一片,表演的正是该校的特色节目《桐城歌》。
2011年5月份,合肥经济圈党政领导第二次会商会议在淮南市举行。桐城歌走进淮南的文艺演出晚会,向合肥经济圈城市的领导和淮南人民展现风采。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艺术瑰宝,市文化馆于2015年6月9日邀请著名词曲作家刘麟、王志信先生和桐城籍著名的歌唱家斯兰亲临桐城,进行了新《桐城歌》的创作采风。斯兰正是桐城六中所在地的青草人,由斯兰来唱《桐城歌》,似是偶然,又似是必然。他们用精炼的文字和地方特色音乐,诠释、丰富了“桐城歌”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带给人心灵的启迪和艺术享受。尤其是歌唱家斯兰饱含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用极富个性特色的演唱和靓丽大气温婉的形象,为《桐城歌》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2016年8月29日,由市委市政府投资拍摄、著名央视导演孟丹和严霞创意并执导、著名歌唱家斯兰演绎的音乐电视《桐城歌》MTV在央视音乐频道(CCTV15)播出。2017年11月12日,桐城文都舞蹈队在央视舞台上璀璨亮相,以舞蹈《桐城歌》征服观众和评委,捧回第七届“群文杯”感动中国群众文化艺术周表演“中国舞蹈金靴奖”。
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和黄梅戏展演周上也常见桐城歌节目。2018年,按照第八艺术节组委会安排,市黄梅戏剧团排练的《桐城歌联唱》和市文化馆排练的《帮郎田里来插秧》参加了安庆地方稀有剧种的展示演出,两个节目均获得了“优秀传承奖”。发掘整理,保护传承,研究新创……桐城市委市政府,以及所有关注热爱桐城歌人士,正多点发力,共同把桐城歌这张文化名片打造精致,努力把它传递给全国全世界。在诸多关注、研究和推进的力量中,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和黄梅戏剧团是理所当然的主力军。我们有理由相信:雏凤清于老凤声,桐城歌必将伴随着桐城的改革开放一路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