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每个时期的诗(苏轼被贬后写了首诗)
苏轼被贬每个时期的诗(苏轼被贬后写了首诗)宋神宗元丰二年,是苏轼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期,因为乌台诗案,他从众人敬仰的太守、文豪,沦为阶下囚,还有性命之忧。从湖州被抓至京师时,苏轼备感屈辱,几度想一死了之,然又担心家人受牵连。最后只能在御史台的监狱惴惴不安,等待宣判。苏轼监狱之外的亲友,烧诗稿的烧诗稿,求人的求人,说情的说情。勘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中国的古典诗歌,已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在发展的过程中,诗歌的形式和审美也一直向多元化的趋势前行。用王国维的话来说,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无数代人的努力之下,古典诗歌文化,便是如今呈现于我们面前绚烂夺目之面貌。
但无论如何发展变化,古典诗歌大致的审美观念,却是从古至今一脉相传的,例如含蓄之美。含蓄之美,一直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普遍追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便专述含蓄之要,言写诗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能够达到“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所以,夸人也好,骂人也好,古人都讲究含蓄,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就如杜甫诗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闻”,便是讽刺花敬定僭越使用天子之礼乐,骂人的手法十分高明。
苏轼被贬黄州时,也曾写过一首七律,讽刺朝廷宵小之辈,诗里骂人不带脏字,且兼技法高超,真不愧诗神之名。此诗题目有点长,读之前需要深吸一口气,诗名为《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今天说的是其中一首: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勘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
宋神宗元丰二年,是苏轼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期,因为乌台诗案,他从众人敬仰的太守、文豪,沦为阶下囚,还有性命之忧。从湖州被抓至京师时,苏轼备感屈辱,几度想一死了之,然又担心家人受牵连。最后只能在御史台的监狱惴惴不安,等待宣判。苏轼监狱之外的亲友,烧诗稿的烧诗稿,求人的求人,说情的说情。
终究,宋神宗松口,将苏轼从狱中放了出来,将其贬谪为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且还加了一句,“不得签书公事”,没有一点实权。不说官职前后的巨大差别,单是这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便让苏轼心中愤懑难消。
因此,他又拿起手中的笔,作为反击的武器,写下这首诗。首联,苏轼直言不讳,说自己因为文章,遭受灾祸,经过这番折腾,他的名声恐怕更显了。其实这一句,是以戏谑自嘲的语气,来骂那些朝廷中的小人,以诗文来攻击他,嫉妒他才高名显。
颔联的前半句,是塞翁失马的典故,贬谪黄州,就像是塞翁失马一般灾祸,然福祸相依,苏轼却看得十分透彻。下半句则是典出《东城父老传》,唐玄宗时期,有个贾昌的人,非常会斗鸡,于是被玄宗看重,召为鸡坊小儿。当时很多人看到贾昌因斗鸡发达,争相学习斗鸡。
苏轼这是将朝廷那些蝇营狗苟之辈,比作玄宗时期的斗鸡徒,不通过正当途径升迁,不思为百姓谋福,整日只想着如何攻击其他同僚,来为自己升官踮脚。苏轼表明自己哪怕身陷囹圄,也有自己原则,不会像他们一样,同时也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
颈联用了陶渊明弃彭泽令而去、王维隐居入禅的典故,意思就是:不想和那些小人争了,不想和他们勾心斗角,现在自己被贬为团练副使,他们应该满意了吧。这一联,可以看作是第四句的延展。
最后一句,苏轼则是对因他而奔波劳累、受到诗案牵连的亲友,感到愧疚。诗案牵涉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三个受到的处罚,相比苏轼有过之而不及。
第一个是驸马都尉王诜,当朝廷下达抓捕苏轼的命令时,他便奔走相告,泄露机密,给苏辙苏轼报信,很讲义气的一个人。再加上他平日里纳妾,跟公主情感不合,所以他被削除了所有的官爵。
第二个也姓王,叫做王巩,他被发配偏远地区,监盐酒税,好几年才回来,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那首词,就是王巩回来时,他们一起喝酒,苏轼所写,王巩和其侍妾柔奴谪居生活的心态。
第三个则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他不顾自身安危,一遍遍地向皇帝求情,欲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苏轼出狱。诗案之后,苏辙被贬为筠州监酒。诗中的睢阳老从事,既是指苏辙,也是指那些因为而遭罪的亲友。
这首七律,起承转合圆融浑然、气脉顺畅,用典自然,能够完美融合于自己的情感当中。同时,又流露了苏轼对自身遭遇的淡然,对朝廷小人的不屑和讥讽,还有累及他人的愧疚,是一首难得的佳作。